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六要
绝句除了要注意起承转合外,有人还总结出“六要”,这“六要”主要是针对七绝而言,五绝也可参照,一要少、二要小、三要了;四要常、五要藏、六要长。
绝句因为短,它不允许你从头至尾讲事件的过程,你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那一瞬间,就像摄影师拍运动员跳高照片,通常总是截取他正在跃过横杆时的姿势摄入镜头。如王翰《凉州词》:
蒲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把享受美酒之欢愉与沙场血战之惨酷的矛盾,置于“欲饮”时,闻马上琵琶声而不顾的那一刻。王维送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的《渭城曲》,写客舍饯别,为友送行而开宴、彼此举酒交谈等等,都一概撇过不写,只选取了别宴将散、元二欲停杯辍饮之时,当时友人定有推辞已不胜酒力之类的话,连这些细节也省略了,剩下的只有王维满怀依恋之情的两句劝酒的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写景如能像国画中的写意花卉,比如画折枝梅花,一两枝花很突出,画面干干净净,没有其它多余的东西,这就很好。李白《望天门山》诗可谓是净化画面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你看,多么简单!两山夹江如门,日帆皆从中来,简洁中蕴不尽意。绝句的画面简洁与绝句在唐代大量采为唱词有关,这一点与下面要谈到的“了”“常”“长”等特点也都密切相关连。
小石源《答赠茶人》:
一袋新茶未足名,玉臂沾露总关情。茶烟袅袅凝不散,知是杨岐云雾生。
诗中通过刻画泡茶时袅袅茶烟联想到杨歧山上云雾缭绕中采茶人摘茶时的情景,从而写出对采茶人的思念,笔墨间洁,充分体现了一个“少”字。
“小”是指借细节或琐事来表现诗旨,与上面提到的“少”有相通处,但又各有侧重。杜牧的名篇《赤壁》,则是以小见大,借细事以增议论诗趣的典范之作,以“折戟沉沙”的偶拾,引人进入“前朝” 赤壁鏖战的想象,是以小见大。再看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诗写大好春光中少妇之寂寞愁思。末句以蜻蜓飞来立于其发际 首饰之上的细节,来摹写少妇见花沉思、凝立如痴的光景,可谓极妙。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临行又开封”一个很小的细节,给我们多少想像空间。小石源《新百行图·吏》:
云是上班不办公,天天“横向”醉酡红。歌停舞罢双休到,深入基层作钓翁。
诗中通过“醉酡红”、“歌停舞罢”、“钓翁”等一系列生活小节对一部分贪腐的官吏进行辛酸讽刺。
“了”是指语言要明明白白,要一看就知,一听就懂。韩愈写古体诗,艰涩难读处,佶屈聱牙。可他写起绝句来就不同了。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十分平易流畅,“草色”句如寻常口语,而为春草初萌写照,极传神。杜甫作律诗,善于琢句,其锤炼功夫,无人能比,皆句极老健。然其为绝句, 便不用此法,造句只如说话,如《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小石源《盆栽映山红怒放邀人作花会》:
崖畔移回带土根,心神夜夜系芳魂。晓来枝上红如火,知是东君暗入门。
“常”就是常见、常有、带普遍性。此外,使事用典,在各种诗体中,绝句也是最少的,除了本身是咏史性质的绝句。有的诗偶而用,也多属众所周知的熟典。
“常”与“了”往往彼此相关。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与今天口语几乎没有多大差别。此外,注释、语译都全无必要,也不可能加了。这就是“了”;而所写见月思乡之情事又是“常”。岑参《逢入京使》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上面所引的张籍《秋思》诗。
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不是都曾经遇到过的吗?正是这些最平常不过的感受,能写出来就是好诗。绝句能写成“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便是真正的上乘之作。李白最擅长此道。这些特点,也仍然与绝句兴起时,多被用来作歌词有关。
九月霜林红未全,撩人竹海翠如烟。山深自与平畴异,一路中稻正上田。(小石源《山行》)
全是眼前景平常事。许树《咏松树盆景》:
虬枝就可傲冰霜,曲干难期作栋梁。但使园林添秀色,此生受屈又何妨。
祝初坡《盆景》:
好花未必嫁东风,勺水能回造化功,不共名园争雨露,孤芳自挺一枝红。
“藏”就是含蓄、耐人寻味、不一览无余。绝句短小,尤贵在尺幅 有千里之势,言有尽而意无穷也。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等等,都是意有所藏的极佳例子。沈德潜评王维《渭城曲》:“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此意须微参。”(《唐诗别裁集》)所指说的也正是此诗的一种“藏”。所以,“藏”又是不说满、有悬念。留下充分想象余地给读者,也就是 所谓“藏”。
小石源《痴人说梦·湘云眠石》:
梦语呢喃琥珀光,额心一点胜宫妆。繁华吹落为谁醉,满地春风扫石床。
不言春愁但写落花,水言萧条,但言风扫石床,深得其“藏”矣!
“长”指的是韵味悠长,情意绵长,即所谓一唱三叹有余音者也。这一点对占绝句中最大量的抒情诗来说,尤为重要;若作歌词来唱, 也是大关键。怎样的诗才算”长”呢?如刘禹锡《杨柳枝》说: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就是“长”了。被诗家誉为“神品”或“七绝压卷”的王昌龄《出塞》诗,这一特点也极明显: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关汉月、万里长征,一是时间一是空间,其“长”可知。小石源《痴人说梦·湘云回门》:
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回归去一回愁。从今谁起海棠社,任尔菊花开过秋。
愁无期极,可谓“长”。
绝句的特点和历来诗人创作积累的经验及所用的技巧尽多,非“六要”所能全部包括,本文所述不过是其中较有明显共性的方面。真正的好诗是真诚而单纯的。上面六要,其中少与小、了与常、藏与长三者有共性,但又各不相同。
五绝从古绝中来,因为短制,所以其特点词约辞达理趣不失灵巧。七绝的特点则是顿挫爽朗,须于转折处着力。五言绝尚真切,质多胜文;七言绝尚高华,文多胜质。五绝重含蓄,以清淡隽永为佳;七绝力主风神,以亢爽俊逸为贵。
而对于律绝的比较:因为律诗有制式上的先天缺隐,中间对仗,特别是有一联,还得找一联对上,如果意境中有可对的还无妨,如果没有,就难保不“拉郎配”了,最少诗意上就不那么浑成了,再说,把力都花到对仗上了,结尾就难免得不草草,所以律诗不唯要看直承,结有时甚至更重要。而绝句则于四句中要将起承转合全部包罗,不允许有铺陈的余地,所以必须精炼。所以认为绝难于律,绝更见功力。正因为律有体制之弊,绝有空间之限,古体的重新被人认识就是情理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