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与脾;三焦气化

三焦,这个因当是人体的吸收组织。吸收氧气、水份、营养物质入血,并排出二氧化碳、代谢废弃物,所以它无实脏,是人体最大器官。

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组织,所以,淋巴系统可能也属于脾。

倪海厦讲内经: 那横隔,横隔以上呢我们叫做上焦,横隔到肚脐的中间呢,中焦,肚脐以下,到少腹的地方,我们称为下焦,那这个交呢就好像这个焦,就好像这个,我写字怎么这样子,这个焦,这个焦有肉月,也就是说我们脏腑之间呢有很多有油网连联系到,那这个油网联系到这就是三焦,有网,为什么要这个油网,这里面有油在里面,油呢那水才会跑得快,代谢的快,有水才会,这个有油这个水才会跑的快。这个三焦里面的油呢就来自,脾脏,所以三焦跟脾脏也是紧密相连的,实际上三焦跟所有的脏都有关系的,那这个里面的油呢是来自脾脏。那也就是说脾脏有问题的时候油就没了,油就没的话那水就会总在三焦里面了,所以三焦是决渎之官,因为什么?因为里面除了有肾阳的热以外,还有就是脾脏的油,它水在身上跑得很快,这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是人体“十二藏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经文简要说明三焦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只阐明其生理功能。《难经》指三焦是六腑之一,又说三焦有名而无形。由于当时科学水平有限,《内经》、《难经》均未将三焦实质交待清楚,给后世研究三焦理论带来相当大的困难,悬而未解决达二千多年。本文提出“三焦发源在精室”,“精室”为藏精之室,男子为睾丸,女子为卵巢。敬请同道批评指正。

  1. 历史关于“三焦”形质的争议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难经·三十八难》说:“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由此引起后世医家对三焦形质的争议。
      明·马玄台《难经正义》认为:《难经》所说的上、中、下焦是无形之气,手少阳三焦是有形之体,并把《三因方》所载的右肾下如手掌大的脂膜,指为三焦之体。可是孙一奎对三焦有两之说则持异议,至于《三因方》所载脂膜之说,则为标新立异,而《内经》、《难经》及前代医浓均无此说,故脂膜说也不足为信。虞天民以包涵肠胃之总司,指腔子为三焦。张景岳《类经》说三焦是“藏府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藏,一腔之大府也。”由于上述不同意见,各有分歧,遗留至今,有待于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2.近五十年关于“三焦”问题的争鸣
      近五十年来由于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对传统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学术深入探讨。于是有认为三焦的实质与血液循环系统有相似性,三焦与内分泌系统有联系;也有认为三焦的功能是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物质,协调生命活动,作为气化的场所,参与细胞代谢、能量代谢、体液免疫及各种生理生化活动等;但是仍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三焦应归属膀胱等。各抒己见,推陈出新,反映了研究三焦实质问题的时机已经到来。
      3.“三焦”的无形与有形
      《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主通行三气”。凡物都有一定的形态,可是气体就例外,因为气体分子很小,人的肉眼无法洞察,况且气体是“流体”,它不停地运动,变化无穷,无固定形态可言。若以其容体(包容物)的形态为其形态,没有现实意义,所谓无“定形”,就是无形。如果一旦发现“三焦”起源在某个器官,那么该器官形态为名义三焦的宏观形态,可是三焦的生理气化运动状态仍是无形的,这是首先要澄清的概念。
      4.三焦不是“腑”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上述论述都没有指三焦是“腑”。但是《难经·三十八难》说:“藏唯有五,府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府有六者,谓三焦也。”笔者认为中华医学以“五运阴阳为万物纲纪”,认为世界上一切物质包括人体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的运动化生所组成,五脏与五腑相对应,这是否定“三焦是腑”的主要理由。然而“三焦”的生理范围遍及人体,称其为“大府”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排除“三焦是腑”的观念,就难以确立三焦属于哪个实质性脏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三焦发源在“精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难经·三十九难》说:“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笔者认为:《难经》所说“右为命门”的根本在精室,“精室”为藏精之室,男子为睾丸,女子为卵巢。因为“精室”乃是精神之所舍,及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的器官,精气为阳气,应走“右道”,故符合“右为命门”之说。“其左为肾”,乃指脊柱两侧左、右肾脏,因为现代医学认为脊柱两侧肾脏,生理功能相同,脊柱右侧肾脏没有睾丸及卵巢的特有功能,故“右为命门”之说,并非指脊柱右侧肾脏,因为已有“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的理论。中医学认为肾主水,水为阴,故在阴阳五行中属阴,“阴”走左道,故越人说:“其左为肾。”
      刘完素说:“右肾属火,游行三焦,兴衰之道由于此。”与《难经》言命门所见略同。刘氏将三焦之气化,和生命兴衰,都寄托在“右肾”《难经》以脐下之动气的部位作为“命门”所在,这两个概念都比较抽象,因为“凡在外有现象可见者,必有其内在物质”(见“明代命门学说与宋儒太极图说”,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年12期),这个物质就是“精室”。《难经》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因为精室产生精气,精气也称原气,由此推论“三焦”发源在精室,但是精室不等于“三焦”,“精室”是实质性器官,“三焦”是无形的,“三焦”是以睾丸、卵巢所分泌的精气去运用,精室原气不仅与“肾”相通又分布上、中、下焦遍及全身。“肾”与“精室”及“三焦”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均属水,三焦之气属阳,则是在一定条件下从精室化生而来。
      6.“精”为生之本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室精气的盛衰决定人的生长和衰老。《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生。……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这段经文描述人体的兴衰表现,反映精室主藏精和生殖功能。如果男子到了“八八”六十四岁,女子到了“七七”四十九岁,由于天癸竭,精气衰,雌、雄激素缺乏,表现为更年期综合征,记忆力、视力下降,骨质疏松症等。对于生理上的自然衰老,可以食疗吸取有效的养料,如番茄、芝麻、枸杞子、核桃、鱼鳔、鱼肝油等,还可以清晨在樟树下行呼吸气功,补充体内能量。滋补精室精气能够抗老延寿。“三焦”的功能,对养生学有很大贡献。
      7.精气也称原气
      《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精以天地之气成,精以天地之气化,精室产生精气,“精气”在人体是最基本的气化,故也称“原气”。肾中原气系先天精气所化生,有特定含义,所以“原气”不宜简称“元气”。《难经·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藏六府。”《难经·八难》说:“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精室原气寓血液循环,游行遍及人体,在上焦助心肺吐故纳新吸氧排碳,是谓气;在中焦使脾胃腐熟水谷,传化精味是谓血;在下焦行“决渎津液”之本职,使肝能藏血,肾能藏精,调控人体生理,至“阴平阳秘”。十二经脉根于精室原气,在阴脉之海的任脉经上有三个焦点。第一,位于腹中线上,两乳间“膻中穴”,又称上气海,是八会之一的气会。第二,在腹中线脐上“中脘穴”,是八会之一的府会,主治消化系疾病,如六脉沉细,四肢厥冷,阴精欲脱,灸中脘五十壮,关元三百壮,六脉复生。第三,在腹中线脐下“气海穴”,是肓之原穴,主治一切气病,及遗精、阳痿、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等。三焦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发展了中医学藏象学说。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过程。气化作用包括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同化作用即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养料,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物质,储存能量的过程;异化作用是指机体分解自身的物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因此,气化过程,即指人体物质代谢及其伴随的能量代谢过程。

三焦气化是指三焦为人体水液气化运行的道路,通过其气化作用,而使水化为津液,从腠理、皮毛排出则为汗;从膀胱、尿道排出则为溺;从膀胱经脉发泄则为气。故此《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亦云:“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

脾、肺、肾司水液代谢是指脾肺肾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其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水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脾对水液代谢的作用,也称为脾主运化水液。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脾的运化功能,能够协助胃、小肠等将水饮进行消化、吸收,化生津津液;二是指脾的升清作用,能够将既成之津液上输至肺,经肺布敷全身,或直接布散四旁,而发挥其滋养脏腑、润泽官窍的作用。

肺司水液代谢,亦称为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其宣发肃降作用对体内的水液发挥着疏通与调节作用。肺主通调水道亦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肺宣发作用将津液向上向外布散,将浊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另一方面,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向下向内布敷津液,并将浊液下输膀胱。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称。

肾主水液代谢,即肾主水,主要表现在肾对水液代谢的升清降浊的作用。肾主水,主要是通过肾阳气化作用来完成的。其一,将由肺的肃降下达于膀胱的浊液,使浊中之清者复上升至肺,并重新分布全身;使浊中之浊者,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

其二,肾为先天之本,肾中阳气为全身阳气之根,肺的宣降、脾的运化、三焦气化、膀胱的气化皆赖肾中阳气温煦蒸化才得以正常进行。故曰“肾主水”,“肾为水之下源”。

尽管肺、脾、肾皆能司水液代谢,但三焦为“水道”,主管体内水液的流通与排泄,亦为水液输布与排泄之道。脾肺肾对水液输布、排泄的作用,必须经由三焦“水道”,方能得以实现。《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可见,水液代谢是由脾、肺、肾、膀胱及三焦等诸多脏腑的共同作用、协调完成的,而三焦是贯穿其中通道。通过三焦通道,将人体脾、肺、肾、膀胱与腠理、肌肤联系起来。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依赖肺的宣发与肃降作用的调节,而三焦气化功能的正常与否,则与肾及膀胱的功能密切相关。

故此,《灵枢。本脏》曰:“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灵枢。本输》亦云:“肾合三焦、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人体的水液代谢是以肾的气化为基础,以肺的宣降为动力,以脾胃的升降为枢纽,以三焦为通道,与上焦、中焦、下焦诸多脏腑密切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的。

因此,若由于各种原因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而见痰饮、水肿等病症,其治疗亦多从脾、肺、肾三脏入手。故《景岳全书。肿胀》曰:“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焦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本在肾;水化为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但是应当指出,现行所说“三焦总司人体气化”,人体整个水液代谢系统称之为“三焦气化”,其中“三焦”是指广义三焦而言,而非指六腑三焦。广义三焦是指涵盖了上焦、中焦、下焦不同部位的脏腑与功能的部位三焦。

故其气化失司,则每致不同部位相应脏腑气化不利,如上焦之肺、中焦之脾、下焦之肾与膀胱功能失常,从而引起相应病证。即《类经》所谓“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而由三焦气化失常所引起的病证,亦常常根据其表现不同,辨证求因,寻找所犯脏腑,从而审因论治,以恢复相应脏腑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最终达到调和阴阳维持机体水液平衡的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