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春回大地万物苏,这些习俗禁忌你要知道!

龙抬头的来源

二月二,龙抬头,又叫青龙节、春龙节、春耕节、农事节,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日。

序 言

“龙抬头”的出现,源自远古先民对天文星象、农事物候的研究,是符合自然规律和科学的,并不是什么封建习俗。

龙抬头的起源很早很早,但作为全国性节日是在元代后。

天文星象

龙抬头中的“龙”指的是二十八宿里的苍龙七宿。华夏先民是格物的,天文星象、山川脉络、农事药草等等,都是他们观测的对象。譬如《易经》《甘石星经》等。

二十八宿想必很多人都有熟知,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单说东方苍龙七宿。每岁仲春卯月,龙角星从东方升起,故叫做“龙抬头”。《易经》和卦象中,卯为木,卦象为震,临卦互震,意味龙不在蛰伏,开始崭露头角。

农事物候

《易经》曰“九二,见龙在田”,意皆潜龙惊蛰,阳气生发,雨水开始逐渐增多。华夏先民认为龙是吉祥之物,是风雨的主宰,更是在神话中将龙塑造成四海之神,司掌行云布雨,正是苍龙七宿和农事物候的影响。

十二生肖除了龙的生肖都是自然界生物,皆有父母,如果说龙要考究其生身父母,那必然是天地交泰的原因,是天文和地理共同孕育的奇异生物。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雨润万物,大地生机勃发,华夏先民见到此等好兆头,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万物生长的开始,因此会在二月初二这天,祭龙神,敬龙庆贺,以祈龙神能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龙抬头习俗

“龙抬头”的习俗较多,大致有祭灶神、吃龙食、采龙气、剃龙头、起龙船、使耕牛、开笔礼、引田龙、放龙灯、敲龙头、围粮囤、熏虫等,小编选取现今人们较为熟知和意义重大的几个介绍一二。

剃龙头

正月不理发,二月初二剃龙头。龙抬头,剃喜头,包含着先民和现今人们“从头开始,辞旧迎新”的希冀,愿望新的一年顺利如意,如龙抬头,生发行大运,是人类对美好事情的期盼,并不是什么落后的封建迷信。

开笔礼

开笔礼是华夏民族一大重要习俗,是先民们的人生第一次大礼,其余如成人礼、大小登科等等。除了小登科,很多要么随着时代的更迭退出了历史舞台,要么就被冠之封建迷信被逐渐抛弃。

古时候,取龙抬头的吉兆,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开笔,祝愿孩子识文断字、眼明心亮、金榜题名、折桂化龙。

吃龙食

二月初二吃龙食,龙食种类繁多,较为常见的有:吃春饼曰“吃龙鳞”,吃面条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叫“吃龙耳”,面条、馄饨大乱炖叫“龙拿珠”,吃葱饼叫“撕龙皮”,等等。

敲龙头

敲龙头,唤龙醒,佑平安。敲龙头的习俗,主要在中国东北部分地区,时间一般在二月二早晨。

大致是以长竿击打房梁,以惊走蛇、蝎等毒虫,毋使为害。因为龙是鳞虫之长,潜龙启蛰,人们以此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或惊吓走百虫。

结 语

以上便是“青龙节”也就是“龙抬头”的根源和习俗,华夏先民很多东西都暗合自然规律,也就是合道的,不过多数都会为他们披上一个浪漫的外皮,或填上一个有趣的故事,等等。

华夏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先民们的智慧深邃如瀚海,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传承,这不是厚古薄今,中国在古代能领先世界两千多年,自有其过人之处,故不必因刻板印象认为古代就是封建,就是落后。

当然今人也不必妄自菲薄,今天较于昨天是前进的,现今比于古代必然是进步的,这是肯定的,唯此才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若今不如古,那这个世界必然出了大问题,是要不得的。

作为先民们的后裔,我们既要发展当今的科技,更要为往圣继绝学,令传承有序,不至出现文化断层,不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最起码不要闹出“辞藻堆砌李清照、比肩林夕苏东坡、文风现代曹雪芹、稍显做作李太白、文笔不行李伯阳、难登大雅屈灵均……”这样的笑话。

龙抬头的一些介绍大致就到这里,希望能对看见的你有所增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