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假保健品忽悠老人的6种营销骗术,赶紧告诉爸妈!

一、亲情营销


“亲情攻势”是一些保健品推销员常用的手段,许多推销员甚至一上门就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会帮老人做家务、陪聊。保健品经销商委派的工作人员多数都非常年轻,讲座时嘴巴像抹了蜜似的,“爷爷、奶奶”这么一叫,让很多老年人感到心里很温暖,有些人本来还存在防范心理,一时间也很容易放松警惕。

北京一位刘女士说,老两口平时是母亲做主。不同保健品营销公司的十几名推销员频繁家访,有时送些便宜的面粉和水果。母亲膝盖不好,一名女业务员甚至跪在地上给老人涂精油、做按摩,让母亲很受感动。

二、洗脑营销


洗脑营销多通过会议、讲课的形式来搞。

主办方首先要包装讲课专家。“XX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从事临床XX年;发表过XX篇著作;获得了XX大奖……”这些看起来岁数不小、且有着高学历、多头衔的专家,很容易让老人产生信任感。其实这些所谓的“专家”有很多都是被包装出来的。他们大多长相“可靠”,但真实身份可能只是一名下岗工人,甚至是卖菜的农民,他们会按照商家的要求改名换姓,“再造”履历,可能这一场是李教授,下一场就是王院长。每次宣讲时,还会根据提前备课,讲课时照本宣科,一提到专业问题就“一言以蔽之”。

其次,讲课内容有固定模式。商家会根据产品的情况事先准备好讲解稿,在讲课过程中,“专家”往往会先把这类疾病的危害夸大,并引用一些不合实际的数据,让老人产生紧张情绪,等到气氛铺垫得差不多时,就会话锋一转,开始介绍目前此类疾病的治疗情况,以及其他治疗方法都不太理想,而这个产品却率先取得了突破。借此讲述产品功能,突出自身优势,并会穿插讲解几个因服用该产品而治好的真实病例。但实际上,这些“真实”病例都是商家自己编造的。还有一种路子就是“专家”先讲自己的悲惨经历,以苦情博取同情后再开始销售。

第三,在讲课过程中想尽方法烘托气氛。宣讲会的气氛对产品的销售十分重要,许多商家为了烘托现场气氛,所用方法可谓荒唐至极。比如在布置会场时,会在现场的四周挂满宣传展板,内容主要是各种“大牌专家”的介绍以及痊愈患者的“真实感言”,还会挂满所谓患者送来的表扬、感动锦旗,但仔细一看,却能发现锦旗的规格,材质完全一样,基本都是商家自己做的,但在场的老人却很少会注意到这些;在开始讲课前,商家的推销员会隆重列队欢迎专家入场,许多老人就被这阵势唬住了。有的宣讲会,推销员还会时不时组织老人齐喊类似“我要健康”的口号,有的会播放所谓产品发明人的视频,展现其坎坷的身世,以及发明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将其烘托为一个为了全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的“伟人”,从而让老人们深信不疑。通过组织会议、旅游给老人洗脑。

三、虚假广告


1.假冒大牌弄噱头

在市场上,一些不法分子打着知名组织或“莫须有”的组织名义推荐保健食品。知名组织包括“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协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等,“莫须有”的组织包括“中国中老年人康复工程万里行组委会”、“中国三高一低防治办公室”、“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老年协会”等,不少中老年消费者因此上当受骗。

2.无中生有编功能

在市场上,一些保健产品竟堂而皇之地宣传其“改善性功能”和“增高”等功能。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从未批准过“改善性功能”、“增高”等功能的保健食品。

3.广告词中放大炮

有的保健食品是“免疫调节”功能的产品,宣传中却将其夸大成具有“延缓衰老”功能。

4.假借国学来忽悠

有些产品获得批准的功能只是“免疫调节”,但经营销者用所谓的“国学和中医”理论解释一番,延伸其本身并不具备的功能。

5.断章取义吹疗效

部分企业喜欢打擦边球,利用《本草纲目》、《中国药典》等名著,将其内容断章取义,强调保健食品中某种原料所具有的疗效,来暗示该产品的疗效。有的产品甚至宣传“奇迹般地为数万患者解除或减轻了顽固性肠胃炎、顽固性头痛、心脑血管疾病和中风偏瘫的折磨”,从而误导消费者。

6.编凑标识混视听

《保健食品标识》规定,保健食品标识与产品说明书必须以规范的汉字为主要文字,可以同时使用汉语拼音、少数民族文字或外文,但必须与汉字内容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并书写正确。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或外国文字不得大于相应的汉字。但一些商家将外文标在主要展示版面,字体比汉字还大。

7.捏造批文造产品

卫生部原来承担的保健食品审批职责划转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10月10日起,之后所有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批准文号应为:国食健字G××××××××。然而,市场上仍然存在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2005)第××××号的假冒产品。

8.咨询讲座设圈套

为了给消费者树立一种权威性,一些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往往与新闻机构、协会联合开展义诊咨询活动、健康教育讲座、免费检测等活动。借助这样的活动,提升消费者对其产品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治疗效果”的认同感。

四、免费体检


请所谓专家、名医走进社区、宾馆、酒店等场所,开展健康讲座、免费义诊、免费体验等活动,向老年人发放宣传单和小广告,并以“赠药”、“送小礼品”等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

有些商家搞完宣讲会后还会让老人填写健康数据单,以“专家”义诊的形式,继续给老人灌输购买思想;甚至会找来一些健康体检仪器,通过表面检测和撰写错误数据,告诉老人们身体隐藏的各种问题,继续推销产品。有的还在社区发布免费旅游信息,开车将老年人带至某个会场,强迫老人听讲座、买产品。

五、礼品营销


第一步,伪装成公益活动,打着“关爱老年人”的幌子在社区等地开展宣传,以赠送小礼品、健康调查等名义搜集个人信息;第二步,根据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健康讲座,一开始并不推销,通过不断赠送礼品,让老人感受到主办方的“公益”和“诚意”;最后一步,在具体销售时则打着各种幌子,如入会员送保健品、买贵货送便宜货等,其实送的卖的都是假货。

六、体验营销


不法分子往往临时租赁场所,以长期提供免费体验或试用为诱饵,通过现场讲课、放录像、给老年人授课等方式,让他们免费体验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再进行销售。事实上,这些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多属辅助产品,不能用于治疗疾病,但销售者进行宣传时往往夸大疗效。

这几年有的社区里出现了一些免费体验店,有的叫“中老年健康家园”,有的叫“健康馆”,因为不要钱,有时还发小礼品,吸引了不少老年人。其实,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这是营销的第一步:搜集资源,锁定客户。

体验店里一般放着几台理疗仪器,都是免费使用的。顾客来了先唠家常。“阿姨,在哪儿上班?从哪儿退的呀?”听起来如沐春风,充满亲情,其实暗藏玄机。如果对方没工作就不再往下唠了,如果是有单位的,比如教师,就接着唠。老伴是做什么的?在家谁当家呀?为的是套出老两口的关系,知道谁当家,谁掌握钱。如果在家里说了不算,唠了也没用。还要唠孩子,几个孩子,一起住不。不和子女一起住的最好,因为子女可能不信这个,买完了有可能给退回来;和子女一起住的,家访时就要注意避开子女在家时间。

这样有个十天半月的,把对方的底儿摸得差不多了,开始进行信息汇总。把顾客分为A B C D四类,A是肯定能买的,B是做工作后能买的,C是可买可不买的,D是打死都不买的。前三类的顾客就可以领来公司参加活动卖东西了。


如何助老人远离“陷阱”?

很多家属特别头痛,感觉不给老人家买,老人家会发脾气,而且都是用他们自己的退休金去买,不知怎么办才好。其实,我们认为,应该做两手准备,以下方法可以借鉴:

一个防线——严防死守

1.严防死守。切断与骗子之间一切联系,保健品销售员特别会抓住老年人的心理,给他们盯上之后,邮寄资料、电话不断。此时,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切断骗子与家里的一切联系,严防死守,邮寄过来的宣传册直接扔掉,家里电话一响就抢着接。或者把老人家送到其他亲戚家住上一段时间,这样骗子联系不上,自然也就放弃了。

2.控制金钱,不给钱没得买。兜里有钱才会想去买,对于买了又买、痴迷上当的老人,直接上大招把钱控制了。可能老人家觉得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会闹、会吵,但是只要坚持,他闹腾一阵子,也就不会再买了。

3.买的产品是假货,记得要投诉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我们首先建议到合法店铺购买正规保健食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最好不要一次性大量购买某一产品。保管好购买凭证,如购物小票或发票,若质量有问题,购物凭证是投诉、索赔、维护自己权益的重要凭据。

另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已公布批准的保健食品资料,购买时可核对相关信息与国家总局网站公布的产品信息是否一致。如果发现假冒伪劣保健食品,可拨打投诉举报电话12331或12345。

一个方向——买和陪伴

老人家养生防病,希望吃一点保健品,所以,如果不给他们买,他们就会自己乱买!建议家属经常关心家里的老人,花时间陪、花金钱买对的保健品,这样才能避免老人花更多的冤枉钱!

1.多陪伴老人。没事多回家看看,陪陪老人家。鼓励老人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打球、唱歌、画画等,让老人不那么孤独,让骗子没有可乘之机。

2.买点真正有用的补品、健康的保健品给老人,表示一下心意。有条件的定期带老人去正规医院体检一下,也让老人了解自己身体健康情况,不容易相信骗子的信口开河。

3.正确引导老人。经常提醒家里的老人,哪一些所谓的权威专家是不可信的。对于保健品厂商组织的保健讲座,尽量提醒不要参加。遇到别人推销怂恿时,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之类的理由推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