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书《福》
福,会意兼形声字。从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图甲)来看,福是用双手祈祷(下面两手)神灵护佑(示),从而获得容器的食物常满。
又释为“福”是双手虔诚地捧着酒坛(酉)敬神(示)的形象,是用“手”、“酒”、“示”三个部分组合成的会意字,原是以酒敬神,祈求福备(万事顺遂)的意思。从上列甲骨文字形来看,它的左半部的上面是个“酉”字,是个盛酒的容器,实际上就是个“酒”字的初文。左下半部分是两只“手”(又),表示双手捧着一个酒樽;它的右半部分是个“示”字,代表祖先的神主;整个字的意思是会意双手捧着一樽酒在祖先的神主前祭献,求得神主保佑。
许慎《说文解字》在解释“福”字的意义时说“祐也”,“祐”就是赐福、保佑的意思。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福,备也,祭统曰贤者之祭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
从这个字发展到金文阶段,有种种不同的形式,首先是该字的左右结构换了个位置,“示”由右移到左,而“畐”由左移到右,同时金文比甲骨文还省去了两只“手”。如图(乙)的“福”,祈祷的双手已简省掉了,盛食物容器样子也变了;图(丙)的盛食物容器大大讹变,并且已放到“示”的右旁来了;图(丁)在“酉”、“示”的上头还加上房顶屋盖,表示在家里敬神析福;图(戊)的讹变最大,“示”放到容器下面,两边平添了两个背对背的人(这背对背的人就是“北”字),作为“福”字表音的声符。到了秦代的小篆(图己)阶段,背对背的二人省去了,容器真接变为“畐”(fù,读副),于是“福”便成为以“示”表意以“畐”表音的形声字了。以后便以这一小篆的构形作为基文,发展成为图(庚)的汉隶和图(辛)的楷书,而“畐”也作为“富、副、幅、辐……”等形声字的声旁,一直沿用到今天。
古代祭祀是为求得上帝或神祖的保佑,如《左传·庄公十年》里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意思是说:小的诚心没有达到诚信动人的地步,那么神是不会保佑他的。祭祀后要把祭品(酒、肉)分别送人叫“致福”、“归福”,由此引申出“幸福”之义,用作名词,这是“福”字在今天常用的含义。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韩非子认为“全寿富贵谓之福”,古书中常说人的“五福”是:一是长寿,二是富裕,三是康宁,四是修好品德,五是考终命。人们常说的“五福齐备”就是指这些内容。
大家书画微信公众号向各位新老读者拜年!祝大家己亥吉祥,新春快乐安康!
百
福
迎
春
商 第二期甲骨文
周 邾公华钟
周
方鼎
周 伯公父簋
周 多父盘
唐 李阳冰
元 赵孟頫
元 吴叡
元 俞和
元 钱奎
清 邓石如
清 莫友芝
清 杨沂孙
清 吴大澂
清 黄士陵
清 昊昌硕
汉 马王堆帛书
汉 《西狭颂》
汉 曹全碑
汉 曹全碑
汉 樊敏碑
北魏 晖福寺碑
北齐 泰山金刚经
宋 欧阳修
元 赵孟頫
元 俞和
清 郑簠
清 金农
清 桂馥
清 邓石如
清 巴慰祖
清 巴慰祖
清 黄易
清 陈鸿寿
清 杨岘
清 钱冰
清 姚元之
隋 张公礼
隋 杨坚
唐 欧阳询
唐 褚遂良
唐 颜真卿
唐 颜真卿
唐 柳公权
唐 柳公权
宋 黄庭坚
宋 张即之
元 赵孟頫
元 赵孟頫
元 揭傒斯
元 虞集
元 铁心道人
清 何绍基
清 道光
晋 王羲之
晋 王羲之
晋 卫瓘
唐 欧阳询
唐 李邕
唐 李世民
唐 高正臣
唐 怀素
宋 蔡襄
宋 苏洵
宋 苏轼
宋 蔡京
宋 米芾
元 赵孟頫
元 赵孟頫
元 赵孟頫
元 朱德润
明 唐寅
明 文徵明
明 王宠
明 董其昌
明 董其昌
明 沈粲
明 沈粲
清 王铎
清 朱耷
清 梁同书
晋 王羲之
隋 智永
唐 李世民
宋 蔡襄
宋 赵佶
宋 赵构
宋 范成大
宋 吴说
元 赵孟頫
元 揭傒斯
元 杨维桢
元 张璧
明 陈淳
明 丰坊
明 王宠
明 徐渭
明 董其昌
明 陈继儒
清 王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