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基本功《主题班会》 活动竞赛讲评
按照学校《关于开展班主任基本功(主题班会)竞赛活动的通知》要求,活动在4月26-28日进行,共组织15名在职班主任与辅导员参加了班主任基本功(主题班会)竞赛活动,经过三天的紧张的比赛和评委的评审,比赛成绩已经揭晓。活动期间中,还对27、28两天班会课进行了现场录像,用作今后学习借鉴。
本次竞赛设定的主题班会比赛项目,目的是考查班主任的主题班会文案设计能力、演讲能力、组织能力。旨在搭建班主任展示自己的聪明智慧的舞台。活动锤炼了班主任队伍,提升了参与者育人理念,促进了班集体的和谐,也为学校教学管理各项活动开展提供了支撑。
为更好地总结此次活动,找到亮点或发现规律,避免失误或少走弯路,为哪些没有旁听的班主任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成果,开展必要的评价,权当抛砖引玉。
(1)心中要有学生观。主题班会方案设计,在内容、侧重点、方法的运用上,都要体现对中职学生特征能力的把握,活动设计要体现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班会课上要关注当下。比如感恩,上网,不能假大空去谈,要关注感恩、上网有哪些好处。直接的、间接的、物质的、精神的、当下的、将来的,全方位层层推进次阐述。要体现出深层次的生成。如:感恩是人生的一种态度,更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上网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使用者的把控,落在规划好自己的目标和做好眼前的事情。这些是最重要的,评委评分时也主要看重这点,你的班会设计的现实意义。如果能把当今时事引入,那就更有现实意义了。总之用最少的时间,讲最少的话,让学生最多的参与。
(2)活动注重生成性。 就是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理解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自身去体验。那就要求主题选择一定有意义,准备的素材有针对性,用一个好的活动模式写班会课设计稿。避免有些班会课设计只是注重过程,结构的完整,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活动的预热(暖场)和预设生成,把班会课变成班主任的表演课,说教课甚至批评课,学生被动地参与,没有深入人心。
实际上一节好的班会课不需要所有环节都精彩,有那么一两个点能打动自己,也就能打动学生就行,毕竟班会课要经常去做,没有现成的资料,需要班主任细心的收集,有些遗憾,也是正常的,至少我是真诚的。这点我深有体会。总之,好的班会课给人的感觉总是愉悦的,时间总是短暂的。
(3)主题选择要有针对性。此次班会的主题有《绿色生活,健康上网》、《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一年级)、《正确的择业观》、《技能成就人才》(二三年级)等。主题选择很贴近学生目前实际需求,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也乐于接受班主任预先安排的任务,使班会活动开展顺利完成。
这就要求开展主题班会要与时俱进,同时班会主题选择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据统计,学生在校2年间班主任做过的主题班会约有40个主题,它基本涵盖了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开好班会课离不开平时素材的积累和准备。
(4)主题班会形式多样。主题班会组织形式有两种:老师引导,学生参与,老师点评或学生主持,学生参与,老师点评,地点在室内教室或室外现场。
班会实施过程一般由导入、展开、点评三部分。形式有多样,有用一段文字的叙述来引发学生讨论,层层递进,逐步渗透;有用学生主持,学生依次分享,老师穿插点评,还有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结合视频情景设计展开,学生很受感动,教育的感召力很强,学生不自觉地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很快地融洽了师生关系。
(5)怎样评价一堂班会课,我主要从班会实施评价标准来讲,首先的有一个清晰的结构(主题方案),实施中虽不刻意强调,但至少让学生明白,主题活动的全过程。其次,实施过程完整,要有互动高潮的情感体验。活动体现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素材情节感人,教师引导、点评语精炼,能始终控制着交互的节奏和方向,气场始终不能散或弱,班主任会精准把握停顿和转题,要学会煽情,付出真情,要说的少、说的精、说得准、多讲故事,人们记住的往往是故事。过程让人愉悦,还要有点出其不意。
我认为至少准备2、3个教育小故事,能够符合主题。故事要短小精悍,要有抓人的东西,比如讲爱,怎么能讲得与众不同,讲出自己的特色。最后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效果和活动的创造性。这里反映了班主任与学生的感情融洽程度,也是互动效果的检验方法之一。
本次活动,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组织方面的不足,如教室环境有噪音干扰;光线亮,影响投影效果;室内环境卫生差;课件表现力不强,素材选择不精美;保障不到位;个别教师的随意着装,都为活动的开展留下一些遗憾。
最后抽时间,希望学保科对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育人要求,做一下专门的介绍,同时作为选拔班主任人选的依据,鼓励有为的班主任参加省市甚至国家级的班主任基本功技能竞赛,学校教研室会推出一些竞赛资料,方便老师查询借鉴。
最后对获奖的选手表示祝贺,也为参与竞赛的班主任及辅导员点赞。
【作者简介】刘忠武,自由撰稿人,2014年度河南省技工院校模范班主任、焦作市优秀教师,高级讲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及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