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琴:温暖面花【民俗文化|文友佳作推介】
凌琴,姓王,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多年笔耕,鲜有成就,歪歪斜斜,一串脚印。兴来舞文弄墨,时结青涩小果,乐人悦己,不值一提。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
温暖面花
原创/凌琴
温暖面花
原创/王凌琴
面花是什么,顾名思义,即用面做的花。雅称“面花”,俗称“花馍”。多少年来一直是同州沙苑一带的礼品,是人们表达情意的工具,吉祥物。几千年来生生不息。而今却有渐渐凋谢之意。回顾以往,记忆深处的花馍倩影,仍如原野上的野菊,碧空中的星辰,闪烁在遥远的时光里,它所承载的那份温暖,那份情义,至今仍令人感怀不已。
一、节日里的花馍
春节的馄饨,枣山,花花馍。
年关近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娃娃们的鼻子比猫还尖,嗅出了浓浓的年味。他们兴高采烈地唱起了童谣:
咻咻(麻雀)啦,年哈咧,
包子(小圆馒头)蛋, 玩哈咧,
你妈揉面捏馄饨,你大扫地贴门神……
是的 ,主妇们忙起来了,打啼起,闹半夜,和面发面蒸馍馍。他们几人联合,轮流蒸馍。炕早已烧热,屋里荡漾着暖意,炕下的脚地里,案板上,几个妇女围着揉面,蒸馍开始了。蒸馍的面非常讲究,不能太软,太软了蒸的馍馍扑扑踏踏没棱份;也不能太硬,太硬了蒸的馍不圆泛,不泡骚。要恰到好处,这就看个人的和面水平了。
面起了,像蜂窝一样的虚泛,弄到案板上,妇女们飞快地揉起来,反复揉搓后,那面色亮的像丝绸,揉成胳膊一样粗细,高手五婶开始丢(断开)馍集了,一把一个,丢出来的馍集大小匀称,比秤称的还准。这些馍集在女人们的手上迅速地被“玩”(一个方向往手心里揉)着,玩好后递给五婶,由五婶捏馄饨,里面放上早已和好的油面面,或油层层,再左盘右搭捏起,一个形如麦囤的馄饨就捏好了。放热炕上泛圆再蒸,那蒸出来的馄饨圆圆胖胖,怀里抱一个拇指大的小不点,怀外再抱一个小不点,活像一个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的母亲携儿带女,令人爱不释手。
“馄饨”,意取“浑全”“圆满”之意,代表了人们深深的祝福。是春节每个家庭必备之物。新婚夫妇走丈人家,要带十二个花馄饨,取“成双成对”“圆圆满满”之意。评论是常有的,二嫂三姨,四婶五婆,看着馄饨指指点点,啧啧称赞:“你看,秀儿家的馄饨蒸得多好,皮薄周正棱棱花,圆皙圆皙(漂亮),这婆婆是个人才儿。”瞧,馄饨可撑起了婆家的脸面哟!设若谁家的馄饨捏的不皙,女人们会嘲笑说:“某某家,山蛋蛋,蒸哈馍馍没沿沿。”所以,春节蒸馍可是要相当注意的。
其次是捏“枣山”。女人把面团搓成大拇指粗的条,卷成云朵形,中间嵌一颗红枣,再把这些花卷粘在一起,连成塔型,“枣山”就做好了。三十晚上放在爷(读呀)婆轴(先人影轴)前,那一份庄重,威严,尊敬,酷毙了。
最后是捏“花花”,即小花馍。沙南边(缠沙)人有个规矩,春节走亲戚,主家还礼,要给客人篮子放一两个花花馍,寓意送给孩子们的祝福。所以,家家都要蒸许多花花馍备用。每当蒸馍接近尾声的时候,小女娃们上手了,她们在大人的指导下,随心所欲的捏“花花”’,圆瓣的梅花杏花,尖瓣的荷花桃花,花心或花瓣缀上一枚红枣;或是捏动物,鸡娃鸭娃,小鸟蛇蛇,总之,想捏什么就捏什么,看谁捏的花哨新奇。
元宵节的鹣(茧)
元宵节快到了,谁家有新出嫁的女儿,或是小外孙十二岁了,那么,这家的主妇就忙活起来了。定日子,请高手,要捏“鹣”了。
“鹣”是什么?字典上说,鹣是比翼鸟。多么美好的寓意。婚姻美满,比翼双飞。送给女儿再好不过了。可是不适合儿童。这时,另一种说法就有了。叫做“茧”,五婆只有一个独生子,她时常自谦说:“我一世只结了一个薄皮茧”
二叔平时做事总没结果,人们评论说:“这人一辈子不结茧,”由此得知,所谓“茧”,有两个含义,一是比喻儿女,二是比喻成绩、成就。这送鹣的寓意更加丰满了,祝女儿婚姻美满,早日“结茧”(早生贵子);祝外孙早日成才,金榜题名。
捏鹣这天,案板、炕桌支起来了,五婶领头,有条不紊的分工,谁捏“身子”(主体),谁捏“花花”(配件),谁泛馍,(给馍加热使其圆泛),大家各自忙开,揉面盘花,做成各种造型,老虎狮子,凤凰玄鸟,麻绳一样的面条,在她们手中变化无穷,使人想起了华贵旗袍上的盘花纽扣,新娘婚服上的盘花凤凰牡丹。那些小花朵,小如纽扣,大如核桃,造型各异,或桃李杏梅,或牡丹荷花,或剪成穗状,垂若流苏,或散若合欢,如伞如扇。她们只是盘、捏、剪、贴,充分发挥了她们的丰富的想象力,来塑造她们心中的美。并把美发挥到极致。
这些作品,或精致,或质朴,或雄迈,或憨厚,或玲珑剔透,或粗旷霸气。在这些艺术品面前,你你不得不叹为观止。
时至今日,一些礼节已发生了变化,可是送鹣却大行其道,去年去老同学家,她正在案板上捏鹣,以为她要为女儿送,她自豪而爽朗的笑了。原来,她把这搞成了一项产业,元宵节,她光卖鹣可挣五千多元。哇,真棒!
二月二的“咬虫馍”
二月二时兴“咬虫”“咬干”。
元宵节过后,主妇们把春节的花花馍,枣山用绳子穿起来,挂在墙上晒干。那时,谁家的墙上有一串“咬虫馍”,那是多么的令人眼馋啊,简直垂涎欲滴。可是不能吃,要等到二月二“咬干”那天吃才行。
这一天终于到了,早晨做饭,母亲们就把这些“花花”们放进灶膛里烤的金黄,上面的红枣散发着甜香,这就是“咬虫馍”了。中午,暖暖的阳光,三五成群的儿童少年,他们的兜里装着“咬虫馍”,嘴里“咯嘣咯嘣”的嚼着,“咬干咬虫”,成为二月二独特的享受和时尚。
清明节的“枣供”
清明节,沙苑人是很隆重的。要蒸“枣供”,祭祖先。
这时节,草长莺飞花争艳,田野了的麦苗已经盖住了老鸦。阳光照进了厨房,案板上一片明媚。“枣供面,不离案”,面早发了,女人就站在案头上做“枣供”。一个个的圆馒头做好了,下来就是做“花”。花型有两种,一种代表天,代表男性;一种代表地,代表女性。代表阳性的枣供,称“蛇蛇供”,圆圆的馒头上盘了一条龙蛇,用椒籽做眼,剪红枣做舌,弯曲的身子剪成齿状如麟,好个龙盘虎踞,金陵王气 。
代表阴性的“枣供”称花枣供,圆馒头的顶端嵌着一朵面花,缀上一枚红枣,看上去温和良善。在祭奠祖宗的大事上,沙苑人的“枣供”,阴阳互生,乾坤并举,体现了道家的天地观。这便是上坟时最好的祭品了。
端午的“花花馍”
端午节,沙苑北的人不只是蒸晉糕,还要蒸“花花馍”,为女儿“送端午”。这里的礼节是,“不送端午不麦罢,不送九月九不年哈”,来而不往非礼也,娘家要为女儿送端午,女婿才给丈人家看麦罢。
这天一早,花馍高手二嫂便忙了起来,要蒸“花花馍”。为自家女儿送端午。端午的花花馍与春节的略有不同,端午的花花更小,有手心大,造型多是石榴佛手,红杏梨儿,小鸟鱼儿,蚰蜒鸭娃等等。二嫂揉好了面,便从容不迫的捏起来,旁边放着小剪小梳,红枣黑椒籽,绿红颜料,一两个钟头,雪白精致的“花花馍”出锅了。就摆在案板上,稍晾片刻,又像打扮小时候的女儿一样,她为“花花馍”点上了胭脂。看着这些玲珑可爱白如雪的花花馍,那栩栩如生的造型,鲜艳欲滴的红绿胭脂,瞬间你会怦然心动,想起了“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想起了“豆蔻梢头二月初”,想起了“十三姑儿浅淡妆”,想起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你惊诧不已。“花花”竟如美人!这是母亲对女儿的祝愿啊!
第二天,二嫂挎起马肚笼,装上了她精心制作的“花花馍”,带一卷竹帘,一领凉席,坐上二哥的自行车,为她的宝贝女儿送端午去了。
九九重阳送“花糕”
簌簌秋风,潇潇秋雨,雁南飞,秋色深。菊黄时节,送“糕”的时候到了。
沙北人送糕,不只是给新婚女儿送,女们老了。有孙子了,娘家还是要给送糕的,不过送的糕小,也就是一般的枣儿糕,简单。女嫁头一年,那是不能含糊的,一个糕要占满一个篦子(一笼格)。送两个。
“糕”同高,寓步步登高之意。蒸糕离不了红枣,把揉好的面擀开,中间垫上红枣,再根据喜好做成各种造型,常见的有鱼儿糕,扇子糕,筛子糕,还有造型奇特的马鞍糕等等,不一而足。
那一年,对门的五婶蒸了一大锅糕,足足五篦子,除了给新婚的女儿送,还要给其他女们外甥送。这一天,五叔一身皂装,黑鞋白袜,收拾停当,要为女儿送糕了。蒸好的一对鱼儿糕早已放在两只新竹筛里,青绿的竹筛,雪白的花糕,上盖大红的袱子,一条发亮的桑木扁担,五叔颤悠悠的挑起,从巷里飘然穿过。那叫一个“攒劲”。
沿巷的人眼直直的目送他远去,把艳羡和祝愿也溶进了秋风里。
麦罢会的“菜瓜”
麦子入仓,秋苗出土,沙苑南边缠沙一带的麦罢会就要开始了。
麦罢会又叫“准往会”,“准往”,来来往往绵绵不断之意。六月六开头,七月二十几结束。东村西村轮流过,人来人往忙不休。缠沙人说:“笼笼来,笼笼去,(读气)笼笼不来断了系。”说明了麦罢会的重要。
会上这天,客人的笼笼里,少不了包子(用手玩成的圆馒头)馄饨菜瓜。何谓“菜瓜”?其实是一种形似菜瓜的花花馍,不要小看这或直或弯的用小梳子篦上花纹的花花馍,他在这麦罢会上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缠沙人亲戚多,人老几辈不断亲。因而把亲戚分成了“准往”和“不准往”两类,重要亲戚属于“准往”亲戚,麦罢会上少不了“菜瓜馍”;一些老亲戚属于“不准往”的,虽来往却不拿“菜瓜馍”,遇到门户差事礼节上就轻了。
麦罢会上,往往会有一些粗心的女人,竟忘了给外家拿“菜瓜”,这外甥媳妇便会满脸歉意,忙不迭的向妗妈道歉。妗妈非常大度,朗声道:“金刀割不断的亲戚,没拿'菜瓜’也不要紧。”
缠沙人的亲情就是这么浓,这么亲。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几十年没上过麦罢会了,“世事如棋局局新”,麦罢会可有什么变化?
后来听说,现在已经不用花馍了,各类新式糕点取代了它。可人们还是会记得那温暖的包子馄饨菜瓜。
二、生日满月,红白喜事、庙会祭祀的花馍
生日满月的馄饨、古卷
某位老人生日了,女儿们的礼物是十二个寿桃,那寿桃大若馄饨,圆圆的肚子,歪歪的桃尖,点上一点绯红,朴素而庄重,寿桃就成了。设若老人已经去世,那么,在祭日女儿要带上十二个“供供”,这“供供”和寿桃相仿,只是桃尖不同,寿桃尖儿歪,“供供”’尖儿直,但两者是绝对不可以混淆的。
谁家添了宝宝,沙北人娘家要拿馄饨,沙南人拿“古卷”。所谓“古卷”,和重阳节的“花糕”差不多,用麦面和红枣做成,有圆形的,也有鱼儿形的。孩子满月“出窝”这天,奶奶抱了孩子,怀里揣一个大馄饨,在巷子里、磨坊里、碾子边转,碰到第一个人,就把馄饨送给他,然后认他做干爸干妈。那时候,好些娃娃的干爸干妈就是这样来的。
红白喜事上的花馍
设若乡间婚丧大事,那更离不了花馍。这才是真正的花馍,它大气端庄,富贵典雅,是小巧玲珑精致秀气的“花花”所不能比拟的。
某家令郎要结婚了,这外家的重门户就来了。除了被面床单,还要袜子鞋,花子红,(头戴礼帽上插花,身披红)还要一对大花馍,或老虎狮子,或凤凰玄鸟。照例要请人蒸馍,和蒸“鹣”一样,只是比“鹣”更大气,这可是要上供桌的哟!
新婚这天,礼堂早已设好,或挂先人影轴,或挂毛主席像,前面的大方桌上,花馍就摆满了,看那造型各异的花馍,上面插满了绢花,纸花,蓬蓬勃勃,喜气洋洋,那绚丽的色彩,红火的气氛,溢满了整个庭院,溢满了所有人的心房。
客人们,帮忙的站在桌前啧啧称赞:“看,那对狮子多气派,肯定是外家的。”“看那对凤凰多细致,翅膀像飞……”
如今,许多礼节都变了,可乡间结婚的礼桌上,还是少不了花馍。只是现在人忙,蒸花馍的高手已老去,人们不再请人蒸了,只到馍坊定制,掏钱就行了。
那么,葬礼上的花馍是什么样的呢?
一方水土一方礼俗,葬礼上的花馍,沙南沙北各有不同,可说是异彩纷呈。
中国大地上的牌楼是常见的,它承载着一种文化,寓意表彰、褒扬。沙苑八鱼的石牌楼,正面刻着“圣旨”二字,背面刻着“皇恩浩荡”,旨在宣扬朝廷对李氏家族的赞赏和肯定。这就是牌楼的功能。
沙南缠沙人把牌楼文化溶入了花馍中,某位老人去世了,女儿们便要承担“炸桌子”的重任。老大往往要做牌楼,捏花馍的把式被请来了,牌楼的造型,她们早已烂熟于心,但并不拘泥,而是长捏常新,推陈出新,娴于创造。她们在案板上忙碌着,把整个牌楼分件捏好蒸熟,然后放入油锅炸到微微泛黄就行了。
葬礼的祭桌上,花牌楼位居其中,高高矗立,上面插着镂空的小白旗。你细看时,不能不赞叹女人们的别出心裁,巧夺天工。她们把大地上的石牌楼浓缩了,浓缩成艺术品,来表彰逝者的功德,彰显儿女们的拳拳敬意与孝心。
这时的供桌上,还有其他的花馒头、馄饨、莲花卷子之类,插满了白花,前面白烛高烧,香炉里香烟袅袅,哀乐低徊,整个灵堂肃穆悲哀的气氛就出来了。
沙北的人祭品则是另一种景象。最奢侈的要数“莲花摞”了(称桌子)。“莲花摞”费面费油,一般人做不起,这就要有实力的家庭承担了。
“莲花摞”是一种油炸面花,这种面不需发酵,只用泡打粉发虚,里面用上花椒粉精盐就行了。届时,只见女人们在案板上揉、擀、切、捏,一个圆圈形的“莲花摞”就捏成了。极像观世音座下的莲台,要做七层或九层,一层比一层小,层层相摞,呈塔型,要做三摞(个)才成。
丧事过后,这“莲花摞”就成为主家酬谢乡邻帮忙的一种最好的礼品。第二天,经年不见油花的孩子们,你拿几个花瓣,他拿一节油轮,坐在门前的石墩上,含在嘴里,慢慢的嚼,细细的品,香香的,咸咸的,脆脆的,那是一种怎样的人间至味啊!
现在,人们不再自己支油锅了,嫌麻烦,商店里的麻花有的是,买来绑成塔型,就行了。
庙会祭品——极品面花
沙苑一带最红火的庙会要数阿寿村二月二庙会了。
阿寿村古来有个药王庙,敬的是药王孙思邈。每年的二月二,阿寿村四社的巧妇们都要蒸花馍来祭奠药王。她们别出心裁,按照药王庙的建筑形状,逐件生捏熟蒸,然后组装成为一体。药王庙的前殿后殿,庙前两侧铁旗杆,牌楼、石狮、万人伞、药葫芦、蜗牛山、守门龙护柱、花供石榴馍、绵羊吃草等等。女人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把心中对美的向往用手表达出来,做出了面花的极品。可说是集关中面花之大成,堪称花馍艺术的巅峰之作。
尾声
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里,粮食是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民以食为天,食品就成为人们最珍贵的东西。而人类社会需要信仰,需要秩序,需要礼节,需要友爱,花馍就承担了表达信仰,维持秩序,联络感情的载体,桥梁和纽带,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祝愿。因而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这也许就是面花功能吧。
[书 讯]陕西省作协会员马行健所著 《槐垣文谭》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35万字,定价58元,全国发行,网上可邮购。该书为文学随笔,书话,札记集,面向文学爱好者,介绍中外名作家创作经验,轶文逸事,以期丰富习作者知识,尽快提高创作水平。欢迎文学圈朋友相互告知,在相关网站平台上转发或购买。
马行健老师联系方式:13484431818(微信同号)
往期散文推荐:等等,让心歇歇【人生感悟】
特别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