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藏博、徐怡涛: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柱头科、平身科形制分期研究——兼论故宫慈宁宫花园咸若馆建筑年代
王藏博 徐怡涛[1]
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斗栱形制的演变及其历史渊源,历来为学界所关注,2013年徐怡涛的《明清北京官式建筑角科斗栱形制分期研究——兼论故宫午门及奉先殿角科斗栱形制年代》[2]一文,运用建筑考古学的形制类型学研究方法,详细梳理了角科斗栱的形制演变规律,首次划分出明清北京官式建筑角科形制变化的六个时段。
在前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柱头科、平身科的斗栱形制进行考古学分期研究,建立柱头科、平身科的形制演变时间框架,为区域间建筑形制的分期断代提供依据。
(一)柱头科形制
本文从现存明清北京官式建筑实例中提炼出四组柱头科形制:昂身形制、昂嘴形状、扒腮做法和翘昂加宽程度,各组形制的分型如下:
第一组,昂身形制的基本类型和编号如[表一]。
[表一]柱头科昂身形制类型
第二组,昂嘴形状基本类型及编号如[表二]。
[表二]柱头科昂嘴形状类型[3]
第三组,扒腮基本类型及编号如[表三]。
[表三]柱头科扒腮类型
第四组,翘昂加宽程度基本类型及编号如下:
T1:各出踩均与第一踩同宽(如明长陵祾恩殿)。
T2:逐踩向上加宽,加宽程度不明显(加宽比例在20%以下,如北京社稷坛拜殿)。
T3:逐踩向上加宽,第一踩或者第二踩以上翘昂加宽程度明显(加宽比例在20%以上,如北京智化寺如来殿万佛阁)。
(二)平身科形制
本文从现存明清北京官式建筑实例中提炼出四组平身科形制:昂身形制、昂嘴形状、是否使用齐心斗、昂身底皮是否隐刻华头子,各组形制的分型如下:
第一组,昂身形制可见五种基本的形制,详见[表四]。
[表四] 平身科昂身形制
第二组,昂嘴形状基本类型及编号如[表五]。
[表五] 平身科昂嘴形状类型
第三组,使用齐心斗的类型及编号如[表六]。
[表六] 平身科使用齐心斗类型
第四组,平身科昂底隐刻华头子类型及编号如[表七]。
[表七] 平身科昂底隐刻华头子类型
依据建筑历史沿革的清晰度和原构保存状况,本文选取了北京的宫殿、坛庙、有官方背景的寺庙及北京以外的皇陵等共计46座标尺建筑〔图一,图二〕,并在表格中以编号的形式列出其柱头科斗栱在昂身形制、昂嘴形状、扒腮做法和翘昂加宽程度的形制类型,以及平身科斗栱在昂身形制、昂嘴形状、是否使用齐心斗和昂底是否刻出华头子的形制类型,这些基本形制类型将成为柱头科、平身科排比分期的重要依据(见[附表一])。
图一 北京现存柱头科实例
(注:该图版系作者自制, 大慧寺斗栱照片来自曹振伟)
图二 北京现存平身科实例
(注:该图版系作者自制, 大慧寺斗栱照片来自曹振伟)
(一) 柱头科形制分期
本文以[附表一](见文尾)中所列建筑原构形制的共存纪年,制成单一形制的时间分布图〔图三〕。
图三 柱头科单一形制时间分布图
在形制类型时间分布图的基础上,本文以单一形制类型的出现、消失以及形制类型的共存关系为界限,将明清北京官式建筑的柱头科形制分为六期〔图四〕。
图四 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柱头科形制分期图
(注:〔 图三〕〔 图四〕 中的点划线表示分期界划, 虚线表示明清分界, *表示出踩数)
柱头科形制各期演变详述如下:
第一期:明永乐至成化时期
这一时期柱头科的形制特征是:平出斜下型(*A)、斜出型(*B)昂身并存,以平出斜下型(*A)为主流,平出斜下与斜出结合型(A+B)昂身在这一时期内仅见于社稷坛拜殿柱头科。低弧形(I)和高弧形(II)昂嘴并存,低弧形(I)昂嘴为主流。昂身两侧做扒腮(H+)。本期柱头科翘昂加宽程度为T1型和T2型并存为主流,即柱头科出踩均与第一踩同宽或虽逐踩向上加宽,但加宽程度不明显(加宽比例在20%以下),但在本期的末端,T3型翘昂加宽已经出现。
第二期:明成化至明嘉靖前期
该期柱头科的形制特征是:昂身仍以平出斜下型(*A)为主流,平出斜下与斜出结合型(A+B)昂身又见于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下檐柱头科,但这种昂身形制在其后已基本消失。高弧形(II)和额角宽矩形(III)昂嘴并存,成为主流,低弧形(I)昂嘴较少。由于这一时期翘昂加宽程度已属T3型,即逐踩向上加宽,第一踩或第二踩以上翘昂加宽程度明显(加宽比例在20%以上),所以重昂昂嘴的组合多为第一踩昂用高弧形(II),第二踩昂用额角宽矩形(III)。这一期的昂身两侧均做扒腮(H+)。
第三期:明嘉靖前期至万历中期
这一时期柱头科的形制特征是:平出斜下型(*A)、斜出型(*B)并存,斜出型(*B)昂身已成主流。昂嘴为高弧形(II)和额角宽矩形(III)并存,两种昂嘴仍因使用加宽程度明显的T3型而共用于重昂斗栱之上。这一期的昂身两侧均做扒腮(H+)。
第四期:明万历中期至清康熙前期
本期属于明清交替期。这一时期柱头科的主要形制特点是:平出斜下型(*A)、斜出型(*B)并存,平出斜下型(*A)昂身重新成为主流。高弧形(II)和额角宽矩形(III)昂嘴基本消失,额角窄矩形(IV)昂嘴成为主流。仍使用翘昂加宽明显的组合(T3),昂身两侧多做出扒腮(H+),但不做扒腮(H-)的做法已经出现。
第五期:清康熙前期至咸丰时期
该期柱头科形制特征是:平出斜下型(*A)昂身已较少,斜出型(*B)与略微平出再斜下型(*C)并存为主流,略微平出再斜下型(*C)在本期中期以后增多。额角窄矩形(IV)昂嘴占据主流。仍使用翘昂加宽明显的组合(T3)。昂身两侧仍有少量做出扒腮的做法(H+),但不做扒腮(H-)的做法已经成为主流。
第六期:清同治时期至民国北洋政府时期
这一时期,昂身形制、翘昂加宽程度、扒腮做法均延续第五期,主要变化体现在昂嘴形制上,即倒梯形昂嘴(V)成为主流。其中顶面略带弧线的倒梯形昂嘴时代较早,其后以平直为主。这些做法,在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北京中式建筑中仍有延续,如燕京大学的早期建筑。
(二)平身科形制分期
同理,可以制成平身科单一形制时间分布图期〔图五〕,并在形制时间分布图的基础上,将明清北京官式建筑平身科形制分为六期〔图六〕,各期演变详述如下:
图五 平身科单一形制时间分布图
图六 明清北京官式建筑平身科形制分期图
(注:图五图六中的点划线表示分期界划, 虚线表示明清分界, *表示昂出踩数)
第一期:明永乐时期
这一时期平身科的形制特征是:真昂做法仍然存在,结构特征表现为外拽第一踩出一翘或一平出斜出型假昂,第二踩昂为斜下的真昂,华头子挑出,贴在昂下,里拽用溜金斗栱(z+&a+z+)。但假昂做法已大量出现,以平出斜下型(*a)昂身为主。低弧形(IX)和高弧形(X)昂嘴并存,高弧形(X)昂嘴已占多数。这一时期平身科耍头上多使用齐心斗(Q+),昂身下皮多隐刻华头子(h+)。
第二期:明洪熙至嘉靖前期
该期平身科的形制特征是:真昂做法仍有少量分布,结构特征或延续第一期做法,或直接出斜下真昂,真昂下不用华头子(z-&a+z-)。假昂做法已经较为普遍,昂身形制以平出斜下型(*a)、斜出型(*b)并存,平出斜下型(*a)为主流。高弧形(X)昂嘴占据主流,低弧形(IX)昂嘴基本消失。从这一期始,标尺建筑平身科耍头上不再使用齐心斗(Q-)。昂身下皮仍多隐刻华头子,其下限可到明嘉靖前期,如嘉靖十九年(1540)的西四双关帝庙,但不刻华头子的做法在本期末端已大量出现。
第三期:明嘉靖前期至万历中期
这一时期平身科的形制特征是:斜出型(*b)昂身为主流,平出斜下型(*a)仍有少量出现。平身科多不用齐心斗(Q-),昂身底皮不刻华头子(h-),这两种形制做法一直延续至清末。按照昂嘴形制,本期可再细分为两期:明嘉靖时期,高弧形(X)昂嘴依然占据主流,嘉靖晚期至明万历中期,额角高矩形(XI)昂嘴逐渐成为主流,并延续至清中后期。
第四期:明万历中期至清康熙前期
该期平身科的形制特征是:平出斜下型(*a)、斜出型(*b)昂身并存,其中平出斜下型(*a)为主流,额角高矩形(XI)型昂嘴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做法。不用齐心斗(Q-)和不刻华头子(h-)做法延续前期。
第五期:清康熙前期至咸丰时期
该期平身科的形制特征是:斜出型(*b)和略微平出再斜下型(*c)昂身占据主流,略微平出再斜下型(*c)在本期中期以后增多,平出斜下型(*a)已较少。额角高矩形型(XI)昂嘴仍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做法,不用齐心斗(Q-)和不刻华头子(h-)做法延续前期。
第六期:清同治时期至民国北洋政府时期
这一时期,昂身形制为斜出型(*b)、略微平出再斜下型(*c)并存。倒梯形(XII)昂嘴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做法,其中顶面略带弧线的倒梯形昂嘴时代较早,其后以平直为主。不用齐心斗(Q-)和不刻华头子(h-)做法延续前期。这些做法,在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北京中式建筑中仍有延续,如燕京大学的早期建筑。
咸若馆位于故宫慈宁宫花园北部正中,是供奉佛像、贮藏经文之处。现存咸若馆由正殿五间和抱厦三间组成。本文以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柱头科、平身科形制分期及原有的角科形制分期成果[4]为依据,对咸若馆正殿[表八]和抱厦[表九]各个位置的斗栱进行考察。
(一) 咸若馆正殿斗栱年代分析
[表八] 咸若馆正殿斗形制分期
根据[表八]可知,咸若馆正殿柱头科、平身科和角科形制年代具有共存区间系明正德至嘉靖前期。检诸史料,《明世宗宝训》记载,“嘉靖十五年四月癸巳,上谕礼部曰:⋯⋯已复谕礼部,朕恭备祖宗一代之制,命建慈庆宫为太皇太后居,慈宁宫为皇太后居”[5]。但现有文献中并未记载慈宁宫花园的建成时间,园内各建筑确切的建造时间也少有提及。又《春明梦馀录》记载“慈宁宫花园咸若亭一座,万历十一年五月更咸若馆扁翠芳亭匾”[6]。可见咸若馆在明万历十一年就已经存在了。
又《明会典》记载,“嘉靖十五年⋯⋯以仁寿宫故址,并撤大善殿建慈宁宫”[7]。但是,原仁寿宫、大善殿一区是否包括慈宁宫花园以及慈宁宫花园建成前的情况因文献的缺乏暂不可考。2016年,在故宫慈宁宫花园东院发现了明早期的建筑基址,说明慈宁宫南部在明早期是有建筑存在的,目前的考古发掘还未深入到慈宁宫花园内,相关问题仍要等待新的考古发现。
综上,根据斗栱形制和现有文献,笔者对咸若馆正殿的建造年代做如下推断:
第一,咸若亭(馆)正殿同慈宁宫花园的始建年代,推测建于明嘉靖早期。
第二,在慈宁宫花园营建前,咸若亭(馆)就已经存在,或者在咸若亭(馆)的位置原有一座建筑,后建造慈宁宫花园时,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改建成咸若亭(馆)。
(二)咸若馆抱厦斗栱年代分析
[表九] 咸若馆抱厦斗形制分期
根据[表九]可知,咸若馆抱厦的斗栱形制出现了多期并存的情况。表现为抱厦柱头科、南立面平身科、角科属于第五期,东立面平身科、东掖角角科属于第六期,西立面平身科、西掖角角科形制期属待与文献史料互证。
检诸史料,经考证绘制于康熙中叶的《皇城宫殿衙署图》〔图七:1〕描绘了慈宁宫花园的建筑布局,图中虽未标注建筑名称,但根据布局可以找到咸若馆的位置。又乾隆元年《寿康宫奏销黄册》中记载:“⋯⋯粘修南花园咸若馆大殿五间,抱厦三间,庑座一间,配殿六间⋯⋯”[8]结合《皇城宫殿衙署图》中咸若馆的建筑形象可知,咸若馆在康熙中叶至乾隆元年间增添抱厦三间,这一添建在成图于乾隆十五年的《乾隆京城全图》〔图七:2〕中亦有反映[9],可与咸若馆抱厦的斗栱形制第五期的分期结论相印证。
图七:1 《 皇城宫殿衙署图》 中的慈宁宫花园
图七:2 《 乾隆京城全图》 中的慈宁宫花园
与咸若馆抱厦的斗栱形制第六期的分期结论相印证的文献见于民国时期的修缮记录。1929年5月根据葛霖先生的意见,故宫博物院总务处制定了慈宁宫花园修缮工程方案,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包括“咸若馆、宝相楼、吉云楼、临溪亭四座房屋之屋顶瓦木工作”及维修“门口慈荫楼一座”;第二期则是“外檐上下架油漆彩画及棱花隔扇槛窗修补齐整,添安玻璃,整理阶石各工程”。6月9日前后,慈宁宫花园修缮工程正式开工[10]。9月21日慈宁宫修缮工程完工,葛霖和安纳受邀参加工程验收。据此可推断在1929年前后,工匠们更换了咸若馆抱厦东立面平身科和东掖角角科构件,使咸若馆上的局部斗栱形制带上了清同治至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烙印。
如上所述,本文对北京明清官式建筑柱头科、平身科斗栱进行了形制分期研究,其研究意义主要有如下两点:
第一,可细化斗栱形制分期,加强历史认知:柱头科、平身科斗栱的形制分期,可结合角科斗栱形制分期,进一步提升斗栱形制断代的精度,进而加深对建筑历史沿革的认识,如咸若馆研究所示。
第二,增加断代对象,提升研究广度:没有角科斗栱的建筑实例,如硬山顶、悬山顶、圆攒尖、穿廊等类型,通过柱头科、平身科的形制分期可完成精细断代。
后记:感谢故宫博物院晋宏逵先生、方遒先生、赵鹏先生、曹振伟先生、庄立新女士、文明先生及朴世禹先生对本文研究工作的帮助。
[附表一] 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柱头科、平身科标尺形制表[11]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责任编辑:宋仁桃)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187800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