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子》卷22兵教下诗解2审权计去攻围因情

题文诗:
武王问,太公望曰:吾欲少间,极用人要.

太公对曰:如山,如溪.太上无过,

其次补过,正罚使人,无得私语.诸罚而请,

不罚者死,诸赏而请,不赏者死.人之,

必因其变.示之财政,以观其穷,示之弊,

以观其病,上乖下离,若此之类,是伐之因.

兴师必审,内外之权,以计其去.兵有备阙,

权衡粮食,有余不足,校所出入,之路然后,

兴师伐乱,必能入之.地大城小,先收其地;

城大地窄,先攻其城;地广人寡,则绝其阨;

地狭人众,筑大堙临.无丧其利,无夺其时,

宽政夷业,救弊利民,足施天下.今国相攻,

大伐有德.自伍而两,自两而师,不一其令.

民心不定,徒尚骄侈,谋患辨讼,吏究其事,

累且败也.日暮路远,还有挫气;师老将贪,

争掠易败.凡将轻浮,垒卑众动,可攻.

帅稳,垒高众惧,可围必,开其小利,

使渐夷弱,则节吝有,不食者矣.众夜,

军内惊也;众避事者,众心离也;待人之救,

期战而蹙,心失伤气,伤气败军,曲谋败国.


【原文】
武王问太公望曰:“吾欲少间而极用人之要。”望对曰:“赏如山,罚如溪。太上无过,其次补过。使人无得私语,诸罚而请不罚者死,诸赏而请不赏者死。”

伐国必因其变。示之财以观其穷,示之弊以观其病,上乖者下离,若此之类,是伐之因也。

凡兴师,必审内外之权,以计其去。兵有备阙,粮食有余不足,校所出入之路,然后兴师伐乱,必能入之。

地大而城小者,必先收其地;城大而地窄者,必先攻其城;地广而人寡者,则绝其阨;地狭而人众者,则筑大堙以临之。无丧其利,无夺其时,宽其政,夷其业,救其弊,则足施天下。

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自伍而两,自两而师,不一其令。率俾民心不定,徒尚骄侈,谋患辨讼,吏究其事,累且败也。日暮路远,还有挫气;师老将贪,争掠易败。

凡将轻、垒卑、众动,可攻也。将重、垒高、众惧,可围也。凡围,必开其小利,使渐夷弱,则节吝有不食者矣。众夜击者,惊也;众避事者,离也;待人之救,期战而蹙,皆心失而伤气也。伤气败军,曲谋败国。

【译文】2
周武王问太公望说:“我想用点时间来研究一下用人的要领。”
太公望说:“奖励好人好事,要象高山那样的坚定不秽,惩罚坏人坏事,要象溪水那样的通行无阻。执行赏罚最重要的是不发生差错,其次是有了差错及时纠正,这就不合使人背后议论了。凡是有罪当罚而请求不罚的处死,有功当赏而请求不赏的处死。讨伐别的国家,必须利用它国内的变乱。观察它的财政情况,看它是否穷困,观察它国内的弊端,看它有何危机,看它上层是否专横暴戾,下层是否离心离德,有了这些情况就是有了可以讨伐的因素。”
    兴兵作战,必须详细研究敌我形势的变化,以计划军队的行动。敌我战备的程度,粮食的多少,比较双方进出道路的远近险易,然后出兵进攻,必能顺利攻入敌境。敌人地大而城小,必先占领广阔的土地。城大而地窄,必先攻占它的城市。土地广阔而人口少的,就要控制它的枢纽要害,城市狭小而人口稠密的,就构筑土山攻城。对敌国不要损害其民众的利益,不要耽误民众的耕种,废除苛刻的法令,安定人民的生活,拯救民众的疾苦,这就是施恩于天下了。
    现今各国互相攻伐,往往仗恃强大,攻击施行德政的国家。军队从“伍”到“两”,从“两”到“师”,命令不统一,军心不安定。崇尚骄奢,惹事生非,官吏忙于处理这些事情,徒劳精力,招致战败。成功无望,还师罢军,挫伤士气,久战疲惫,将帅贪功,士卒劫掠,这就很容易被战败了。

凡是敌人将帅轻浮、营垒低矮、军心动摇的,就可以进攻它。将帅稳重、营垒高大、军心恐惧的,可以围困它。围困敌人,必须给它展示一线希望,使它斗志逐渐削弱,时间一久,即使敌人节约粮食,也会陷于饥饿了。敌方士兵夜间自相攻击,是军队惊恐不安的表现。士兵不听指挥,是上下离心离德的表现。等待别国救援,会战前局促不安的,是信心丧失,士气沮丧的表现。士气沮丧,军队就会失败;谋略错误,国家就会败亡。

(0)

相关推荐

  • 《尉缭子兵法》------ 攻权

    兵以静(胜国)[固],以专胜.力分者弱,心疑者背.夫力弱,故进退不豪,纵敌不(禽)[擒].将吏士卒,动静一身.心(既)疑[必]背,则计决而不动,动决而不禁.异口虚言,将无修容,卒无常试,发攻必衄.是谓 ...

  • 《兵教下》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臣闻人君有必胜之道,故能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则威加天下.有十二焉:一曰连刑,谓同罪保伍也:二曰地禁,谓禁止行道,以网外奸也:三曰全军,谓甲首相附,三五相同,以 ...

  • 《尉缭子》卷22兵教下诗解1十二胜道兵有五致

    <尉缭子>卷22兵教下诗解1十二胜道兵有五致 题文诗: 臣闻人君,有必胜道,并兼广大,一其制度, 威加天下.有十二焉:一曰连刑,同罪保伍; 二曰地禁,禁止行道,以网外奸;三曰全军, 甲首相 ...

  • 《尉缭子》卷21兵教上诗解1伍至裨将教犯同罪

    <尉缭子>卷21兵教上诗解1伍至裨将教犯同罪 题文诗: 兵之教令,分营居陈,有非令而,进退也者, 加犯教罪.前行也者,前行教之;后行也者, 后行教之;左行也者,左行教之;右行也者, 右行教 ...

  • 《尉缭子》卷21兵教上诗解2正罚明赏兵自从令

    题文诗: 伍长教成,合之什长.什长教成,合之卒长. 卒长教成,合之伯长.伯长教成,合之兵尉. 兵尉教成,合之裨将.裨将教成,合之大将. 大将教之,陈于中野,置大表三,百步而一. 既陈去表,百步而决,百 ...

  • 《尉缭子》卷24兵令下诗解1前后相保将卒相连

    <尉缭子>卷24兵令下诗解1前后相保将卒相连 题文诗: 去大军为,前御备者,边县列候,相去五里, 各占要地.闻大军为,前御之备,战则禁行, 所以安内.内卒出戍,令将吏授,旗鼓戈甲. 发日将 ...

  • 《尉缭子》卷24兵令下诗解2止逃将威令明赏信

    <尉缭子>卷24兵令下诗解2止逃将威令明赏信 题文诗: 军之利害,在国名实.今名在官,而实在家, 官不得实,家不得名.聚卒为军,有名无实, 外不御敌,内不守国,军以不给,将以夺威. 卒逃归 ...

  •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22保民利真情必胜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22保民利真情必胜 题文诗: 凡国有难,君召将曰:社稷之命,即在将军, 今国有难,请子将应.将军受命,祝史太卜, 斋宿三日,后之太庙,占以灵龟,占卜吉日, 以受鼓 ...

  • 《尉缭子》卷23兵令上诗解武表文里称将于敌

    题文诗: 兵者凶器;争者逆德.事必有本,王者伐暴, 本仁义焉.战国诸侯,则以立威,抗敌相图, 不能废兵.兵者二道,以武为植,以文为种. 武表文里.能审二者,知胜败矣.文道所以, 明视利害,辨别安危;武 ...

  • 《孟子》卷4公孙丑章句下诗解2至敬义敬臣所受教

    <孟子>卷4公孙丑章句下诗解2至敬义敬臣所受教 题文诗: 景子问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见王敬子,未见敬王. 孟子曰恶.齐国之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 岂以 ...

  •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21能实民气待敌之虚

    <淮南子>卷15兵略训诗解21能实民气待敌之虚 题文诗: 夫将者必,独见独知.独见见人,所不见也, 先见之明;独知知人,所不知也,谓之至神, 至神自知,无所不知,神明真情,真情自胜, 自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