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风景丨老武汉的警钟楼与奥略楼
周日得空,去一趟三官殿,看了正在举行的“记忆中的风景:湖北美术馆馆藏小幅绘画作品展”。
不料,其中有一张水彩画,引起了我的注意。
画面小小的,仅约4x4篇幅。画家名叫严云开,题目为《江汉关钟楼》。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大概是策展人忙中出错吧,此画描绘的是武昌“警钟楼”,它与江汉关相距甚远、不是一回事,更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那么,看官的问题来了。
你扯的警钟楼是何方圣物,我么样冒见倒过咧?
警钟楼,曾经坐落在长江南岸的蛇山矶上,是老武昌的标志性景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老照片中警钟楼的角度与严云开的作品近似
它的切确地点现在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头处,这里原先是古城墙的一个突出部。1884年,突出部上的古黄鹤楼,不幸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了,片瓦不存。
1904年时任湖北巡抚的端方,在其原址上修建了警钟楼。恰好与对岸汉阳的晴川阁、北岸汉口的江汉关,鼎足而立、遥相呼应。
至于何故曰警钟楼,现已不可考。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约1940年代旧明信片中的警钟楼
但该楼的样式一反古黄鹤楼的勾心斗角,而采取了西洋楼房的坦率直白,表现出一副野蛮粗暴的罗马风格,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究其原因,应该是清末的“洋务运动”后,主政者多“崇洋迷外”之故。
警钟楼的主楼为正方形、共二层;附楼为瞭望塔,共四层,门窗均为拱券形,整幢楼房的外墙则完全使用清水红砖所砌成。
武汉沦陷时期,警钟楼曾被日寇占据并遭到部分的损毁。抗战胜利后,1947年湖北省会警察署将其修复,并改为专司火警的报警台。
修复的过程中,好事者在主楼的顶层上加了一个小平台,还将整栋楼清水砖的外墙用洋灰(水泥)抹平了,并刷成了土黄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警钟楼下的摄影师》(油画·约1954年)罗宝珊
这就是为何严云开的画中以及不同时期的老照片中,警钟楼都略有不同。从罗宝珊的写生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他们作品均画于1953-1955年左右。
罗宝珊是广西人,时任中南美专绘画系副教授。1932年至1938年,他就读于杭州国立艺专,师从林风眠、潘天寿等人。
他后来曾担任广西艺专美术科主任,1953年随着合并的中南美专来到武汉。1957年被打成右派,并发配到洪湖农场劳动改造,几乎九死一生。
估计他对武汉没得么亊好印象。
他的油画注重造型,中西合璧;色彩凝重厚实,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武昌蛇山一景》(油画·约1955年)罗宝珊
警钟楼是当时所谓“蛇山大首义公园”的一部分。
蛇山又名黄鹄山,全长约2公里、海拔80多米。它绵延起伏、形状如蛇,头临长江、尾亘闹市,与汉阳的龟山隔江对怼。
蛇山历史悠久,历代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约1920年代:从汉口龙王庙远眺蛇山(警钟楼隐约可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约1920年代:从江面上看蛇山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约1930年代:蛇山脚下的汉阳门码头与山上的警钟楼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约1930年代:台阶上的警钟楼与胜像宝塔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从蛇山另一边(西侧)的江面上远眺警钟楼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从蛇山另一边(西侧)近观警钟楼与胜像宝塔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日占时期鬼子兵在警钟楼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49年武汉解放时发行的有警钟楼图案的邮票
假如您沿着江边数百级的麻石台阶,由北朝南拾梯而上,按顺序会见的有胜像宝塔、警钟楼、品江楼和奥略楼,末尾是制高点上的抱膝亭。
从江面上一眼望去,最引人注目的除了警钟楼外,便是“奥略楼”了。
奥略楼共有3层,木结构的楼体为矩形,正立面上建有伸出的檐顶。
因其外观与黄鹤楼有些相似,楼上也悬挂有“南维高拱”的匾额和“大江东去”、“爽气西来”的对联,所以常常被瓜众们误认为是黄鹤楼。
其实不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约1920年代的奥略楼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奥略楼上眺望汉阳与汉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武汉黄鹤楼上的奥略楼》 (水彩画·1954年)严云开
这是张之洞的门生们,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专门在1907年建造的一座建筑。
原名叫“风度楼”,但张之洞嫌其不雅,遂根据“恢宏奥略、震绥南海”(晋书.刘弘传)的语意,改名为奥略楼,并亲笔题写了匾额。
细心的看官不难发现,在老照片奥略楼的左下方,还有一幢西洋风格的灰白色建筑。墙面上的“显真楼日夜照相”几个黑色大字,格外醒目。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约1930年代的奥略楼与显真楼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约1940年代的显真楼
这就是曾经名闻三镇的“显真楼”照像馆,也是本文的主角、画家严云开的祖产。
他的祖父严添承是卾城葛店人,先是在街头给人画像、买字画谋生。后来看到一个日本人在古黄鹤楼后边开了一家照像馆,生意红火,逐决定弃画从影。
他以教日本人画中国画为诱饵,偷偷地学会了照像,也在古黄鹤楼旁的六角亭中落下脚,渐渐地发达起来了。
辛亥革命后,严云开的叔父,子承父业、赴日本研习摄影技术。回国后带领他的父亲一道,逐步扩大地盘,建造了显真楼和品江楼(茶楼)等产业。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就读中南美专附中时期的严云开
1950年代初,少年的严云开在显真楼做学徒,也酷爱绘画。他将报刊上的漫画、宣传画临摹放大,挂在了照像馆的橱窗里。
不料,此举不但获得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和奖励,也引起时任湖北省美术工作室主任武石的赏识,他将年仅16岁的严云开招进了美工室。
后来,美工室陆续又来了一些央美、浙美的毕业生。严云开觉得压力山大,担心自已没有学历会被淘汰,决心报考美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约1953年:严云开(前排右1)与湖北省美工室同亊的合影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94年:严云开(左1)来汉探望武石(左3)、鲜于明一(左2)夫妇及同亊张朗的合影。
事如愿遂,1955年他顺利地考入了中南美专附中,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动画设计师。
1956年前后,因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需要,警钟楼、奥略楼和他家的显真楼均被拆除了。
时光匆匆,在不经意之间,画家严云开、罗宝珊等人也离我们而去、渐行渐远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蛇山边江景》(水彩画·约1955年)严云开(画面左侧的蛇山上有抱膝亭和奥略楼,对岸是汉阳龟山)
英国艺术史家克拉克在《风景进入艺术》中说:风景画是我们对自然的不同认知阶段的标志。……是人类不断尝试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个循环过程中的一部分。
也有的哲学家认为,现实风景与人的感官是无关的。人们眼中的风景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物质的本体。
作为现实的观察者,画家窥视风景后将感受凝结为作品,但可能并非是对外在世界的客观描写,而是特定情景下的个人视角。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武昌蛇山初春》(油画·1959年)钱延康
但在他们写实的画面中,看官似乎见到了真正存在过的景色,也许不能确定、或者根本就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
彼时,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有许多不确定性。我们很难体味到他们创作过程中的心境,是激情、感动,还是平静、淡泊,抑或是伤感和惆怅。
但无论如何,这些作品既是一段历史的视觉记录,也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叙事,已经成为了老武汉的一份精神遗产。
警钟楼与奥略楼,永远值得回味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