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治疗乳痈验案一则 -- 马氏妇科
陈祥艳
初诊:2016年11月1日。万某,31岁。因“顺产后35天,乳胀发热5天”就诊。
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乳房胀痛明显,以右乳为主,右乳内下象限红肿热痛,伴发热,请挤乳师挤乳治疗,每次治疗之后即发高热,最高体温39.6℃,伴寒战,口服抗生素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未见好转。10月31日B超检查:右内下象限见大片状低回声区,范围54mm×15mm×42mm,内见不规则液性暗区,暗区内充满细点样回声。11月1日本院血常规:正常。胃纳可,夜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乳痈(气分热盛)。西医诊断:右侧乳腺炎。
方药:金银花20g 连翘10g 天花粉15g 皂角刺10g 蒲公英30g 丹皮10g 赤芍10g 防风10g 浙贝10g 野菊花10g 白芷10g 石膏15g,4剂。
另:新鲜木芙蓉花捣碎,放冰箱后,取出冷敷。
二诊:2016年11月4日。药后无发热,右乳疼痛消失,局部皮色、皮温正常,纳便无殊。
中药守上方去野菊花、石膏,加牛蒡子12g、蒌皮10g,7剂。
三诊:2016年11月11日。患乳无不适,肿块缩小至3mm×2cm,无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方药:鹿角霜10g 白芷10g 当归6g 皂角刺10g 浙贝10g 丝瓜络10g 僵蚕10g 赤芍10g 丹皮10g 天花粉12g 橘核10g 青皮6g,7剂。
另:三棱30g,7剂。
水煎,局部热敷。
治疗之后患乳肿块全部消散。
按语:急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房肿胀疼痛、患乳增大压痛、肿块、表面皮肤发热为症状的疾病,由乳汁瘀积、细菌入侵所致,属中医学“乳痈”范畴。 乳头属肝经,乳房属胃经,此病多由肝气不疏,胃热壅滞,肝胃不和所致。 肝主疏泄,能调节乳汁的分泌,产妇因精神紧张,饮食不节,易致肝胃不和;又因乳汁积滞,乳络不畅,邪热蕴蒸,火毒乘机而入,致使经络受阻,气血凝滞而成,究其病因不外瘀热两端,病机为乳络瘀阻、热毒壅盛。 金银花在枟本草纲目枠中记载:“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专攻清热解毒,为疮家之圣药;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乳痈肿痛,枟神农本草经枠曰:“主寒热,痈肿恶疮,热结……”蒲公英、野菊花清热解毒,其中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是清热解毒要方“五味消毒饮”的主要成分,皂角刺消痈散结,疮疡初起,其邪多羁留于肌肤腠理之间,与白芷、防风相配,通滞散结,热毒外透;贝母、花粉清热化痰散结,消未成之脓,丹皮、赤芍清热凉血,石膏清热泻火。诸药合用,二诊患者无发热,右乳无疼痛,故去野菊花、石膏,加大力子、蒌皮,大力子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蒌皮宽胸理气,疏肝解郁、消痈肿,配合皂角刺消痈散结,蒲公英、清热解毒。三诊,患乳无不适,局部肿块约3*2cm,无压痛,马老认为患乳局部肿块已经缩小,且无压痛,现肿块色暗红润不热,肿块质硬而痛不明显,辩证多虚寒凝,若仍用寒凉药物攻伐,则会导致局部气血凝滞,结交乳中而成结块,故三诊马老采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治疗乳房肿块,其中鹿角霜为鹿角熬制鹿角胶后去胶质余下的骨渣,药味咸、涩、性温,归肝、肾经,功能疏肝理气,温肾助阳,而又兼能收敛止血。由于妇女产后体虚易生寒,故取鹿角霜性温发汗、理气解郁为主药冶之,对于急性乳腺炎之早期未成脓者,一般均能在服药后积滞通而肿块渐消,当归活血通络止痛,枟神农本草经枠云:“主咳逆上气……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枟本草正枠曰:“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当归煎剂对多种致病菌有抗菌作用,且有镇痛和消炎作用。僵蚕解毒散结,橘核、青皮行气散结,擅治乳房疾病,丝瓜络祛风通络,擅治乳汁不通,故使阴转阳和,寒凝得解,肿块消散。诸药合用,犹如日照当空,寒冰解冻。
马老取木芙蓉花捣碎外敷,《本草纲目》言其“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药理研究表明木芙蓉含黄酮甙、花色甙等成份,其花的水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叶的水煎剂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内服外敷,故药到病处,后因患者对此花过敏,三诊停用后改三棱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