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看中华古典学术的理想
先秦是中华学术的源头,也是奠基之时。中华民族是一个理性的民族,思想文化是源于自然的,而非古希腊文化源于理念的,从头脑构想出来的文明。
从政治格局看,从先秦的封建制,到秦汉及清朝的郡县制,再到共和国时期。
从整个文化发展流变中,有两个重大的变局,一个就是战国到秦朝一统,另一个就是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有两个脉络,一个是时间性的朝代变迁脉络,一个是诸子百家,儒法道学,佛学,与西学发展与交融的脉络。本文的行文就是这两个脉络为指路的路标。这也是吴小峰老师给我们讲课的时候,给我们绘制的文化地图。而我要做的,不是再去复制老师的文字,而是借由老师给我们的地图,去探一探。探探老师所讲道理的所以然。中华学术的源流理清,也是我这两年在古典书院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想要去做的一件事。张文江老师给过大启发,是关于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生生不已的强大的动力。陈畅老师也给过我启发,是关于老师对中庸章句序的解读中带来的。还有就是柯老师也给过我启发。是关于文质史观和通三统之阐述。
从天道的角度,疏通中华学术是核心,而这个疏通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农业技术的发展。时空是个大的格局,而在当期,还有个制度与人事。
中华学术的源头和奠基在先秦。先秦,是有些漫长的时间跨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千年以前。我们来疏通这个关系,就要立一个尺度。以人为核心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三皇
三皇时期,是部落时期。这个时候的人类在思考如何活下去的问题。到底是谁在思考呢?部落里的首领,智者在思考。这个时候人与人的关系不复杂,就是以氏族首领为中心的,首领带领大家活下去,活的更有安全感的事情。首领所面对的就是自然,他目之所及的丛林是有限的,而白昼的天空,太阳,暗夜的星空,月亮,是无限的存在,是神秘的,神圣的存在。它们的规律是明确的,周期性的变化是很容易观察到的。那些凶猛的野兽,不驯服于人,而驯服于自然。所以,上古时期,是天法道的时期,作息靠天,希望靠天。不然,很绝望的。这个漫长的时期,就是开天的时期,中国的上古先人们,经过漫长地对天的观察和认识和寄托,得以生存和延续。
这个时期,形成了初期的历法。而代表族群是伏羲氏。这一族群,有些漫长的历史传承,积累了深厚的天文历法知识和实践。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通过图形的记录,以及理解式的传承,保存了最原始的天文历法。这是无极而太极。
五帝
到了五帝时期,是族群产生碰撞和融合的时期。部落与部落的战争,产生了最初的阶级等级。有了等级,就有了高低贵贱,人与人有了分别,就需要有一套制度,维系这种分别。这是最原始的君子与小人之别。而这种分别,就如同日月星之不同。这种分别,是神圣的天赋予的。君子尊天而立法度。人依天文而定人事制度,这是地法天之时期。人与人有了位置的不同,有别。就有了日月星之差。这个时期是代表地的制度的建立的时期。而这个制度的建立,不是头脑里构建出来的,而是模拟日月星运行规律而定的制度。君子管理小人,如同月亮围绕着太阳旋转,而太阳用其光芒照亮月亮一样。虽然是对奴役的合理化,但是是一种遵守自然规律的合理化。这是太极生出两仪。
三王
三王尧舜禹时期,是王道时期。是王、是法的代言人。人立法行。人之立在于德性,在于王对制度的依从。这就是人法地。内圣而外王。人的德性最为重要,而人的德性,和制度是相应的。圣人依照制度,彰显个人的德行,以此治理天下。帝王明明德于天下,而天下归附。三王时期,王者无私德,因其公德而天下平。这是失道而后德。
人能行道,亦能违道。夏商周时期,是天下化家。天下不再是天下人之天下,而是家之天下。天子的禅让变成了一家一姓之传接。王天下本来主要是德性这一层关系,变成了德性和血脉双重的关系,当德性不足之时,便是天下大乱,而血脉却维系这一失衡的统治,就有了改家换代。对于天,君王慢慢失去敬畏,没有天的约束,权力迅速让君王个人性的私心膨胀,失德而天下乱。
西周
朝代的更替,就是不断地回归德性。这也是一个文质相复的过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一个家天下的政治格局,统治阶层如何自新其德呢?这个时候回溯源头,天法道,地法天,人法地,这个文化历程。就有了一个新的法度-绝地天通。人法天地,天地人是合一的。人是社会人,也是自然人,也是有私心之人。天地人是私化公之导向。天道是至公的,地道至善的。人法天地就是至公至善之道。人如何法天地?文王,武王,周公通过对三皇五帝之法,夏商之制的损益,制礼做乐,以教化万民。这也是老子所言失德而后礼。西周就是以礼乐治天下。
东周(春秋)
漫长的礼乐制度,到了后期,没有了天地人实质的礼乐,而是有形无质,文多质少,社会自然有了新的变化,在政治制度上并没有相应的革命性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呢?其实要从封建制度谈起,还会讲到生产力变化,导致和生产关系产生极大的冲突。这里其实还要谈到封建制背后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封建制就是家天下之拓展,周天子治理天下,通过分封给自己的血亲,给自己的兄弟姐妹儿子分封土地建国治国。以诸侯国的形式治理天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井田制的bug,诸侯国的私财力和军事力量与天子的军事和财力差距缩小,以及礼乐制度背后的德性养成已经变成空有的形式,诸侯国互相征伐,实质上不受中央的节制,大一统的秩序丧失,从而礼乐崩坏。礼乐崩坏,而况于道与德呼!这个时候,孔子出现了。孔子一辈子在恢复周礼,实质上是通天地,成道德,就是成仁。恢复到以前王道成而天下治之世。而这个恢复,是破镜重圆。何其难也!
从政治上的努力失败,转到文教上的探索和践行。形成了孔子学派。夫子殁后,孔门一分为八,曾子,子思,到孟子,这一派到孟子中兴。提倡义。天下之公义。其实是由内而外显,去仁日远。至于荀子,天下更乱,提义没有立足之地,就有了去仁更远的法制,通过约束去让人行正道。而其实质,离自发自然的德性驱动越来越远了。儒家至此离孔夫子的理想越来越远。
而春秋之时,道家的代表者老子,更像是一个政治的边缘人。对社会深刻的观察,对天道深刻的体认。道家就像是一个守护者,守护着希望的种子。通天之道。上所接者,黄帝,上古天真圣人也,下承庄子,江湖之真人也。道家就从黄帝时,政治的中心,到老庄开始政治的边缘,做一个天地万物的观察者与希望的守护者。处庙堂之远而保其真,这是真道家。
此时期之法家,以管子为代表的治术和强制法令践行者,维系着天下的一时的平衡。法家是为整个天下兜底的,不至于断了人之道。
战国
战国就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是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争者就是如何以自己的学术,求得一国之强盛,乃至天下之霸业。最终的追求,也是通天道,打通天地人之隔阂。一代又一代的圣贤学者,自强不息,不断地探索。而这个探索,持续了几千年,乃至于今天。用一句话结尾这篇文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真的是饱含了中华的圣者们终极的追求和无限的希望。中华的天道思想,此一句话带着很强大的生命气息。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就是中华学术的命脉与源动力。
本篇文章,是根据吴老师的讲授,做个人演绎式的疏通,并非以史料为佐证的论文。或许有很多的漏洞与错谬,但是可作为这次课带给我的思考。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也会收集一些材料,去做一些印证与修改。从源头疏通到今天这个时代,结合文史哲、儒释道,深刻了解古典学术在今天之体用,这是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这次课给我很多的启发,也让我内心里的古典学术地图有些明晰。
完
古典读书治学生活
shanghairizi
钢筋水泥,诗意栖居
诚,对话,探索,善,中,日常的工夫
古典学术古今探索,建立日常古典读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