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为元稹送别,伤心至极写下一首诗,最后10个字太肉麻
千金易得,知己难寻,茫茫人海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结交成千上百的朋友,但在这些人里面,能成为知己者寥寥无几,甚至有人一生都没有一位知己。相比而言,白居易是幸运的,元稹也是幸运的,他们相遇在长安城,因志趣相投结为挚友,二人之间的友情,可用生死不渝形容。
贞元十八年,白居易三十岁,元稹二十三岁,朝廷举办了一次官员选拔考试。两人都是进士出身,且不甘平庸,在这场考试中名列前茅,一同被任命为校书郎。由于家庭背景相似,才华不分伯仲,都喜欢写诗作赋,加上职位一样,每天在一起工作,白居易与元稹有种相见恨晚之感。
元稹长得英俊潇洒,此时尚未娶妻,尚书韦夏卿对他非常欣赏,想把女儿韦丛许配给元稹。其实,元稹虽然没有成婚,却有一个相恋多年的女友,她的名字叫崔莺莺。摆在元稹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婉拒韦夏卿的好意,继续和崔莺莺交往;二是为了自己的仕途,含泪放弃女友,迎娶素未蒙面的韦丛。
可想而知,元稹的内心十分矛盾,既不想辜负崔莺莺,也不因得罪韦夏卿而自断前程。最终,他选择了第二条路,与韦丛成亲,成为韦夏卿的乘龙快婿。正是由于这件事,元稹被打上负心汉的标签,按照现在的话说,他就是名副其实的渣男,抛弃爱他入骨的女友,娶了别的女人。
平心而论,元稹确实不太厚道,称之为渣男也不为过,但他也有苦衷,如果换成别人,未必不会做出跟元稹一样的选择。三年后,白居易被派到外地担任县尉,元稹升任左拾遗,尽管相隔千里,他们的友情丝毫没受影响,书信来往频繁,除了探讨诗文,更重要的是关心彼此的生活,诉说思念之情。
俗话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有些朋友原本无话不说,最后却变得无话可说,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白居易和元稹则不同,无论发生何事,也不管身处何地,友情从未改变,皆因在诗歌方面的观点相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性格直爽的白居易,曾如此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何为知己?不是整天在一起吃吃喝喝,而是打心底为对方着想,不需要太多言语,就懂得彼此想法,以对方的忧愁为忧愁,因对方的开心而开心。有一年,元稹得知白居易被贬官,写下诗句“垂死病中惊坐,暗风吹雨入寒窗”,读后令人肝肠寸断。
元和元年,刚升迁为左拾遗的元稹,本着替君王分忧的原则,接连给皇帝呈送奏折,包括教本、谏职和迁庙这种宫内之事,以及到军国大事,虽然得到唐宪宗的称赞,却因锋芒毕露,惹怒了以宰相为首的权贵,几个月后,就被贬出京城。临行之前,白居易为元稹送行,伤心至极写下一首诗,最后10个字非常肉麻。
《别元九后咏所怀》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前几句是对景物的描写,恰逢秋季,天空飘着小雨,秋天本就容易让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梧桐树叶被风吹落,木槿也比往日显得萧条,与往年相比,感觉秋天来得要早一些。“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生离死别,你这一走,再也没有人跟我彻夜长谈,心中的快乐荡然无存。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不要问我为什么不多送你一程,因为我不想让你看到我难过的样子,我的心已经随你而去。“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朋友不在乎数量,在乎的是质量,你我心意相通,即使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彼此所想,此生与你相识相知,我已没有任何遗憾。
最后一句“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短短10个字,却融入了诗人白居易的无限情感,几乎难以超越。自从元稹离开以后,白居易的心就空了,繁华无比的长安城,在白居易看来,仿佛变成一座空城。日渐浮躁的社会,知己变成了奢侈品,不求朋友成群,只求知己一人,像白居易与元稹之间近乎肉麻的友谊,实在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