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龙泉窑到底是什么样的?
龙泉青瓷是青釉的一种,呈粉润的青绿色,如半透明的青玉,首创于南宋龙泉窑,并风行一时。粉青釉是石灰碱釉的一种,在生胎上挂釉,釉层较厚,以铁为呈色剂并含有少量的锰、钛,用1180℃—1230℃的高温还原焰烧成。
北宋的龙泉窑釉薄,属于石灰釉,底不上釉,胎稍粗,胎厚,喜刻划,刻花叶图案,叶子象用梳子梳过一样的并排直或弯曲的曲线,这个是它的一个特点。器型多样,五管瓶基本生产于北宋,丽水青元窑多出。
来自其他瓷器的竞争也使得龙泉青瓷最终走向衰败。釉里红、青花等瓷器在元朝兴起,并获得了大众的认可。而在明朝,鲜红釉、黄釉、甜白釉等高低温颜色釉瓷器和斗彩、素三彩等新兴瓷器种类更是层出不穷。相比于这些新兴瓷器,龙泉青瓷虽然在明朝也有一些创新,但依然是杯水车薪。相比于色彩与形式都相对单一的龙泉青瓷,人们已经有更多的瓷器类型可供选择,因此龙泉青瓷的衰落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龙泉窑有宋代民窑的巨擘之誉,盖因其质量甚佳。在具体的鉴定过程中要严格区分北宋和南宋前期的龙泉窑器物与全盛期(南宋中、晚期)器物。一般来讲,北宋龙泉窑器物“质颇粗厚”,釉色淡青;南宋前期龙泉窑器物胎体粗重,釉色转为青黄;南宋中、晚期的龙泉窑器物则薄胎厚釉,以青玉般的釉色取胜。
虽然龙泉窑熊熊的窑火曾一度遭受蒙古铁骑的践踏而熄灭,但入元后,龙泉青瓷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加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在元代继续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 所 未 有的程度,产品品种增多,风格多样化,远销世界各地。
青瓷到了明清时期就慢慢走向了沉寂,这是由几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地理因素,龙泉地区位于山区,交通直至今天都不够发达,在后来经济发达时期,逐渐被明清时期的其他窑厂(比如景德镇窑厂)替代。景德镇沿着长江,水运便利。因此,处于山区的龙泉窑在明代中叶以后,就开始急剧衰退,到了清代几乎消亡。
龙泉溪口窑受官窑影响特别大,无论瓦窑垟还是周边的古峡坑等等,大多为高温开片釉,溪口开片釉比率远超不开片釉。以瓦窑垟为杰出代表的官哥窑开片,可以用鬼斧神工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