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学·散文·拜都莲】打瓜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220
打瓜
原创/拜都莲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种打瓜,就好像是农村人在自己家的田地里辟出那么一小块地,栽几苗茄子,种几棵白菜,再弄几株西红柿一样,不为卖,只为了自家吃而已。因此,很少有人像种西瓜那样大片大片地种打瓜。除非是那些上了年纪又酷爱打瓜的老人们,偶尔还会在黄沙坡间开辟的地上种上那么一二分打瓜。如今,种打瓜的人越来越少,就像田里捎带种几棵菜的人越来越少一样,打瓜,也渐渐地退出了我的生活。
我们小的时候,母亲常常在田里畦与畦之间的岭子上种几窝南瓜,不经意间也会撒几窝脆瓜,几苗打瓜。于是我们兄妹便天天巴望这些瓜快些长大成熟,从它还是枣子大小,盼到鸡蛋大小,再到拳头大,每次去田间,我们总想要去摸一摸那浑身披满了绒毛的瓜蛋蛋,可母亲告诉我们说,千万不能摸,一摸,那瓜蛋蛋就不长了,一直那么大。我想,那时的我们,把瓜蛋当成是很有灵性的东西,于是很听母亲的话的,即使再渴望,却也总是竭力地克制着自己,很谨慎很小心地等着瓜蛋的长大。可是,我们却总是会发现,瓜蛋上总是会有那么一块一块的,被磨去了绒毛的地方。好容易脆瓜成熟了,我们去摘时,却发现被人家偷走了。我们的失望,愤怒可想而知。后来,母亲便不再往田地里撒脆瓜这些招惹小孩子的玩意儿,因为,除了自己家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那瓜秧,瓜蛋蛋呢。
农家小孩儿,摘别人田地里的新鲜玩意儿,说实话,从偷东西者本人的内心说,从不认为那是偷,也没有什么羞耻感,只是好奇,喜欢,惦记。当被偷者生气地抱怨时,周围的人也总是宽慰道,肯定是小毛孩儿,吃嘴的东西,可不就是为人吃的么。或许你会觉得这就是所谓的民风淳朴,我却不完全赞同。相反地,我倒觉得,因为大人们那种无所谓的态度,很多孩子,稍大一些时,并没有太明确的是非观念呢。
母亲因为田里的几苗瓜招惹了孩子们,带累了庄稼也被踩到,惹人生气,所以后来母亲连脆瓜也不种了。于是我们就趁着给猪牛割草的机会里,畅游田野,基本上谁家田里有什么特产,我们都心知肚明。只是,我们却是用了一种简单却也很自欺欺人的逻辑,去理所当然地惦记那些瓜蛋蛋们。我们的逻辑是,这明明是一大片麦田,怎么就生出一株瓜蔓子呢?很显然,这瓜是野生的,大概是人吃了瓜,拉出了瓜籽儿,瓜子随粪土入田,萌芽开花又结果了,所以才有了这瓜秧瓜蛋蛋。这算什么?这当然算野生的,无主的了!然而即便我们认定了那瓜是无主的,却也总还是很小心地,背着田地的主人,常常去看那瓜蛋蛋,摸那瓜蛋蛋。
虽然如此,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确也没有过偷打瓜的经历。也许是因为种打瓜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也许因为打瓜成熟的季节是我们已经被关进笼子(学校)的秋季。我只记得,七月十五,一年一度的村集市上,才会有打瓜。
那瓜主用架子车拉了一大摊瓜堆放在集市一角,瓜堆的周围围了很多很多的人,都是蹲着的,他们从瓜摊子上挑拣一个,然后抱起往地上一磕,瓜就被摔成了不等的两半,就像是两个碗被放置在地上。于是那人就用手去抓其中的瓜瓤子。五个手指掏了一把或粉白或米黄或微红的瓜瓤,爽爽地送进嘴里,黑而大的瓜子从嘴角滑落,啪嗒啪嗒落在地上。也有力气大的,无需在地上磕碰,只用一只手捉了那瓜,另一只手攥成拳头,向着瓜猛捶两下,那瓜自然破出一条缝隙来,于是那人就将手指塞在缝隙里,用力一掰,瓜就裂成了两瓣。在这个瓜摊上,你无论如何是看不到用刀将瓜切成块吃的镜头的。我想,这也是打瓜之所以为打瓜的原因吧。瓜吃完了,客人一抹嘴走了,主人将剩余的瓜皮扔到身后一个集中的地方,瓜子往身边拢一拢。很快,瓜主人的摊子前,铺成一圈的蛇皮袋子上,便积了厚厚的一层润湿黑亮的打瓜子。在我们这里,吃打瓜是只有古会才有的。人们管其称作“腾瓜子”。意思是,种了打瓜的人家,因为没有那么多人手去将这瓜子从瓜中掏出来,于是就到集会上,借众人之力,相互帮助。众人吃了瓜,瓜主得了籽。发展到后来,集市上有了一些收地摊费的,于是,瓜主人也象征性地收一些钱,比如吃一个打瓜二分钱,一毛钱就可以吃五个,大小由你自己挑。再到后来,就成了一毛,两毛。我吃的最贵的一次,是六七年前,同样是腾瓜子,一个瓜一块钱。我记得,当时有一个穿着很讲究的年轻人,来到瓜摊前,说是要拿三个瓜,给家里的老奶奶吃。但因为老奶奶不能前来,所以他就决定三块钱拿三个回去,并承诺吃完后将瓜子送还回来。瓜主人不答应,年轻人最后不耐烦地说,算了,我三块钱两个,把你的瓜买了去。瓜主人还是不答应。最后以两元一个成交了。那青年的孝心没有打动瓜主,显然很愤愤。青年走后,瓜主说,带瓜走的,都说回来送瓜子,可没一个回来送的,也不知道该信谁。
我不知道在其他地方有没有这吃打瓜,腾瓜子的风俗,但在我的家乡,一年一度的古会上,确曾有过如此神奇可爱的一幕。只可惜,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已经很少种植这些非经济作物,我也再没有见过吃打瓜腾瓜子的那一幕。然而每每想起,心里总还是觉得温馨无比。
那年,老公调去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九月开学后,我骑车去老公单位,路过一大片贫瘠的沙田,看见田里歪歪扭扭,零零落落地摆着一些青西红柿一样的东西,可是,西红柿是长在植株上,而它们是附着于地面的,我于是停车细看,却原来是早已干枯的歪歪扭扭的打瓜茎蔓,我于是知道了,这一地零落的疙瘩,不是青西红柿,而是小打瓜蛋蛋们。
我欣喜不已,随手摘了一两个,打开,里边的瓤竟然是黄色或者粉色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瓜瓤有颜色的打瓜既是成熟的标志,也是甜蜜程度的标志。白色的瓜瓤往往一般,黄色和微红的瓤子是最甜蜜的。我于是尝了尝,虽然瓜只有拳头大小,但竟然也有甜味。
当然了,打瓜的甜和西瓜的甜,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也不是同一概念。西瓜的甜偏于甘纯,打瓜的甜偏于醇厚;西瓜的味儿就像是纯盐的那种咸,而打瓜的味儿就像是芹菜中的那点咸;酱油中的那点咸;西瓜的甜像极了纯真少女的热情,打瓜的甜则像中年妇人的贤德。真的是没法比。
那一天,当我再次见到久违的打瓜,当我品尝到那醇厚微甜的味道,我觉得自己内心很满足,很宁静,很快活。
我想,我一定是有着一个打瓜梦,所以才总是觉得日子应该是以淳朴为上。有一年,二哥的农场里种了不多的一些打瓜,可是不等收获,据说那些工人师傅们就吃光了。在我很失落时,同事送我几个打瓜,虽然不大,但总算是圆了我的打瓜梦。再后来,似乎是为了补偿我,二哥买了一个很大的打瓜送我,据他说,不是本地的打瓜,瓜皮很厚,但是瓤子甜而不腻,就像是与一位贤德的人交流,,犹如春风化雨,感觉特舒服感觉。据二哥说,这种瓜是一块钱一斤,如此算来,这一个打瓜,可得十多块钱呢,比西瓜的价钱差不多。
早年听母亲说过,立了秋就不能再吃西瓜了,否则,会坏肚子的。然而打瓜不同,打瓜是秋季才成熟的,秋季吃了也不会坏肚子,而且还能能养胃呢。最重要的是,打瓜很好保存。据说,那时,常有有心人,将秋季的打瓜埋在麦屯(囤)里,等到大雪漫天的冬季,人焦渴不已,拿出来家人亲友共分享,听起来就觉得特美妙特幸福呢。
我若有一片田,我必择出一块来,种几窝打瓜,养养心——醇美,厚实,淡淡的甜味儿,却又让人觉得回味无穷。我想,做女人,做到如此境界,就是最高的了。
人生若是一片瓜田,你是愿做西瓜潇洒得意一生,还是做打瓜稳实厚道一生?
我有一个打瓜梦。
作者简介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
请
关
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