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期 | 意义的力量
文章的大意是:工业时代我们大都会这么认为:人应该有了正确的认知,才会有正确的行动。
认识是根本,行动是认知的附属品。
在工业革命时代这个话是对的,你认知越深刻越全面,你的事情就会做得越好。
比如,对身体认识越深刻,看病的治愈率越高。我们想建一座房子,了解得越多,就会造得结实漂亮。我们造火车、造飞机、甚至造宇宙飞船大都是这样。
但是,在信息革命时代,情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由于知识的廉价和大爆炸,人们可以做出的选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多。
人们越来越觉得,不管是个人做事情,还是人类各种文明成果的积累,由于答案的多元化,不能再把所谓正确的认知,兑换为成功的结果。
人们越来越发现这种所谓的成功,是在一堆胡乱的意义中瞎打误撞的巧遇。
所谓碎片化、云状态、熵都是讲的这个意思。
于是,你在做出选择时,意义成为弥补你认知不足的重要辅助线了。
比如,一个人一段时间努力工作并不是为了升职加薪,而是暗恋他办公桌对面的女孩。
一个人努力创业,也许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受不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奋力写作,也许是为了治好他的抑郁症。
这里没有理性的分析,没有假大空的口号和妄想,你心中认为值得追求的意义,在那一刻战胜了所谓深刻的理性分析,就那么朦朦胧胧地干了,最后真的就在不可能中把事情干成了。
哥伦布他相信地球是圆的,像女人的乳房,而那个乳头就是通向上帝的大门。
他航海是为了去找这个通向上帝的大门,最后竟然误打误撞地发现了新大陆。
但哥伦布至死都认为他发现的新大陆是印度,实际上却是美洲。
我们往往不是要通过提高认知来更好的行动,而是在承认自己认知有局限的前提下,把意义作为支点和动力,积极而有效地行动起来。
意义引领着我们向前走,走向这个不确定的世界。
这就是意义的力量。
现在有些创业者犯一种病叫“认知营养过剩症”,他们沉迷于从书本上,从所谓创业导师的授课中去提高自己对创业的认知,可实际上认知越高,越觉得自己的认知不够,等你觉得认知很全面的时候,市场早过气了。
于是他们又在提高认知上继续纠结下去,他们不敢在行动中提高认知,使创业不接地气,背离市场,甚至成为一种妄念。
让意义和认知结婚,生出行动的儿子来,我们来哺育他们成长。
我们自己也在“儿子”的成长中,获得更多的认知,也许你能做出许多让你自己都感到吃惊的事情来。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究竟谁战胜了谁?
这个话题争论了几百年至今没有结果,但是,“认知不够,意义凑”却是一个非常好的思想武器,威力大得很呐。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毛泽东写的《实践论》这篇文章,这本书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今天读起来仍然不过时。
保持一份好心情的成本是很高的,经风祝您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