到晋城去丨这些古堡的主人,你了解吗?
窦庄古堡
天下庄,属窦庄。
窦庄村原是一个以窦氏血缘聚居的古城堡式村落。据《窦氏家谱》载,北宋初年,身为皇族后裔的窦家后人官场失意,从陕西扶风迁徙于太行深处的窦庄村落脚,自此繁衍生息,渐成村落。
数百年后,江山代谢,为窦家守墓的贫苦农民张家之子张五典发奋读书,考取功名,终于在明朝万历年间出任兵部尚书。从此窦氏族人衰落,寒门张氏家族渐盛。
张五典任官期间,目睹了灾荒遍地、民不聊生的惨象,预感到大明王朝气数将尽。
天启年间,已年过花甲的张五典告老还乡,开始在老家窦庄修城筑堡。“度海内将乱,筑所居窦庄为堡”,计划将家族子孙围于坚固的城墙之中。
张五典死后不久,陕西果然发生民变,农民军势如破竹,沿沁河而下。沁水、阳城一带繁华、肥沃的土地让他们兴奋不已。
这些来自陕西黄土高原穷困潦倒的农民军迅速洗劫了周边村庄,开始围攻窦庄。此时的窦庄,张五典之子张铨殉国,儿孙们也都在外为官,家里只有张铨的妻子霍氏当家。
族人请霍氏远走避难。霍氏说:“避贼而出,家不保出而遇贼,身更不保。等死耳,盍死于家。”她将庄中男丁67人、壮妇43人全部组织起来组成护庄兵丁,日夜习武,看守庄园。
起义军曾三打窦庄,最多一次以3万之众围攻。窦庄在霍氏的率领下英勇抗击,激战三天三夜,坚守城堡不破。加之霍夫人的小儿子张道没率兵从外围两次突袭,终于保全了窦庄。
霍氏的壮举令朝野震动,明兵备道王肇生为此专门上疏,褒扬“窦庄城”为“夫人城”,皇帝还亲赐御笔“燕桂传芳”。
郭壁古堡
张、王、赵、韩是古郭壁的四大姓氏,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从明代以来,郭壁先后出过16位进士,均出自四大姓氏。
虽然这些博学才子们很多已被后人淡忘,但至今保存下来的韩家进士第、王家“三槐里”“青缃里”、赵家串串院和张家十三院,仍依次坐落于郭壁村古商业街两侧,向世人炫耀着不凡的身世和曾有的辉煌。
韩范是明万历十四年丙戌科进士,官居朝廷通政司右通政,后受到万历皇帝重用,派他主持修建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工程。韩范精打细算,为工程“节帑十余万缗”。
后来,生性耿直的韩范不愿与朝中奸党为伍,最终辞官还乡吟诗论文、著书立说。在此期间,晋城地区因连年荒旱,米价昂贵。韩范便写下《救荒议》等文章,文中“无食则无民,无民则何以为国?”掷地有声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湘峪古堡
同朝三兄弟,世称三都堂。
湘峪古堡是晋城地区古文化走廊中修建年代最早、层数最高、融中西方风格于一体的最先进的防御性城堡。
古城由明朝户部尚书孙居相、四部首司孙鼎相主持修建,加上御史都堂孙可相,亲兄弟三人同朝为官堪称奇观,因此民间也将湘峪古堡称为“三都古城”。
孙居相32岁中进士,33岁任山东恩县知县,主持编纂了《恩县志》六卷,至今犹存,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
郭峪古堡
郭峪古堡是目前晋城古堡中最为高大的一座城堡。这里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自古经济繁荣,文风鼎盛。
以张鹏云和陈昌言为代表的两大家族,官宦累世,门庭显赫;以王重新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财力雄厚,闻名四方。
富裕的郭峪村又处于战略要地,自然成了明末清初流民劫富的目标,这里遭遇了4次血洗,3000余人因此丧命。
劫后余生者在乡宦张鹏云和富商王重新的带领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于崇祯八年正月开工抢修城堡。王重新自捐白银7000两,乡民踊跃筹集白银万两,无钱的以役代捐。
不到十个月时间,郭峪城告竣。
明崇祯十三年,王重新与社首们共同协商,请风水先生“考极相方,爱宅厥中”,在村中高地上建起一座七层碉楼,称为“豫楼”,取“豫则安,不豫则殆”之意。
豫楼上开设有四个火炮射口,设有专门的小孔“望远镜”,能清楚观察百米以外大门口的一切动静,还有令古建专家称道的厕所。
楼顶城墙上设有炮台,对外可远眺料敌预警,对内可避难坚守,实为军事防御建筑经典之作。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有内外城之分,是全国罕见的明清双城古堡。
内城为坐东朝西、依山就势,有高大的河山楼、密密层层的藏兵洞、地道通往城外,是一座很好的防御工事。
外城为坐北朝南、地势平坦,房屋齐整、有厅堂书房、亭阁花园,是一处官宦巨宅。
内城以防御为主,攻守兼备、牢不可摧;外城则以清雅高贵为主,展示了清初盛世风貌。这和双城建城时的明末动荡、清初盛世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于皇城相府的修建,民间还有个有趣的版本——
据说陈廷敬在北京做了大官,足不出户的陈母很想去北京看看皇城,这可难坏了陈廷敬:
山高路远,谈何容易!
一是怕路上老娘有个闪失,二是老娘天生一双大脚,怕看惯了“三寸金莲”的同僚们笑话。
思来想去,就对老娘说自己要在村里修座“小北京”,让娘天天住里面。陈母一听言之有理,遂打消赴京的念头。
“小北京”修好之后,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乡民来观看“皇城”。有好事者便借机参了陈廷敬本,说陈廷敬私修皇城有野心。陈廷敬知道后,连夜捎书信让家人把刚修好的城堡全刷成土黄色。
康熙帝派人前来勘察,但见房屋开间、体量、彩绘、瓦顶、梁柱、斗拱均依制建造,城垣高悬“黄阁青山”四字,只是城墙及建筑皆为黄色,遂回京如实呈报。
后来陈廷敬因祸得福,康熙两次出巡都住进了这个山圪坳“黄城”,“黄城”也真成了“皇城”了。
陈廷敬一生著书等身,留有《午亭文编》50卷和《尊闻堂集》《午亭笔话》等著作。其文其诗品位极高,人称“燕许手笔”“海内无异词”,是当时居于权威地位的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诗人。
此外,陈氏还是明清时期富甲一方的巨商财团,其经营门类由煤炭、冶铁发展至药材、丝绸、编织、茶叶、航运、酿造、玉石、瓷器等诸多领域,经营触角也从阳城延伸到全国80%的省份及东南亚各个国家。
砥洎城
沁河古称洎水,砥洎就是沁河中流砥柱之意。这个建于沁河砥柱巨石上奇特无双的城堡,以密密麻麻的废弃坩埚筑墙闻名于世——
水火不侵,坚固无比,让所有见过它的人都叹为观止。
自元代以来,润城富商大贾迭出,文风鼎盛,科举入仕数冠于全县,并一度成为晋东南煤铁产销中心。
明末时,富庶的润城镇曾多次遭到流寇的袭扰,为了抗匪自保,润城先后修建了屯城、刘善城和砥洎城三座城堡。
数百年过去了,屯城与刘善城仅存遗址,只有砥洎城顽强地保留了下来
天官王府
天官王府,因明王朝重臣王国光被后人称为“王天官”而得名。
王国光, 明万历初期的政治家和财政家,历世宗、穆宗、神宗三帝,从事政治活动达四十余年,对明王朝的“万历中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他撰写的《万历会计录》是大学士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税赋制度的理论依据,后成为明清两代田赋的准则。
天官王府涵盖了我国现存并仍然能够居住使用的元、明、清、民国历朝建筑,被专家誉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天官王府依山为城,村内众多民居上方耸峙着三到五层的看家堡,其品质之高、数量之多,在晋城古堡中独树一帜,绝无仅有。
中庄堡楼
明清时期,中庄村凭借发达的冶铁业和制铁业,发展为沁河流域富甲一方的大村。经济的发展为堡楼的修建奠定了基础。史载中庄村360户人家,就有259户村民在外经商。
经济的发达催生了文化的繁荣。
历史上,中庄村曾涌现出不少官员,其中以曾任明代山东左布政使的李豸、清吏部考功司主事曹恒吉最为有名。
李豸入朝为官前,曾于明嘉靖年间中进士,他的儿子李可久也中进士,成为阳城地区父子同中进士的首例,李氏家族也因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
潘家大院
在阳城县城东南濩泽河南岸珍藏着一处由清代泽商修建的明清古建筑群——潘家大院。
潘氏最初以农耕为主,后又经营挖煤业和冶炼业。清乾隆年间开始在本地和邻省河南一带经商贩销阳城铁货、土布、陶瓷以及外省食盐、丝绸和百货,使来往皆有利可图。
乾隆中期,潘氏五世多人被封赐官职。嘉庆道光年间,潘氏六世为杰、为镒、为哲被封为四品朝议大夫。潘家经济达到了鼎盛时期,经商地域甚至跨越国界,经营项目扩展到票号、当铺、珠宝、古玩、丝绸等,总搅了皇宫朱红业务。
道光年间,潘氏七世后人中,多人出任朝廷重要官员。如潘蔚宗任五品奉政大夫,潘功宗任三品中议大夫,潘景宗任四品朝议大夫,官商结合,势力达到顶峰。
后来潘氏在朱仙镇分号的掌柜王小顺偷偷参与贩卖鸦片,潘蔚宗为维护国家尊严,投案自首,销毁全部鸦片,经济严重受创,资金周转艰难。
潘蔚宗因此时时自责、郁郁寡欢,三年后撒手人寰,潘氏家族逐渐走向衰落。
柳氏民居
西文兴村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梁上,矗立着一座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的古建筑群——柳氏民居。
柳宗元受“二王八司马事件”被贬官后,柳氏后人为避九族之祸,举家迁入太行山深处,耕读传家,不宣门庭。
明永乐四年,柳氏后人柳琛殿试三甲。为光宗耀祖,在西文兴村大兴土木,开始修建祠堂、文庙、关帝庙等。此后柳家人才辈出,子孙相继登科入仕,步入官场、商界,并在故乡西文兴村修建了规模宏大、门第森严的一进十三院府邸。
清乾隆年间,柳家两位理财大师柳春芳和柳茂中经营盐业、典当业获得暴利,又开始整修祠堂、文昌阁、文庙、关帝庙,并在关帝庙东西两侧新建了魁星阁和真武阁,修建了富丽堂皇的“中宪第”宅院等。
柳氏民居解开了河东柳氏家族百年书香门第的神秘面纱,真实记载了明清“管而商”到“商而官”的社会发展史。
谢氏古堡
谢氏城堡是一座以宗族血统为纽带的古城堡,其历史可远溯至西周时期。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蕴含着诸侯文化,山西唯一、全国罕见。
谢氏城堡始建于公元前821年,它是被周宣王封为古谢国诸侯的母舅申伯,经过数十年修筑的具备诸侯王城址规模的避暑山庄。
西周末年,周幽王废申后所生之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引起了申侯(申伯之侄子)的不满。申侯与缯国、西戎联合伐周,导致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770年,申侯立太子宜臼为周王(周平王),迁都洛邑,再次充当了扭转乾坤、开辟新时代的角色。
大阳古镇
大阳古称阳阿,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封卞欣为阳阿侯,是为阳阿侯国。
相传阳阿侯女儿阳阿公主貌比西施、能歌善舞、精通音律。汉成帝妃子赵飞燕进宫前曾慕名向阳阿公主学习舞技。
从春秋战国到两汉魏晋,阳阿成为蜚声于世的歌舞之乡,“阳阿奇舞”“阳阿薤露”成为大阳文化艺术的辉煌。
从西汉至明清,大阳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传奇人物——
如首创诸宫调的孔三传、耿介不阿的茹太素、为国捐躯的武状元张大经等。
明清时期更是仕官如林、灿若星辰。从尚书、御史、翰林、巡抚到侍郎、郡守、状元、将军等,数不胜数,他们都在大阳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箕小寨
位于泽州县大箕村的小寨教堂,有一个特别浪漫的名字,叫“圣母玫瑰教堂”。
它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古堡式教堂,中西合璧,形如战舰,让所有看过它的人都流连忘返,为之惊叹。
玫瑰教堂坐落在两河之间半山坡一块骤然凸起的磐石之上,城堡外围以巨石做底基,沿磐石边缘用粗石砌筑,并整体自西向东倾斜。
相传明末清初,“富甲天下”的晋商王泰来在泽州县大箕镇内修筑了3个战乱时可以防守的堡寨,小寨因面积最小而得名。
1900年,山西灭洋运动期间,有两位荷兰神父在教友们的帮助下来到土门村的土窑避难。他们向圣母祈祷许愿,如果能平安度过此次劫难,一定设法修建一座教堂,报答圣母的庇佑和教友们的
帮助。
劫难后,两位神父安然无恙,为兑现当初的承诺,他们四处募捐。1902年,两位神父买下小寨,在小寨中修建了一座哥特式教堂——圣母玫瑰教堂。于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欧式古堡悄然诞生了。
由于理念的不同和财力的不足,两位神父并没有对外围古堡进行更多的改动,形成了中式外围古堡与内部西式教堂彼此相依,又独立并存的文化景象。
良户蟠龙寨
良户村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记忆的村庄,早在唐代中叶,就有郭、田两姓家族在此建庄,始称“两户”。宋初又有王、李、秦、赵、张等姓迁来,村落不断扩大,至元时已初具规模,村名也由“两户”改称“良户”。
在良户村众多的历史名人中,最让村人引以为傲
的是田逢吉。
明末,农民军打家劫舍的事时有发生,良户望族田驭远倾其所有恳求释放乡亲,农民军反用刀胁迫他的父亲田可耘,田驭远引颈求代。不想田驭远五岁小儿田逢吉冲出来“匍匐哀嚎,号泣父旁,若请代状”,以弱小之身担当大难,农民军军士纷纷说:“勿惊孝子!”
田逢吉清顺治十二年中进士,他任翰林主考时,独具慧眼,选拔了大批有识之士。调任浙江巡抚后日夜勤勉积劳成疾,后告归乡里,卒于家中。
北苏庄
北苏庄历史悠久,相传初有苏姓建庄。明中叶至清初,才陆续有贾、杨两姓迁入,人口剧增、村落扩大。
苏庄贾、杨两大家族中,贾姓迁来最早。
贾氏始祖名贾景通,于明嘉靖年间携家由长治县西和村迁来,最初从事农耕,后又以商贾起家,逐步发迹。
经商致富后的贾家,除了用大量钱财兴建宅邸、修房盖屋外,还十分注重私塾教育,耕读传家。清康熙二十三年,贾氏五世孙贾松年中甲子科武举,此后邑庠生、奉直大夫者不乏其人,成为贾家最票盛时期。
与贾家相比,杨家则是后来居上。杨家祖居高平赵庄,明末清初始祖杨希清才率家族迁至苏庄村。
杨家从做日杂、油坊、槽坊等小买卖起家,发展到后来开粮行、丝绸行、办盐务等,涉足豫、鄂两省,远至湖北枣阳、襄樊等地,在沿途重要集镇上几乎都有杨家店铺。
永宁寨
永宁寨村位于高平与泽州、陵川交界处的丹河古道上,四周山高谷深、地形复杂。除寨东与丘陵相接外,南、北、西三面均为深沟。从远处望宛如一个平地崛起的小山寨,相传曾是长平之战中赵军驻守要塞之地。
明末天下大乱,地处太行腹地偏远的小山村永宁寨竟也未能幸免。以大财主张百万为首的张氏族人,为了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带头捐资募工,依托险要地势,建起了永宁寨。
永宁寨不但是商贾之地,还是一个崇文尚武之村,这里建有枕烟阁藏书楼一座,拥有藏书20余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