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一则 | 从“弃儿保侄”的故事里看人性的深度
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
译文
当初邓攸躲避永嘉之乱,逃难江南,在半路上扔下了自己的儿子,保全了弟弟的儿子。过江以后,娶了一个妾,非常宠爱。一年以后,询问她的身世,她便详细诉说自己是北方人,遭逢战乱,逃难来的;回忆起父母的姓名,原来她竟是邓攸的外甥女。邓攸一向德行高洁,事业有成就,言谈举止都没有污点,听了这件事,伤心悔恨了一辈子,从此便不再娶妾。
故事的故事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西晋末年,邓攸出任河东太守,后在永嘉之乱中被石勒的军队俘虏。石勒和他交谈时认可其才能,就让邓攸为幕僚。有一天晚上,与他相邻扎营的胡人晚上生火,把营车给烧了。审问的时候,这个胡人诬陷是邓攸烧的。邓攸知道肯定没法争辩,就认了,说是做饭失了火。这个胡人于是很感激邓攸把事情承担了下来,就把马送给他,帮他逃跑。邓攸从石勒军中逃离后,带着妻儿逃难。路遇山贼抢走了负载妻儿的牛马,只能步行。他自知带着两个孩子步行逃离,不能同时保住儿子与侄子,便对妻子贾氏道:“我弟弟早死,只有一个儿子,按理不能使他绝嗣,只能舍弃我们自己的儿子。如果我们能够幸存,将来一定能再生儿子的。”贾氏含泪应允。但儿子被丢弃后,却总是追上父母。邓攸只得将他绑在树上,带着妻子与侄子离去。邓攸渡江后,因妻子始终未能再孕,便纳一姬妾,后在询问其亲属姓名时,方知是自己的外甥女。他素有德行,为此悔恨不已,从此不再纳妾。因而到死也没能再生出儿子。这是邓攸的故事,听了这个故事,我的感受是毛骨悚然,尽然能够把自己的儿子抛弃,乃至在其儿子跟上来时丧心病狂地把孩子绑在树上,我们可以想见孩子的结局。而这样的一个事迹,还被人传颂,乃至于君王晋元帝因其“此德此行”而重用他,真让人觉得可怕?
这样的行为能叫做大公无私吗?连最起码的人性都丧失掉了,那么这种“无私”中有太多的无情,没有慈爱的大公无私,哪里有一颗给世间带来温情的“仁心”呢!老师说,换个角度想,站在邓攸的侄子的角度想,还是人道的。但是,明明孩子自己能够跟上来,求生欲望那么强烈,而邓攸却为了所谓“大家多一线生机”而谋害掉自己孩子的生命,如此地残忍,天理不容。刘义庆先生把其放在德行篇里,是褒扬呢?还是讽刺?
故事的背后—制度
1、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刘义庆所在是时代是南北朝时期,其所在的时代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没有统一的政权,儒家思想隐没,经历魏晋玄学思想转化,以及佛学思想的逐渐进入华夏大地,这个时候没有主流的思想。
2、世说新语所写的人物,跨度从东汉末年到东晋。这几百年是古中国最动荡的几百年,三国时期的混战,完全耗散了大汉的元气。曹魏篡汉之权柄,假“禅让”而得天下。司马家以同样的方式从曹魏获得国家的权柄,司马家获得了天下,这是西晋。西晋后期,因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力大衰,被胡人入侵,史称五胡乱华,攻陷了中原以及西晋的首都洛阳,西晋王室几乎被杀光,西晋灭亡。后来江南的司马睿在群臣的拥戴下在建康称帝,重建晋朝,因为首都在建康,东晋首都和西晋首都洛阳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所以司马睿建立晋朝史学家称为东晋。
3、邓攸正处于五胡乱华和东晋立国之初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人的行为具有时代性。在世说新语里,刘义庆有其时代性,邓攸也有其时代性。刘义庆在南朝,其观察记录东汉到东晋这一段以一个个有特色的人物故事为核心的分门别类的又有时间规律的历史,其也在寻找天下治乱之根源。他首重德行。邓攸所在的时代,虽然是西晋到东晋的转换之际,但是这个国家的制度又有着东汉时期国家制度的影子。下面就说说东汉的举孝廉制度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度。
4、举孝廉制度。举孝廉这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读书人想入朝为官,必须有好的清名,否则一辈子最多做一个“小吏”,没有出头之日。
5、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在战乱时期人士流移的条件下发展而来的,也是适应曹魏初期政治的特点而产生的。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其一是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其二是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当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其三是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个时候的读书人特别注重其“行状”,如果行状不好,风评差,那么这辈子的仕途算是毁了。
6、之所以说了这么多,就是在这里理解邓攸之所作所为,以及为什么其“丧心病狂”的行为竟然还会很多人认可。主要原因就是这种制度所带来的集体潜意识,大家在这种氛围里了。
7、从制度、人性这两个维度是看《世说新语》的关键,把这两个维度理解清楚了,看其所作所为就能清楚了,哪些是真性情,哪些是虚情假意,哪些是真的大公无私,哪些是沽名钓誉,就会有一个较为公允的判断力。
8、好的制度会带来社会的变革,但是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重要的是人心之至诚,其为实,“名实相副”,让人心扭曲的制度那是肯定到了要变革的时候了。
作为读者,学习者,我看这些古时的故事,更多的是回到自己,自己在很多时候做选择的时候,那颗真心是什么样的。学习就是回到自己的本心这个点,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