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工作?这是个问题

“弄清这个问题,人生开始逆转。”

好文3355字 | 6分钟阅读

来源:许正管理工坊

作者:许正,直方大创新中心创始人

节后开工,一位老朋友向我诉说了他的苦恼:他对工作提不起劲儿,但是又不想放弃现在的工作,纠结而痛苦。

从一家大公司出来以后,他在一家股权投资公司任职高管,最近几个项目压力很大,不知道风险是否真的可控。对于他来说,二十多年的财富积累,生存已经不是问题了。

我问他为什么要去搞投资,他说:“我才不到50岁,闲下来无事可做,人就很寂寞,而且我们投资圈人脉广,关系多,也比较风光热闹。”

我知道,曾经在跨国公司任职高管的他,喜欢这种有光环甚至被人围绕的感觉。但是显然,物质的满足乃至精神上的这种虚荣并没有让他开心,他现在反倒充满了焦虑,甚至是痛苦。

实际上,扪心自问,或者看看周围,我们是否真的知道为什么工作?这几乎是每一个职场人,甚至创业者乃至企业家都正在或者曾经面临的问题。

1 马斯洛的答案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模型可以让我们对工作的动机有一些深刻的了解。

在这个著名的模型里,生存和安全是工作的最初需求。挣薪水,养家糊口,有基本的住所,人身安全得到基本保障,这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人投身职场奋力打拼的原始出发点。就算是如同任正非这样的大企业家投身创业,也是因为基本的生存压力所迫。

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是完全围绕着物质利益展开的。遗憾的是,很多人在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无法停下脚步,依旧被各种物质的吸引和不断迭代升级的物质追求所束缚,似乎挣再多的钱也无法满足自己更大的欲望,这就是典型的为物质所困的局面。

当然,有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了担忧乃至恐惧,担心高企的通胀以及货币贬值,会让自己现在看来衣食无忧的生活在未来某一天变得拮据,甚至入不敷出。这种恐惧和担心是可以理解的。

还有一些人,就像我这位朋友,投身新的事业是为了获得某种圈子,获得他人的环绕和追捧,这就是马斯洛所说的归属和尊重的需要。这属于一种满足了基本生存和安全的物质需要之后的精神需要:归属于某个团体,最好是某个大公司,大圈子,被人尊重,被人需要。

但是这种精神需求也是一个难以填满的欲望黑洞,甚至比物质需求的引力更加强大。攀比身份,总是希望身边充满掌声和鲜花,如果不再被人需要,就痛苦难忍。这是这种工作带给我们的另外一重痛苦。

马斯洛认为,最高级的人类需求是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把个人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这在体育界和艺术界很常见:那些卓有才华的艺术家和运动员们,在自己的职业巅峰时所展现的那种卓越成就。

或者是带领组织突破一个个困难,让自己的才华在组织的成长中得以彰显,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这也是那些连续创业者们,反复投身充满艰难险阻的商界所希望得到的某种自我实现的体验。

这五种从事工作或者事业的动机,其核心都是围绕着“自我”展开的,最初的物质上的自我满足或者精神上的自我满足,还有最终的那种让自我得到最大的彰显,潜能得到最大发挥的自我实现的满足,都只是“自我”的满足。

2 自我的迷思

晚年的马斯洛可能也发现这个模型的不足,他意识到“自我”这个假象太具有迷惑性,人类局限在以自我驱动的工作乃至生活中,不应该是人类的最终精神追求。

所以他提出了所谓“超越自我”,也就是那种“忘我”的高峰体验。这在艺术界或者宗教界,时而有一些案例对我们有启发。

但是如果深刻地看待所谓的忘我体验,何尝不是另外一种自我呢?

因为虽然瞬间的忘我体验非常的高妙,但是我们被这种体验所驱动所驱使,总希望不断地重复这种高峰体验,那何尝不是另外一种“自我”的迷惑呢?

因此,在西方的哲学和管理语境下,真正地能够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其实面临着基本的心智和认知的困境。

在我看来,真正要找到工作的意义,并且突破马斯洛的困境,我们需要有办法解脱自我,也就是从自我的迷幻中穿越出来。

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将无论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或者更高精神追求中的工作的束缚、工作的枷锁彻底打破,不然的话,无论怎样的高妙体验都是一种束缚。

真正的解脱自我,就是要认识到自我的幻象和假象,不为他所迷惑。

在我们实现了基本的自我满足之后,要能够穿越它,当我们的基本生存和安全保障得以实施之后,我们还应该停留在物质的欲望上吗?那种欲望就是对“物质自我”的强化,这种物质自我是没有尽头的,所有的所谓工作动机都是在填这个无法填满的大坑。

当我们有了基本的归属和尊重得以满足之后,我们需要持续它吗?这种精神自我的诱惑更是难填。而更吊诡的是,这种精神的满足感就像脉冲波一样一波一波地袭来,但是很快就烟消云散。

它带给我们的满足和快感是瞬间的,为了寻找这种持续的、不断的满足和快感,我们需要创造持续不断的人生经历和工作环境,这又是何苦来哉呢?

我们一生就是为了追求这种看似实在,实则虚无的尊崇感吗?

3 解脱自我的藩篱

真正要解脱自我,就要认透自我的虚幻的假象,而解脱自我最根本的做法,就是从自我反转,从为了满足自我,转向贡献社会,服务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地穿越和打碎这个我们塑造的虚构的自我。

我的一位客户,中年时期已经在房地产事业上功成名就。在将企业和其他企业合并之后,他退出了自己创办的公司,开始坐着私人飞机周游全球,去实现他曾经的梦想。

但是两年下来,他不仅没有获得足够的快感和满足感,反倒变得更加空虚。他亲口跟我说,这个过程让他意识到所有的享受,无论是物质上甚至是精神上的都是那么的脆弱。

他内心变得非常苦闷,于是重新回到公司。这次他不再追求个人的成就,而是希望能够带领团队帮助他们,同时为社会贡献最好的产品。而这种贡献的念头一转,就让他重新找到了工作乃至生活的意义。

其实,真正的贡献对于很多在职场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来说,调转这一念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每天,每时每刻,我们的几乎任何动机,都是为了自我,为了满足自我。

有时候,当我们工作懈怠,没有精力的时候,有人会提醒你,如果你不去努力积累,不去从挫折中获得更多经验,你将来怎么能做得更好?就算是失败的经验,也是对你人生的提炼和补充啊。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然后你又好比被打了鸡血。

大家要注意,即便是这种非常励志的提示都是在强化那个虚幻的自我。我们整个社会的氛围、职场乃至人生的激励,都是围绕这个展开的。

有没有人反向对你提示:你能否开始从一件小事做起,开始贡献社会,开始贡献他人呢?每天哪怕只贡献一点点如何?但是很少有人这样提示,我们身边缺乏这样的有识之士,更缺乏这样的氛围。

但是以我的体验和我接触的人来看,凡是能够开始走出这一步的,他的人生就开始发生逆转。

纵然是一点点的利益他人和利益社会的行为,都会开始让他的人生出现新的转机,他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会逐渐发生变化。

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会产生轻松感和宽广感,不再被一时一事的自我虚幻所束缚,而开启一个更加开阔的视角。同时,利益他人所产生的愉悦的回馈,会让他更加积极地投身去做利他的事业。

即便是在竞争极其激烈的商业组织中,本来也是应该鼓励团队彼此的贡献和帮助的,但是我们高度的自私和自利已经让所有人锁定在了自我的牢笼和框架中,并且这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运行的主流。

看看现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全球环境吧,各个国家争抢资源,号称人权至上的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为了疫苗不惜互相指责,完全抛弃了所谓的人权道德的面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残酷的赤裸裸自私的世界。

一个真正的贡献的心态,在工作中会慢慢地发展出一种真正的无我无私的贡献的精神,这不是任何强迫,它是一种自发的。重点在于我们能够开始做起来。

在职场上打拼的人们,你是否可以做到每天贡献一点呢?哪怕是为身边的同事倒一杯咖啡,不求任何回报,只是在他忙碌的时候安慰他一下?或者在办公室复印的时候,将旁边凌乱的文件稍加归拢。这虽然不是你的分内工作,但是也可以借助这个产生一点点积极的贡献。

有人愿意去做那些公益性的捐款,这固然很好,但是身边的小事,尤其是自己所熟悉的环境里的任何一件贡献的小事,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他超越金钱和财务,他逆转的是我们的内在信念。

如果你是个有心人,观察身边那些真正可以慷慨帮助他人的人,他们逐渐会拥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他们会变得更加节制,知足,会自然地助人和利他。这些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也是可以在工作和职场中锤炼的品质。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