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烟尽城来》宁廷常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烧柴做饭,千百年来都是如此。随着太阳升起,随着太阳正午,随着黄昏落到村庄上,全村六百多个烟囱一齐冒烟,或青烟,或黑烟,或白烟。炊烟袅袅,烟雾徐徐上升,仿佛几百条烟龙直窜云霄;有风时,炊烟旋转,数百条烟柱瞬间柔和在一起,慢慢变淡,一下子把整个村庄笼罩在炊烟里。

  富裕人家做饭用风箱,既省柴又快当。左手拉风箱,右手往灶膛里塞柴,”呱哒,呱哒,”一会开锅。没有风箱的人家,烧饭不是件容易事,一手拿烧棍,一手往灶膛里塞柴,柴棒是负责把柴挑起,'人心要实,火心要虚。’一不小心就把火压死,乌黑的烟瞬间弥漫屋子,要么闭上眼睛,靠近灶堂用嘴“呼呼”吹风,要么用扇子当风箱往灶堂里“呼扇呼扇”扇风。没有风箱,烧饭时间长,还浪费柴禾。柴禾,对老百姓来说很金贵,谁家柴禾垛大,预示着家庭富裕,柴禾的多少,显示富贵和贫穷。

  放了学,我们背起筐下坡拾柴,拾不到柴,就折树枝,到场边的柴垛边捡柴棒,抽空就到垛上拽几把柴(麦秸、豆秸、花生秧、玉米秸、地瓜秧)塞进筐里,或者溜到饲养处边偷点牛吃剩下的草渣子,大不了挨几句:“滚蛋”,我们在骂声里屁颠屁颠地跑开。筐里有柴,回家不挨打。

  那年夏天,队里的大麦刚割完,那白花花的麦扎足有十几厘米高,我们拾柴小部队如获珍宝,疯狂的如大清国八旗圈地一样,大人们不圈地,而是用石头做记号,或者一边放上鞋子,一边放上柴筐,中间的就算他们的了,年纪大的老爷爷们懒得圈地,咋呼一声“这地方我的”,只有我们小不“小不点”,无权无势,只有弯腰撅腚用小厥头在麦扎四周画杠圈地。我抢占了五六米宽,二十几米长的一片,汗水迷了眼,头一甩,汗水啪嗒啪嗒的往下掉。看着白花花的麦扎,高兴的高唱<社会主义好>。一边唱一边用两手抓紧麦扎,用力一拔,听到麦扎离开土地的清晰的"的"呼哧"声,那声音好脆。拔麦扎你得半蹲着身体,拔开一个口子,小心翼翼地顺着麦扎一把一把的向前拔。拔一筐麦扎,满手都是被麦楂扎的针尖样的小红点,但是,看着满筐麦楂,心里还是乐滋滋的。

  冬天,拾树叶,用细铁丝做成针,穿一米左右的线,用针把树叶一片片串起来,毛茸茸的一串串树叶,仿佛〈西游记。〉里的大蜈蚣。把一串串大蜈蚣搭在肩上,就会变成一个蜈蚣王子了。或者用竹耙篓柴禾,拉着耙满地走,大半天耙上便趴上一些柴禾。有时在田埂上弯腰撅腚的一耙一耙,搂成堆,连碎柴禾渣都用手捧到筐子里。拾柴,那是我们的第二职业。

  那时,每家院子里都有柴禾垛,柴禾垛大的人家,一年心不愰了;没柴禾的人家,仿佛低人一等。柴,比油盐酱醋都重要。每逢下雨前,第一个大事就是把柴禾抱到屋里。有一次断了干柴,烧不开锅,母亲找出几只鞋子,用剪刀剪开鞋邦,剪成手掌大小,用砍刀把鞋底剁成几块。烧鞋子的火很旺,从灶门脸溜出来的黑烟呛得母亲“吭哧吭哧”地咳。黑烟呼呼的从烟囱里喷出,仿佛火车头爬坡冒的浓烟,熏得遍半个村,刺鼻伤肺。人们闻到这烟味,要么捂住鼻子,要么吭哧吭哧的咳。在那阴雨绵绵的日子,这熏鼻的炊烟是经常的裹满了村庄。有的人家烧不开锅了,颠颠的到邻居家去借把干柴,借到柴禾,免不了挨顿数落:"管子干什么了,不备好柴你喝西北风?。”借柴禾人便千恩万谢。能借到柴也不是那么容易事。

  1976年,我高中毕业回家做了民办教师,除了每年有365个工分外,每月还破天荒的有了八块钱的工资,那是个骄傲的数字。猪肉7毛3一斤,青菜几分钱一斤,一块钱可做五六个菜。有了钱也敢花了,冬天,托人买了500斤煤泥,靠堂屋的门后的墙角磊了个土炉子,顺着墙角用砖头磊了个烟囱,把软柴禾放到炉底,玉米核放到软柴上,坐上水壶,用火柴在炉低下点着柴,瞬间,屋子里半屋烟,听到轰的一声,玉米核着了,在天井里盘旋的黑烟才慢慢变淡。往炉膛里填入煤泥,烟囱里先是冒黑烟,浓烟呼呼蹿入天空,一缕变成一片,慢慢消失在蓝天里,黑烟变淡了,煤泥也就着了。大约四五十分钟,水壶开了,那心激动的难以用语言表达,那才是真正的幸福激动,不用拉风箱,不用柴,能烧水,能做饭,能取暖,再不怕阴雨绵绵了,那个乐呀,仿佛摇身一晃,乌鸡变凤凰。

  1978年,花5块钱买了个铁炉子,铁炉子代替了土炉子,不占地,干净,美观,烧饭快,取暖快。第二年,鸟枪换炮了,一狠心买了四节铁皮烟囱。白色的烟囱宛如银柱一样,光鲜,炉火一着,"呼隆呼隆"的响。刹那间,热气四溢,整个屋子暖呼呼的了。这一套铁家伙,是一家最宝贵最奢侈的物品了,也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夜晚,只要炉子冒烟,四邻八舍的人准会来家里天南地北的唠嗑。

  2010年,家里用上了煤气炉,将煤气炉开关“啪”的一拧,乎乎的蓝火头闪亮闪亮的,偶然闻到一点煤气味,可仿佛一丝烟没有。做饭炒菜那个才叫个快,那就是一眨眼的功夫。2015年,用上了电锅,电磁炉,烤箱。用电更环保了,不要说没有烟,连火苗也看不见。电锅电炉子,有小火,中火,大火;弱热,中热,热;蒸、煮、烹、保温,功能多,更方便,更快捷。

  柴禾炉拆了,泥巴烟囱也拆了,煤炭炉子也下岗了,如宝贝一样的风箱,孤苦伶仃的躺在角落里。那如画的炊烟终于散尽了。黄昏落到村庄上,偶尔的轻雾仿佛变成了炊烟。

  儿时的记忆里,村里二千多人,六百多户人家。土街,土路,土屋子,一切都是原始的。而今天,人们不再叫西太平村了,这里是磁窑镇镇政府驻地,因为它处于北京和南京中间,人们管叫“中京”:“中京学校、”“中京宾馆”、“中京大酒店、”“中京超市”、“中京路”………高楼林立:"圣海明都"、华西小区、丽都花园、和园小区、华阳小区、太平社区、幸福家园、“千人小区”、“万人小区”—————…1921年只有二千人的村,如今有五万多居民。一镇三站(宁阳高铁站、磁窑火车站、宁阳东站)北外环路、南外环路,东高铁站,西高速路,南国道。城区几十米或十几米宽的大街,九纵五横,街道两旁,杂货店、饭店、超市、宾馆、几千家商铺立于纵横大街两旁,仿佛把街道挤爆了。店铺彩灯闪烁,宛如镶嵌在城区中的明珠。那公路上一串串汽车,仿佛是爬满的龟甲。灯火辉煌夜晚,跳舞的、唱歌的、遛弯的,简直成了不夜城了。

  党英明决策,科技强国,把一个先人原始村落,由靠烧柴做饭,到烧炭做饭,再到今天的烧煤气、用电做饭,人们梦一般的进入城市生活。建党一周年,烟尽城来,祥和繁荣,万物沐浴在春天的阳光里。

抄袭必究,版权所有,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简介:宁廷常,泰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宁阳县政协特邀研究员,(磁窑镇志)主编,小学高级教师。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论文,数十篇。小说,散文,论文,多次获省市级二等奖和优秀奖。在网络平台发表百篇文章。二月,(拜年)(乡愁里的童年)在学习强国山东平台发表。

======================

(0)

相关推荐

  • 拉风箱

    冬天黄昏临近的时分,我常常会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南山沉思.心思不由自主地就沉浸到小时候故乡的袅袅炊烟里,还有自己蹲在灶下拉风箱的情景里. 老家靠山.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虽然靠着山,但是山太浅, ...

  • 【山西】李恩虎丨散文/蕴朴堂的柴炉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李恩虎:夏县中学历史高级教师,运城市作协理事,夏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曾经在<山西日报><运城日报><黄河晨报>等报刊发表散文若干. 蕴朴堂的 ...

  • 任军平 | 家乡的热炕

    家乡的热炕 文/任军平 我们陈炉人对热炕有深深的眷恋,以前医疗水平普遍低,新生儿大部分都是接生婆在炕上接生出来,因此坐月子那时就说到炕上了. 从才出生就与热炕结了缘,此后生活就与炕息息相关. 在我小时 ...

  • 安平饶阳地里柴禾怎么这么多?

    冬天无事,到地里溜达,除了小动物很少,地里很空寥之外,到处可见的是满地的柴禾,有果树底下农民剪下的枝条满地,有槐树地里不少干棒,横七竖八的任意躺在地上,也有倒下的树,有的是新的,有的已经腐朽,树叶子更 ...

  • 往事如烟之十——儿时二、三事

    刘国儒,毕业于昭乌达蒙古族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在宁城天义中学教书十年,后改行从警二十八年.工作近四十年,不慕名利,追求自由,轻松快乐是生活主旋律. 往事如烟之十--儿时二.三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虽 ...

  • 【佳作有约】| 郑天虎作品:故乡的炊烟

    看惯了城里的高楼大厦,闻够了城里的汽车尾气,总是怀念小时候故乡家家户户的袅袅炊烟. 农村如若没有了炊烟,也就不成为农村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们还是个十多岁的少年.每到做饭的时候,站在家乡稷山县平 ...

  • 吴洛加:那年那月鲁祖庙之炊烟

    炊       烟 文/吴洛加 五十年前,鲁祖庙的清晨是被公鸡的喔喔啼鸣和住户们劈柴捅炉子发火的声音唤醒的. 从前老人们爱把一句话挂在嘴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让"柴" ...

  • 散文《大汶口文化发祥地——堡头村》宁廷常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泰山孕育了人类起源的大汶河:大汶河诞生了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孕育出圣人.一山一水一圣人. 堡头村,就是大汶口文化 ...

  • 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生业模式初探——山东定陶何楼遗址浮选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摘要: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主要分布在鲁中南的汶.泗河流域,并散见于山东其他地区,这一阶段是中国北方地区旱作农业发展,农业社会建立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系统的植物考古浮选法,在山东定陶何楼遗址 ...

  • 山东大汶口文化酒器初探

    摘要:中国有悠久的酿酒传统,近年来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陶器残留物分析,使我们能够获得史前时期酿酒技术的直接考古学证据.本文对山东王因和西夏侯遗址出土的4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进行微植物和微生物分析,初步揭 ...

  • 古玉界:神秘的大汶口文化古玉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古籍中记载的少昊氏文化地区,为龙山文化的源头.另外该文化类型 ...

  • 大汶口文化、泰山文化和曲阜孔孟文化一体论

    这个命题之所以能成立, 是因为从远古时代起, 即有大量的氏族首领.部落酋长和后世帝王持续不断地在以大汶口为中心的地域(北至泰山.南至曲阜) 进行频繁的活动, 学习经验, 传播经验, 促进文化交流, 增 ...

  • 大汶口文化代表陶器

    大汶口文化分布于山东和苏北.年代约为公元前4040-2240年.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因遗址分布在堡头村西和泰安大汶口一带,故名.以大汶口墓群最具代表性.出土陶器均匀规整,纹饰较少.多数 ...

  •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考古的重要收获(文明之声)

    栾丰实 ( 2021年03月20日   第 05 版) . 走过百年的中国考古,以自己的方式命名了众多的考古学文化.很多原本极其普通的小地名因为与重要的考古学文化相关而著名起来,比如大汶口. 大汶口文 ...

  • 大汶口文化

    甲骨文 祈 原文标题:祈 有个字, 兵. 意思都明白. 这个字在甲骨文里, 是这样的: 这个字象形的意思, 是两只手拿着"斤". 到了后来的字体里, 就是上面是"斤&qu ...

  •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六)大汶口文化象牙梳

    这件顶级国宝,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陈列在古代中国新石器时代展厅后段,跟网纹船形壶并排展放,也是不很起眼.不过它可是迄今为止史前时代保存最完好的梳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象牙雕刻精品之一,而且也 ...

  • 大汶口文化与北京白云观

    在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墓葬中 有西朱封王者墓葬 考古挖掘的人们非常震惊 死者身上覆盖的衣服都化成了灰 有几公分厚 有棺有椁,一层一层的,摆满了随葬品 我最关注的是墓主人的一枚玉簪 X 这枚玉簪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