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有感
前几年,相对我自己,读的关于小学语文的书籍多一点。只要小语界出了名师,出了新人,总想买本他的书看看,毕竟,读一本他的书,如同和作者对话。
说实话,读来读去,没有多少花样。有的提出这样那样的名词,也无非是换汤不换药。有的,是站在别人的肩头前进一小步。我,在教学上也进入了迷茫区。
寒假前,去焦校长那里领了一本魏书生的老掉牙的《教学工作漫谈》。自认为好多年前看过,也没怎么上心。但当我第二次阅读之后,有着26年教龄的我突然有“大道至简”的感受,又顿悟出了一些东西。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好多在某一领域有成就的人并非此专业科班出身的上等人士,比如马云到现在操作电脑都不很熟练,比如魏书生刚开始也不怎么会当老师。而他们为什么会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因为他们懂需求,懂人心,做真人。
《教学工作漫谈》里面没有华丽的词语,甚至连漂亮的形容词都没有,都是最常见、最普通的名词动词。有点像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单刀直入,用最简单的语言叙述最深奥的道理与所做过程,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与抒发感情。此时突然想起耶和华所言:形容词简直是罪恶。
魏书生教学,有点像中医,从宏观入手,既教语文,又极其关心语文之外的事情。他教学生预习,教学生自学,教学生提高效率,教学生珍惜时间……而这些看似要费很多功夫,看似不能直接换取语文分数,实际上,磨刀不误砍柴工,功夫在诗外。
结合我语文课上浪费时间现象比较严重这一现象,我一开学换了一下思路,改变了教学方法。
上课前,我的功课是。准确地把握好这节课的目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儿,我心中明确,学生也明确。同时把40分钟分成一小段儿,一小段儿的,在某一个小段儿的时间内让学生自主的干一件事儿。同时引入竞争机制。这样一节课,我不怎么说话。都是同学在动。感觉不错。这可能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吧。
在这样的一节课上,学生都在学。都在紧张的学。还怕跟自己的小伙伴儿落后。这时我又想起来了父亲用毕生的教学经验总结的一句话:学生都是学会的,都不是老师教会的。
魏书生教的是初中,他的方法不能完全拿过来。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的理念,这也是读书的精髓。
死读书不如不读书。读书应该有思考,结合自己,从实际出发。让书为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