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素问·第四十三篇痹论篇

《黄帝内经》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还有《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

腰椎间盘的诸病以痹症治

痹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翻译】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生的?

【原文】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形成痹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诗协偏胜的叫着痹。

【原文】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翻译】黄帝问道:痹病又可分为五种,为什么?

【原文】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翻译】岐伯说:五行中,冬天与肾相应,肾主骨,所以在冬天得病称为骨痹;五行中,春天与肝相应,肝主筋,所以在春天得病的称为筋痹;五行中,夏天与心相应,心主脉,所以在夏天得病的称为脉痹;五行中,长夏与脾相应,脾主肌肉,所以在长夏得病的称为肌痹;五行中,秋天与肺相应,肺主皮毛,所以在秋天得病的称为皮痹。

【原文】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

【翻译】黄帝问道:痹病的病邪又有内侵而累及五脏六腑的,是什么道理?

【原文】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翻译】岐伯说: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若病邪久留不除,就会内犯于相合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肾;........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肺。总之,这些痹证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气所造成的。

【原文】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翻译】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逆呕吐,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畅,烦躁则心悸,突然气逆上壅而喘息,咽干,易嗳气,厥阴上逆则引起恐惧。肝痹的症状是夜眠多惊,饮水多而小便频数,疼痛循肝经由上而下牵引少腹如怀孕之状。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作胀,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时臀部着地,脊柱曲屈畸行,高耸过头。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痞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频频饮水而小便困难,腹中肠鸣,时而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膀胱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热水似的,小便涩滞不爽,上部鼻流青涕。

【原文】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巳,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翻译】五脏之气,安静则精神内守,躁动则易于耗散。若饮食过量,肠胃就要受损。致痹之邪引起呼吸喘促,是痹发生在肺;致痹之邪引起忧伤思虑,是痹发生在心;致痹之痹引起遗尿,是痹发生在肾;致痹之邪引起疲乏衰竭,是痹发生在肝;致痹之邪引起肌肉瘦削,是痹发生在脾。总之,各种痹病日久不愈,病变就会进一步向内深入。其中风邪偏胜的容易痊愈。

【原文】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翻译】黄帝问道:患了痹病后,有的死亡,有的疼痛经久不愈,有的容易痊愈,这是什么缘故?

【原文】岐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翻译】岐伯说:痹邪内犯到五脏则死,痹邪稽留在筋骨间的则痛久难愈,痹邪停留在皮肤间的容易痊愈。

【原文】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

【翻译】黄帝问道:痹邪侵犯六腑是何原因?

【原文】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翻译】岐伯说:这也是以饮食不节、起居失度为导致腹痹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俞穴,风寒湿邪在外侵及它的俞穴,而内有饮食所伤的病理基础与之相应,于是病邪就循着俞穴如里,留滞在相应的腑。

【原文】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翻译】黄帝问道:怎样用针刺治疗呢?

【原文】岐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翻译】岐伯说:五脏各有输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着经脉所行的部位,各有发病的征兆可察,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取相应的输穴或合穴进行针刺,病就可以痊愈了。

【原文】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翻译】黄帝问道:营卫之气亦能使人发生痹病吗?

【原文】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翻译】岐伯说:营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汇入脉中,所以营卫气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胃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敷布于胸腹之内。若营卫之气的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调和了,病就会痊愈。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于风寒湿邪相合,则不会引起痹病。

【原文】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翻译】黄帝说:讲得好!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现为寒,有的表现为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是什么缘故?

【原文】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翻译】岐伯说:痛是寒气偏多,有寒所以才痛。不痛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致使经络中气血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表现为寒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寒邪之势,所以表现为寒象。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偏胜的阳气与偏胜的风邪相结合而乘阴分,所以出现热象。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感受邪湿太甚,加之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结合,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

【原文】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翻译】黄帝问道:痹病而不甚疼痛是什么缘故?

【原文】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翻译】岐伯说:痹发生在骨则身重;发生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发生在筋则曲屈不能伸;发生在肌肉则麻木不仁;发生在皮肤则寒冷。如果有这五种情况,就不甚疼痛。凡痹病一类疾患,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弛缓。

【原文】帝曰:善。

【翻译】黄帝道:讲得好!

(0)

相关推荐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脉度第十七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 篇名与要点 营气,是水谷化生营运于脉中的精微物质.本篇系统地论述了它的来源.性质和运行的规律,因此篇名"营气". 原文与译文 (原文)黄帝曰,营气之道,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73-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huánɡ帝dì内nèi经jīnɡ--素sù问wèn> 第dì43章zhānɡ痹bì论lùn 黄Huánɡ帝dì问wèn曰yuē:痹 ...

  • 浊阴归腑

    ​浊阴归六腑: "三个"清阳" 都指在外的 清净的阳气 浊阴 即指在内的 污秽的阴气 在外的,清净的阳气,在上窍排出 在内的,污秽的阴气,在下窍排出 在外的,清净的阳气, ...

  •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五十五难 五脏积病

    第五十五难 五脏积病 [原文]       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 ...

  •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原文与译文

    痹论篇,论述的要点 一.风.寒.湿邪 论述了风.寒.湿三邪及杂合伤人,是痹病(类风湿)的主要成因.由于身体感受风.寒.湿三种邪气的轻重有别,以及邪气侵犯的部位和体质的不同,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病症表现. ...

  • 识人 |《通论四十三》……命相篇

    左眼叫做太阳,右眼叫做太阴 如果有黑气浮现在双眼周围,则命不长 如果病人气色恍白,身体瘦弱如同枯骨 定然是死相,神医也无力回天 病人面如死灰,口角有青黑之气 此人无救 脸上常带哭相,不哭似哭的人 贫穷 ...

  • 『黄帝内经』全文翻译 22. 黄帝内经上卷 素问篇 痹论篇第二十二

    [本章要点] 一.论述了风寒湿三邪杂合伤人是痹病的主要成因.由于感受风寒湿三邪的轻重有别,以及邪气侵犯的部位和体质的不同,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病症. 二. 痹病分类1.从原因分类风胜--行痹 寒胜--痛 ...

  • 「大美中国古建筑名塔篇」第四十三座:天津蓟县观音寺白塔

    第四十三座,天津蓟县观音寺白塔,又名渔阳郡塔.独乐寺塔,俗称白塔. 为辽代八角空心塔,位于天津蓟县城内西南隅,在独乐寺正南380米处,为"渔阳八景"之一. 白塔塔高20.6米,砖石 ...

  • 素说《论语》:宪问篇(四十三)

    一.原  文   宪问第十四 14.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二.释  解   原壤张开双腿,膝盖高耸放肆地蹲踞着.他的这种 ...

  • 黄帝内经| 痹论篇(四十三)

    [原文]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翻译]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生的? [原文]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由风.寒.湿 ...

  • 黄帝内经 素问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黄帝内经 素问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漢字,形的藝術是書法,音的藝術是吟誦. 書法,寫點畫呼應關係,是手寫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房四寶指手工纤維紙.手工萬杵煙墨.手工凿刻石硯,手工制動物毛軟筆. ...

  • 《诗经》第四十三篇   二子乘舟

    ​<诗经>第四十三篇   二子乘舟 这首诗表达了父母对乘舟远行儿子的记挂心情.一说卫宣公二子伋与寿争相死,国人伤之,有感而作. 二子乘舟,汎汎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汎汎其逝 ...

  • 『黄帝内经』全文翻译 4. 黄帝内经上卷 素问篇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上卷 素问篇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本章要点] 一.从四时气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二.从一日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用. 三.从四时阴阳五行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