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效验方“红枣膏”治心胃气痛
南林巧用红枣膏 录自《陕西名老中医经验选》
业师南林,行医三十余年,一贯主张准确辨证,周密立法,严格选方,谨慎投药;反对大方重剂,杂乱无章。这里仅举一例,即可说明南老师治病能知常达变,不囿常规。
俗谚“五个乌梅三个枣,七个杏仁一起捣,男用黄酒女用醋,不得心痛活到老。”这个方剂就叫红枣膏,见于《叶天士女科》安胎门心胃痛附方中。原方指征为胎气上逆所致之心胃痛,药仅以上三味,方剂平淡无奇,药少价廉,但在南老师手里,小方确屡建奇功。仅举案例一、二,以资说明。
一、 妊娠胃脘痛
任某,女,28岁,农民。妊娠5个月,因情绪波动而突发胃脘疼痛,经用中西药治疗未效,转来求南老师治疗。诊其脉弦滑略数,察其舌红润、苔薄黄,询病史知其久患气痛,平素痛处固定于右上腹,发作时窜痛可彻全腹、胸胁,伴呕恶。处方如下:
乌梅10克 杏仁9克 大枣8克 苏叶8克 黄连8克 水煎,二剂。
南师指出:此证肝旺胃弱,挟有气滞血瘀,且已化热。活血理气,恐伤胎元。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酸泻之。”故肝气壅郁,往往以酸为泻。乌梅酸味至厚,配以大枣,酸甘合化,以缓肝之急,抑木扶土;杏仁宣开肺气兼可活络,但不伤胎;大枣甘缓补中,加苏叶、黄连清降上逆之气,于胎元丝毫无损。服一剂痛减呕止,二剂其病告愈。
药价不及半元,可谓简、廉、验矣!
二、 妊娠胆道蛔虫症
倪某,女,干部。妊娠6个月,以胆道蛔虫症收容入院。诊其右上腹疼痛,阵发性加剧,发作时大汗淋漓,静止时如常人,已历五日,曾吐出蛔虫2条。主管大夫颇踌躇,遂请中医会诊。南老师即给疏方:
乌梅20克 杏仁10克 川楝子9克 槟榔9克 大枣5枚 一剂后痛止,继以苦楝根皮易川楝子,加雷丸10克。服二剂,排虫1条,病人即不觉痛。后以柴芍异功散调理两日而出院。
多年的临床经验证明:红枣膏不仅仅对以上两症有效,而且对老女老幼所患的“心胃气痛”、“胆道蛔虫”等症,皆可应用此方。
评注
上文俗谚里的“心痛”指的是心下胃脘疼痛,即是寻常说的胃痛。“乌梅丸治疗木乘土胃脘痛”,这种木乘土胃脘痛的临床表现是:“胃脘胀痛,胀甚于痛,脘痛牵及两胁部,嗳气频多,得嗳则胀痛减轻,喜叹息,大便不畅,胃脘痛常因情绪变化而加剧,苔薄白或薄黄,脉弦。”(乌梅丸治疗木乘土胃脘痛,原载《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10月第25卷第5期)妊娠即是怀孕的意思,妇女怀孕后出现胃痛、胆道蛔虫症等疾患请务必在医生指导下,有选择的使用上述方药。
乌梅治疗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胆系结石、泄泻、痢疾 酸梅汤的主要成分是乌梅,乌梅是由未成熟的青梅熏制而成的。……但应用酸梅汤来治疗胆系疾病,则知之甚少,谈一点体会。
1. 患有慢性胆囊炎者,胆囊壁逐渐增厚,胆囊的收缩功能亦随之逐渐减弱,胆汁在胆囊内潴留的时间较长,胆汁容易浓缩变稠,一方面影响了排泄的通常,另一方面增加了胆石的生成。要改变这种情况,解除胆汁排泄过程中的瘀积现象,当然服药是可以的,但往往不能长久的坚持,又难免带来药物的某些副作用。我的经验是:患者可在每天清晨,饮服一杯酸梅汤,不必太浓,也不必太多。坚持一段时间后,患者原有的右胁胀满,时有隐痛,嗳气呃逆等症状,可以明显减轻,而且食欲较好,心情舒展,还可以增加胆囊的收缩功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2. 胆道蛔虫症引起的急腹症,为右上腹部剧烈的绞痛,甚至呕吐胆汁或蛔虫。这时,应该立即冲服浓的酸梅汤,而且用量适当增加,每次50ml,连服2—3次。作者观察过数例,其效果与用解痉药物654-2、颠茄片等不相上下,但没有利用解痉剂后的口干、尿少等现象,佐证了“蛔虫得酸则伏”之说。
3. 胆系结石,肝内胆管及总胆管结石,不管是单个性、多个性还是泥沙样结石,饮服酸梅汤可以作为一个保健措施。当然,一般浓度及一般量就够了。目的是使胆汁经久不息地流通,不致因潴留、瘀积而加剧病情。但当发生急性胆绞痛、或有小结石嵌塞胆囊颈部,胆囊病理性增大时,则不宜再用弄酸梅汤去刺激胆囊收缩,这样反而会加剧局部的疼痛,不利于解除嵌塞现象。应该及时采取其他措施(包括外科手术)进行救治,切莫耽误病情。若伴有恶寒、发热,或是出现黄疸时,更宜及时诊治,切莫自行处理。
4. 酸梅汤还可用治慢性泄泻、慢性痢疾,对于因为胆囊切除后引起大便或干结、或泄泻者,饮服酸梅汤,也是一个有效的饮食保健措施,不一一列举了。
5. 注意事项:饮用的酸梅汤不应太甜。(原文作者:窦国祥 以上摘自《仲景方药古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