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谢家湾小学何以获得“中国质量奖”?

[关注置顶][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回应现实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建构了学科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三类一体的“小梅花”学校课程体系。——重庆谢家湾小学“小梅花”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文章附后)(《卓越课程体系是怎样构架的?——研发卓越课程,创造卓越人生》

刘希娅认为,中小学校长要实现教育理想,仅仅研究教科研是不行的,必须在哲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系统学习和实践。2004 年,刘希娅校长从思想层面提出“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从实践层面实施了“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主题型学校文化,从行为层面追求“天天快乐,健康飞翔”的学校生活。——《刘希娅:六年影响一生》(文章附后)(《守望乡村里的一室梅花》)

谢家湾小学获“中国质量奖”

作者|王淳 刘波

就在昨天,重庆实现了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

11月2日下午3点,第三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

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素质教育质量管理模式荣获教育机构类唯一一个中国质量奖。

这既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第一个中国质量奖,也是重庆摘得的首个中国质量奖。

“零”的突破

——重庆首个中国质量奖

中国质量奖是经中央批准设立的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奖,旨在表彰在质量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就的组织和为推进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措施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每两年评选一次。

第三届中国质量奖首次将教育机构纳入评选。谢家湾小学的脱颖而出,让重庆实现了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

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评审组对谢家湾小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学校创新实践的素质教育质量管理模式,“优化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创新了教学、教师管理,探索出了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径,有特色,可推广。”

谢家湾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究竟好在哪里?

以课程为例,在国家课程标准科目内容不降不减的情况下,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共十几门学科整合为七门学科,避免交叉、重复、脱节,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效益。如此一来,学生们上午高效完成教学内容后,下午就可以参加各种社团、专题综合实践活动。

盛赞连连

——是全国最全面的课改

“这次获奖给了我和致力于探索素质教育的同行们很大的激励,大家会越来越相信孩子们负担轻依然可以成绩好。”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说,她把获奖消息告诉学校的老师后,大家都很兴奋。

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田慧生说:“谢家湾小学的课改抓住了基础教育育人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是全国最彻底、最系统、最全面的课改,虽然是艰难的,事实证明也是成功的、可行的。谢家湾小学做了中国教育未来30年想要重点做的事情。”

重庆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谢家湾小学荣获中国质量奖,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市基础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谢家湾小学教育模式的典型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今后也将把谢家湾小学一些好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总结提炼,从而在全市进行推广。”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王淳 刘波)

([守望新教育]公号小编说明:本期微信选编于网络[人民网 重庆晨报]。版权归属原作者。向作者编辑致谢!)

重庆谢家湾小学

“小梅花”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作者|刘希娅

作为重庆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使我有了一种被认可、被鼓舞、被寄予厚望的幸运,这也给了我动力、压力与前行的力量。行走在学校教改这样一条充满童趣和幸福的求索之路上,我踏实、快乐,并将不懈努力!——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

谢家湾小学创建于1957年,是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从2004年起,学校深入践行“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结合重庆地域精神特色和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从知识育人走向文化育人,组织实施“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主题校园文化课程。学校摒除功利,始终坚持让孩子健康发展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把让孩子具有良好的体验和收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个性化发展,天天快乐,健康飞翔。学校创新地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建构实施了具有特色的“小梅花”课程体系。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理念

在践行“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立足学校传统、实际状况和未来需求,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培养改良世界的中国人”的具体的、个性化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并将此确立为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

在努力实现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的教育愿景实践探索中,学校始终坚持“孩子是学校的灵魂”,把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秉承“凡是对孩子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课程视野,最大限度地彰显课程的个性化与人性化特质,充分体现课程的生命性与生活性和谐统一,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坚持不懈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课程体系建构

学校课程建设过程是对学校课程蓝图的勾勒与践行过程,是学校整体发展与形成特色的核心,也是学校的一种常态生活和思考方式,全方位地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思想。

在“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回应现实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建构了学科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三类一体的“小梅花”学校课程体系。

这些课程打破了严格的学科界限,宛如梅花的花瓣一样缺一不可,各类别相辅相连,突出基础教育致力追求的教育个性化与人性化,凸显课程的鲜活与生长,成为彰显学校特质的“小梅花”学校课程。

学科课程,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保障和内核。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学校优化课程内容,将原有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十余门学科整合为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科学探秘、艺术生活、体育世界和品性修养“6+1”门学科课程,对学科内部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对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横向整合。

社团课程,让每个孩子按自己的优势去发展。社团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选择和补充。学科整合为学生发展赢得了更多的时间。社团课程设置灵活多样,5大类100余个社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孩子们自主性的选择与学习需求,旨在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通过“走班选课”的举措,打破班级、年级界限,让学生和有共同兴趣特长的伙伴聚在一起对话研讨、操作分享、共同提高。

环境课程,校园即课堂,一切皆课程。环境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学生的立场、体验、收获,学校通过建设环境文化、营造人文氛围、开展实践活动、凝聚教育合力等,构建了校园物理环境课程、学校人文环境课程、家庭生活环境课程、社区实践环境课程,从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

三、课程实施

编写辅助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桥梁,它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紧联系起来。它不仅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更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凭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材的出版发行已不再是国定教材“一统天下”,各版本的教材迅速发展,更具特色、更有针对性。在教材多样化政策背景下,为深入推进小梅花课程实施,挖掘和提炼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组织全校教师研发了与六大整合学科相配套的小梅花课程系列丛书:《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科学探秘》《艺术生活》《体育世界》。

在研发中,丛书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本着“标准不降低,内容不减少”的原则,梳理各学科知识体系,提炼学科精神,对比分析各学科各版本不同教材,深度剖析十几个学科12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整合优化,重构六大学科辅助教材的编写体系,精选适应学情的个性化内容,创新素材和呈现方式。2015年8月,涵盖小学所有学科和年级的62本小梅花课程系列丛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并投入使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只有与孩子熟悉的生活经验发生关联,学生才有更深刻的体悟,学习才是主动的行为。小梅花课程系列丛书注重生活化,大量教学材料来自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景,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编排方式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更能让学生对教材产生亲近感,让学生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常态。

同时,各学科教材在编写上有较大的突破。《语文漫道》主张“少讲解多阅读、少课文多活动”,采用“一篇带多篇、篇章带整本”的阅读策略,创设更多的表达机会、更丰富的表达内容、更实用的表达方式;《数学乐园》采用“主题知识+专题活动”的双元学习路径,通过“情景+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孩子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英语交流》直指核心目标“交流”,在时间安排上更自由、内容选择上更加灵活多元;《艺术生活》注重了解、体验、演绎,大量引用本校师生的原创作品,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体育世界》分为三大板块:基础体育、选修体育、健康教育,发展学生的运动、健康、快乐三大核心素养;《科学探秘》注重好奇、探究、求真、创新,培养学生自觉的科学思维习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学校通过拆除讲台、小组围坐,开展专题活动、倡导跨学科教学等策略,营造“小梅花”课程的课堂教学生态。

课堂的布局与环境承载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具有潜在的育人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成长。学校拆除讲台后,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待,形成了师生互相信任、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向知识传授。同时,学生座位改“秧田式”为小组围坐,加强了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分享,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常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中取得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是一致的,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共同体。直接经验为间接经验的获得提供支撑和生长点,而间接经验又为直接经验提供事实和价值的解释。在“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大课程观引领下,突破学科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重探究和体验,回归现实生活,各学科专题活动应运而生。专题活动编进“小梅花”课程系列丛书中,与主题知识相对应,形成了一个有机体;各学科专题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两个小时或一小时,同时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性,专题活动统一安排在下午,约占教学总时间的40%。专题活动内容丰富,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强,比如《数学乐园》专题活动“跳蚤市场”“配制果汁”“测量校园”等,《语文漫道》专题活动“社会调查”“辩论赛”“课本剧表演”等,这些专题活动教学时间更自主、教学人员更多元,充分整合各学科及周边素材资源,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在实践中运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课程整合为核心的小梅花课程倡导教师跨学科教学。从教多个班级的一门学科变为教一个班级的多门学科,解决了一直困扰老师们的“跑班”状态,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相处,深度了解学生,让因材施教成为现实。教师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融入教学,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关注由原来单一的关注学科学习变为关注学生作为人的综合成长。针对长期存在的学科本位淡化、学科界限模糊化的状况,教学从以教材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也从“学科人”实现了“教育人”的转变。

调整作息时间。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彼此影响的地方,学校通过调整优化作息时间,使“小梅花”课程的活力和优势得到彰显和发挥。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安排上午、下午的学习内容。上午学生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主要安排学科课程,以静为主;下午主要是专题类课程,学生更多走出教室,在户外操作、实践、运用。这样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作息时间,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快乐。

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灵活安排课时长短。学校将大一统的每节课40分钟调整为英语交流每节课30分钟,确保学生天天学英语、用英语;其他学科课程每节课60分钟,这60分钟内由师生自主安排学习、休息、活动;专题类课程则每次为120分钟,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深度学习和体验。

让校园生活更加人性化。学校取消全校统一的上下课铃声,取消全校统一的大课间活动,从全校统一到班级自主,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常态化、生活化,学习与生活互相融合,师生更加轻松、自主,孩子们从他律走向自律,从静态、单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放松、主动地参与校园活动新常态。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观念、专业素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都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水平与成效。尤其是学校课程整合后,新的课程设置和辅助教材的使用,呼唤着教师的快速成长。

“小梅花”课程的实施无先例可循,也无经验可借鉴,校本教研成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应对新课程挑战的必然选择。学校充分发挥团队的研究力量,教师间取长补短、互帮互助,跨学科听课研讨、互相启发、共建共享,形成伙伴式互助型的常态教研氛围,推进了“小梅花”课程的实施。

成立工作室,教师更多关注研究。学校骨干教师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再招募有共同研究兴趣的教师一起参与,学校提供经费保障。工作室的研究方向,聚焦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教师对学生辩论活动的指导策略研究”“艺术生活专题活动的开发设计”等,既解决了教师在课程整合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又推进了“小梅花”课程向纵深发展。

小梅花课程回归学生立场,学校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发展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元、更富特色、更具活力的教育选择空间。在课程建构与实施中,学校始终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顺应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善师生校园生活状态,让学生学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成长得更好。

([守望新教育]公号小编说明:本期微信选编于网络[雁叫长空]的博客。版权归属原作者。向作者编辑致谢!)

刘希娅:六年影响一生

作者|张双山

她,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她,坐上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主席台(人代会主席团成员);她,上了中央电视台;她,逐渐被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们所熟悉……她,就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能走到今天这样的高度,通过采访才发现,刘希娅最初的动力其实很简单:

“就想过上有自来水的生活!”

1973 年出生的刘希娅,童年那个时代的物质并不充足,父亲作为军人守边疆,知青母亲独自带着她,幼儿园的生活给她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枯燥、乏味;整个小学基本上也是在应试教育的历程中一路走下来的。正是这样,怀着一个要当教师梦想的刘希娅,最后报考了重庆市幼儿师范学校,19 岁毕业后被分配到地处重庆渝西的荣昌县一个较偏远的乡镇幼儿园。工作之初的生活、工作环境非常差,一个班有50 多名孩子,作为班主任的刘希娅,语言、舞蹈、音乐、美术……她一个人要“包办”,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虽然身处乡镇,但刘希娅坚持做到不埋怨,不气馁,不断拼搏,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荣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1992 年,刘希娅带领的幼儿班在全县舞蹈大赛中夺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那个时候要想做一件事真的很难,特别是在农村,人们的观念还比较落后,想开设舞蹈、美术课,非常艰难,家长不认可,社会不支持。但这个阶段对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又特别重要,感觉工作起来很难。”刘希娅感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摸索,参赛成绩的检验,社会认同了,更多的家长也愿意把孩子送到她任教的幼儿园就读。

在这个幼儿园,刘希娅一工作就是3 年,后来被调到一个村小任教。这里的环境更差,不通公路,走趟镇上要四十分钟,那时也没什么便捷的联系方式,资讯又不发达,只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教学和课改上。“说实话,在那样的环境,在那个时刻,我的愿望很小很朴实很简单,就是想过上有自来水的生活。”即使到现在,刘希娅谈到当初的情况,仍带一丝无奈,“基础教育在农村还是太落后了,国家在这方面还可以有大作为。”

刘希娅谈道,那时天高皇帝远,教学虽然自由,但一些教育设想并不能得到村民们的理解,有些教学想法还被更多的人质疑,认为她是想“出风头”,工作压力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希娅获悉九龙坡区公招小学教师,于是她背着一包荣誉证书前往报考。经过关斩将,她考进了处于九龙坡区城乡结合部的华岩小学。“非常开心的是,当时的校长很开明,支持老师们的各种教学新构想,并就所有中干职位实行公开竞聘。”刘希娅回忆,“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校长也很会放权,这对我后来的成长帮助很大。”

正是这样的起步,更加坚定了刘希娅心中一直埋藏的一个信念:只要不断努力,相信终有一天会成功的。

2014 年4 月7 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以“谢家湾小学课改:一次艰难的探索”为题,对谢家湾小学以课程整合促进小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进行了长达5 分钟的报道。此前,央视新闻直播间、社会与法制栏目等专题报道学校课改经验6 次,人民网、《中国教育报》等国内媒体进行了30 余次专题报道。近几年,美、英、加拿大以及北京、天津、山东等地教育同行500 余团次到该校考察学习。学校成为教育部“影子校长”培训基地和多个市区县的教师培训基地。

这一切,均源于该校校长在基础教育上坚信一点:

“坚持孩子的利益第一”是没得商量的

刘希娅说:“孩子是校园的灵魂,孩子的立场是什么?体验是什么?收获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利于孩子们的发展,我们都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又心平气和地坚守。”

这也正是刘希娅一直挂在嘴上的“'坚持孩子的利益第一’是没得商量”的最好诠释。

刘希娅自2004 年1 月调到谢家湾小学,从老校长手中接过接力棒后,多年来,她带领老师们从知识育人走向文化育人,抓住课程这一核心要素,以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为准则,确立了“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课程视野,以“让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为培养目标,从课程整合入手,大胆尝试国家课程的破与立、地方课程的增与减、校本课程的融与放,解构原有的课程体系,建构了学科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三类一体的“小梅花”学校课程体系。

通过改变教师专业生活状态,多渠道、多平台激发、唤醒、激励每一个师生员工的自我发展意识;带领由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中心和社团中心,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改善学生评价机制和学生校园学习生活方式等策略,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深层次变革,形成了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教育共同体,带来了教师岗位、评价体系、管理模式的综合变革,促进了师生发展。

刘希娅谈道,谢家湾小学的课改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经历了艰难的三步走。

一是2004 年—2006 年,整体规划阶段,确定“让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制定明晰的五年规划,明确课程体系思路。

二是2007 年—2009 年,局部推进阶段,初步建构了学科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三类一体的课程体系,促进干部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技术、教育方法层面得以深层次的改善,渐渐从知识育人走向了文化育人的专业生活状态。

三是2010 年—2014 年,全面实施阶段,细化和丰富“小梅花”学校课程体系,成立课程中心和社团中心,学科课程由原有的十余门课程整合为5 门课程。

这其中的改革辛酸,也只有全面参与了的老师们才体会得到。

2014 年年初,眼看改革将取得重要突破时,有300 多位家长通过网络、传单、投诉等方式表达对课改的不理解不支持,尤其当听说一位音乐老师来教数学课时,涉及调整班级的家长们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主要意见是不愿意更换现有的数学老师和不接受不是数学专业背景的老师教数学。

如何让家长们理解和接受呢?刘希娅说,首先,课程整合遵循三不原则:家长不同意的不推进,教师不愿意的不推进,学校评估认为不合适的不推进。

刘希娅多次和和家长面对面交流,阐明现行教材存在重复交叉的内容,课改就是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学校推动的任何改革决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为代价,都要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前提。”

刘希娅举了数学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中的一个案例:三年级一班的学生刚刚在一次整合的数学与实践课上学了分米、厘米的概念,老师立即布置学生用所学知识丈量、制作旗袍,那节课,孩子们上得特别high,从头到尾都乐在其中,一点儿也不觉得累,“类似这样的学科整合,学生掌握知识还会难吗?还会考不好吗?”

“这样的课程改革推动之后,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吗?”分数,始终是转型期家长不愿抛弃的底线。

要化解家长的疑虑,最好的办法就是请家长们来试课。刘希娅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后,他们特地邀请了不少家长和孩子们一起上课。几次交流和体验之后,不少家长意识到课程整合的可行性与紧迫性,“部分家长还成为了学校每天下午社团活动的志愿者。”

谢家湾小学课改尽管经历了十月怀胎般的多年局部实践,全面推开时依然经历了一朝分娩的剧痛,但最终在坚持和努力下,走出了一条从博弈到共识的创新之路。国家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田慧生评价说:“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把握住了课程改革的大趋势,目前已经走到改革的前沿领域,其经验令人鼓舞,值得肯定。”

在谢家湾小学大门厅左边,一块近三吨重的“三峡石”上,刻着六个大字“六年影响一生”。这六个字现在看来非常简单,也逐渐被家长、孩子、社会认同,但来之并不易。2004 年, 新任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在总结该校50 余年办学底蕴的基础上,从办学实践中产生的一些困惑与思考入手,从教育使命中深刻感悟,大胆创新,才提炼出“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刘希娅总结为:

教育就是影响,六年影响一生

到谢家湾小学采访,我们有一个深切的感受——阳光。在这里,干部、教师、员工可以敞开心扉、坦荡交流,老师、孩子亲如朋友;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办学,干群之间豁达坦荡,孩子们率真、活泼,在默契协作中总是锐意进取、充实快乐,全校师生落落大方,聪慧睿智而充满阳光般的活力。在与干部、教师的座谈中,在和刘希娅校长的交流中,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一个果敢而睿智,淡定而平和,理性而客观,对教育有情怀和独到见解的好校长。

刘希娅认为,中小学校长要实现教育理想,仅仅研究教科研是不行的,必须在哲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系统学习和实践。2004 年,刘希娅校长从思想层面提出“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从实践层面实施了“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主题型学校文化,从行为层面追求“天天快乐,健康飞翔”的学校生活。

刘希娅告诉我们: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学生的可能是有利于终身发展成长的积极影响,也有可能是消极影响。她们提出“六年影响一生”是这样考虑的。孩子在0-5 岁期间,初步的性格已经基本形成,比如胆小、内向、逃避责任等;6-12 岁期间,对性格的调整以及固化有着关键的作用。

曾经有人质疑:六年影响一生对孩子有可能不好的影响,这句话不应该作为办学理念,应该改为“六年造就一生”或者是“六年成就一生”。刘希娅却认为,教育不能太功利,“六年影响一生”是办学者的态度和决心,正因为有不好的影响,所以才要真正挖掘对孩子有良好的因素,才能时刻警惕自己哪些教育因素对孩子是不好的,在教育中去尽量避免,所以“六年影响一生”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联系,更是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与教育技术的联系。

“六年影响一生”正是谢家湾小学坚持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扬。国家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田慧生评价说:“谢家湾小学从孩子终身发展的高度去思考和鞭策办学,是对小学教育在基础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透过谢家湾小学的价值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刘希娅校长的教育观念: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每一位教职员工教育价值的选择,校长、教师们的点头摇头之间就是学校教育教学和孩子们的发展方向,注重教育价值管理是学校发展方向和成效的最核心要素。学校因教师和孩子的精彩而精彩,教师因孩子的成长发展而幸福。

在刘希娅看来,凡是有孩子的地方,所有元素都是课程。她说,讲台无边界,校园即课堂,一切皆课程。

谢家湾小学正是通过开发与整合,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从学生发展需要的视角构建课程体系,让课程成为师生发展的平台和载体。

在这样的课程观的指导下,谢家湾小学有一些富有特色的具体做法:

一是国家课程规范化。老师们自觉杜绝占时上课、违规补课、界分主科副科的意识和行为,各个学科主动均衡地受到重视和发展。

二是地方课程本土化。结合重庆市的特点,各年段开设了《生活礼仪》《巴渝风》《军营生活》《红色经典》等本土化课程,促进拓展了孩子们品格、智力、能力的发展领域,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三是校本课程多样化。以孩子的个性需求为目标,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引进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才进入课堂。

在减负提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谢家湾小学将原来每天一节的课外活动整合为每周四下午的半日活动。学校开设了百余个专业小组和兴趣小组,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整个校园犹如少年宫,孩子们乐在其中。这种半日活动课程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特色鲜明的学校环境也成为了隐形的课程;学校校庆、联合建校仪式以及每年90 余团次到校考察的省级以上接待活动都成为了课程;孩子们自主组织、参与评估的学校“朵朵剧社”更是为孩子们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形成了书法、语言、陶艺、街舞、舞蹈、声乐等各具特色的社团,参与授课的老师除了本校老师外,还有巴蜀笑星吴文、市音乐家协会的潘裕礼等,就连街边艺人也都可以成为社团指导教师。

“在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细节,关注孩子发展的每一个细节,这是我们一直坚持做的。”刘希娅介绍,有一次她在走廊上看到孩子很开心,就过去问:“为什么这么开心?”孩子们说:“今天他过生日,我们都在为他庆祝。”刘希娅就说:“不好意思,校长没带礼物,让我抱一抱好吗?”这个孩子很开心,其他的孩子们看见了,都想让她抱抱。

其实,很多的细节对孩子都是教育的契机。刘希娅认为,要搞好中国教育,作为教师、作为校长,首先要做到的就是:

先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在谢家湾小学有一项硬性的规定:老师们、干部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首先给孩子问好。刘希娅说,我们提倡尊重从问好开始,为什么所有的领导、老师要走过学校走廊的时候等着孩子向你们问好呢?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为什么成年人首先不能给孩子们问好呢?

刘希娅从平时的调研和观察中发现,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之路还很漫长,在人们还没普遍接受新的改革成果时,作为一个探索者,首先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让实验的成果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接受,这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对此,刘希娅认为,我们要摒除功利,建立百年树人的意识。在每一个契机都会为孩子们提供平台,每一次的开学典礼或者重要的环节,学校都会给他们提出小要求,希望孩子们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希望孩子们做一个让人欣赏的人,希望孩子们做一个让自己快乐的人,在每一个细节都希望孩子们可以有所成长。同时还要建立“朵朵放光彩”的格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才能够真正激发大家的潜能,能够形成管理的合力。

一个好的团队需要一个好的领头人,刘希娅就是谢家湾小学这个团队的领头雁。走进谢家湾小学,我们看到,这里最与众不同的是团队魅力。共同的价值取向、文化追求就像空气和水一样,自然流淌在老师们的言行举止、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研究之间。为了这样一份教育追求,大家总是主动地、信任地放弃个人的狭隘与偏见,时时刻刻相互传递着正能量、享受着正能量。刘希娅感叹道:“这样的氛围核心基于两个字——'人格 ’。大家只有从骨子里面炼就人格上的从善和向上,才会因为共同的教育理想彼此阳光坦荡、鼎力支撑。其实,校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我’变成'我们’。”

一路走来,她的教育思想不断地通过各种载体、策略、路径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直达每个教职员工的心灵深处,并逐渐内化、外显为每一个“谢小”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骨。采访中老师们都谈到,学校不管是要开展课程研究、教学研讨、创编少儿节目,还是老师们的随堂课、参赛课、外出示范课,大家总是在刘校长的亲自主导下研究实践。老师们都盼着刘校长给予专业引领,到全国各地学术交流或报告之前,一定会与刘校长深入讨论几天几夜,大家已离不开对刘校长的专业指导。

2014 年2 月底,谢家湾小学开学,孩子们发现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思品、美术这些课程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五类课程。

变化的不只是课程表,还有时间。这五类课程,全在上午教学,下午,全校学生则参加自由选修的社团活动———烹饪、剪纸、二胡、跆拳道、拉丁舞、航模……

上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上学第一天,孩子们在音乐教室里学古诗词,下午,有的孩子就进入了厨房般的教室学习烹饪。放学时间到了,有的孩子还不愿意回家。

这五门课程被称为“小梅花”,设计者就是校长刘希娅。

关于课程整合,国内不少小学都有一些探索,谢家湾小学是重庆第一家“吃螃蟹”的小学。从先行学校的经验看,一般包括学科内、学科之间、学科与实践活动之间内容的整合,而谢家湾小学多了一项人与课程的整合,即教师特长与课程的整合。

“教师是实施课程的主体,课程实施效果如何,关键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充分发掘他们的特长优势,调动他们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刘希娅认为,这是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与其他学校最大的不同。希望通过“谢小”的努力与摸索,有更多的学校和老师参与进来。

“ 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建议立法规范。”“ 建议修改中小学生守则。”“平衡教育资源,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 自2013 年1 月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刘希娅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谢家湾小学,不再仅紧盯重庆的教育,而是放眼全国,扫描世界,希望以一位人大代表的积极履职和良知,促进中国教育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携手走下去

如今,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整合改革,一些教育理念较为先进的学校做了一些尝试,包括北京十一小的走班制、清华附小的1+X 课程以及重庆谢家湾小学的“小梅花”课程。这3 年来,刘希娅看到更多的是欣慰,更多的是孩子们的变化。

2014 年全国人代会召开前,国家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田慧生说:“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把握住了课程改革的大趋势,目前已经走到改革的前沿领域,其经验令人鼓舞,值得肯定。”

为此,经过再次深入调研,收集意见和建议,在2014 年全国人代会上,刘希娅提交了《关于课程整合,减负提质,促进义务教育综合改革的建议》。

建议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课程改革。刘希娅建议,充分尊重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性、选择性、发展性”,根据我国地区之间的差异,提供不同的课程设置。

一方面,调整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比例,设立弹性课程机制,与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相匹配融合。

另一方面,参照谢家湾小学模式,整合课程内容,减少学科门类。整合课程时间,通过改变孩子们学习的物理环境,逐步由他律学习转变为自律性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

此外,培养更多的全科教师,从以教材为中心走向以孩子为中心。“要改变一名教师一本教案教一个学科多年、教多个班级的现状,实行一名教师教一个班级的多个学科,使教师有更多时间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刘希娅建议。

在全国人代会上,刘希娅还提出下面建议,即现有的《中小学生守则》语言比较抽象,对小孩子来说,很难从几句概念性的语言里弄明白自己该怎么做。而国外一些中小学生守则,提出“不要说谎”“不与陌生人说话”等具体的做法,小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刘希娅认为,现行《中小学生守则》可以进一步修改,让其更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同时,现有《中小学生守则》已经使用近十年,修改时也应考虑到时代性。

2014 年8 月1 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记者发现,该守则内容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

就大家目前高度关注的学前教育,刘希娅认为,学前教育是一个孩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甚至是一场“没有分数的考试”。她在调研中发现,4 到5岁的孩子在一些过分功利化的幼儿园里,就要开始学习小学的知识,承担本不应属于这个年龄的学习压力。刘希娅表示,学前教育除了小学化,对于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不够完善,也是导致幼儿园办学质量下降的一个原因。“民办教育其实非常具有活力,因为它有竞争。”刘希娅说,目前的现状是,法律没有对民办幼儿园进行规范,引导他们进行良性竞争。

“学前教育立法迫在眉睫。通过立法,全社会都会明确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它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一样,是终身教育体系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有了法律保障,它的投入,包括各个系统的管理机制,职能职权就非常明晰,同时,它的教师保障,教师的职称问题、工资待遇、培训和进出机制都会得到落实。”刘希娅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教育,关注孩子,中国才会更有希望。

([守望新教育]公号小编说明:本期微信选编于网络[中国人大杂志]。版权归属原作者。向作者编辑致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