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在北京过年挺好的(偷笑)

作者:lesly

编辑:江 岳

很少能有一个机会,让我们自己选择如何对待春节假期。

以往的春节,“阖家团圆”总是一不小心就代表了所有人,但难免有人工作和生活在主旋律的缝隙中,他们可能在除夕夜依然点了一份外卖,甚至自身就是送外卖的骑手。每个人都有一个春节不回家的理由,但今年的理由,变得名正言顺。

2021年春节,有1.11亿人没有买票回家,他们留在工作的地方,像往常一样接收平日的快递、选择一个凑合的座位去看热映影片、和不太熟悉的小区保安点头寒暄,在特别的日子里过着普通的日常。

我们找到几位就地过年的人,他们有的准备了七天的硬菜,有的依然保持着十几年的过年传统,有的则为难得的自由兴奋不已。他们用自己的喜好,主动地选择了过年的方式。

这些选择可能和你不一样,但这都是我们对待这个特殊日子时,所进行的仪式。

河北的@王梓,没有相亲的春节

今年其实很早就决定不回去了,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去年跟家人撒了谎,说找了一个女朋友,如果今年回去的话,就得把女朋友带回去,但我没有。

决定不回家之后,我有点担心,因为我一直觉得回家是必须的,所以今年不回去我感觉这是一个很重大的事,后来知道就地过年的消息,感觉一下就有了借口。因为你总不能说我不想回去了。

我当时跟我爸说不回去,他说你自己定吧。

母亲前几年过世了,后来我每年回家,都是跟我爸过除夕,但去年他找了老伴,我就不想回去和他过年了。我不想和他的老伴一起吃年夜饭,也不想跟她有什么关系。有一次她早上叫我起来,当时那种感觉让我特别不舒服。

我现在感觉那只是我爸家,我在北京的家才是我自己的家。我本来就觉得人其实是独立的,在家里是未成年的状态,成年以后就应该脱离家庭,前几年我就有了这种感觉。

我不反对我爸找,但我觉得这是他自己的事,跟我没关系。他俩一块生活我可以去看看我爸,但你让我走进他俩的家庭,我拒绝。

去年我给我爸在老家买了房,我本来想把房子装修得洋气一点,但很多地方都跟他们想法不同,他们在桌子上铺塑料布,在沙发上铺垫子,开始我会管,但后来我就不管了,我感觉这是他们生活的地方,应该按他们的想法来。虽然我爸觉得房子是我们的。

我从来没有想过落叶归根,我希望自己跑得远远的。我爸很传统,可能跟我想的不一样。

今年除夕夜我吃的炒饼,自己炒的,之前备了好多干粮,饼丝、螺蛳粉、速冻饺子,除夕晚上我还买了鱼罐头。春晚也没看,以前我还挺讲究形式的,后来也就觉得没啥可看的。我这几天都是睡在客厅,关了灯,一个人在沙发上,困了就睡,平常就看看电影,听着有点孤单,但我真的太享受这种生活了,这是我主动创造出的自由感,平常这样的机会对我来说并不多。

我们老家过年,初一要去上坟,以前我姥姥在的时候,我们会去姥姥那边聚,然后和我爸去看看单身的叔叔,有的时候会在叔叔那吃饭。我家亲戚经常说我和我叔叔很像,都是光棍。

后来姥姥不在了,家人就说我们去大舅家,这个习惯是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去那待一下,也不是吃饭,就是聊聊天,聊聊家长里短,很多时候他们聊的都是一件事,就是问我怎么还不找对象。

从25岁开始,家人就给我安排相亲。最开始的时候,我都是拒绝的,我完全不听,见都不见。后来天天劝我,说我年龄不小了,不能不见,这也是为了你好,为了亲戚朋友的面子你也得去啊。所以我相亲其实都是为了照顾他们的面子。到现在,我相亲见过的已经20多个了。

你让我想以后要跟她结婚,我感觉太奇怪了,感觉像是我的亲戚从大街上拽了一个人,然后让我跟她生活一辈子,我就感觉好可怕。我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和一个人结婚,我觉得这事儿不对。而且我是很慢热的那种人,我可以对你很好,很客气,但让我和她深层次的交流,我不行。

我跟家人说过,但他们总是说你试试,你不试试怎么会知道呢。开始我试着聊了几天,但中间因为工作,又忘了,回过头又不知道聊什么。

我相亲的时候就说,我是来应付家人的,我没有要找的想法,对方有的也是这个想法,就是来应付的。但说实话,我不太关心他们怎么想的。

湖南的@小宸,在北京的最后一年

对我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一个春节,因为我当了母亲,第一次和我的孩子一起过年。

除夕晚上,我在孩子的枕头下面放了一摞压岁钱,666块,有零有整。孩子出生跟6这个数字有很密切的关系,他生在10月6日,刚出生是6斤6两,而且还是在6号产房生的,所以这个数字对我们来说特别有意义。

今年也是第一次没有和父母一起过年,春节前我和老公置办了很多年货,像当年我的爸妈给我买新年的衣服一样,我给自己的孩子也买了新衣服。婆婆在我怀孕的时候就一直在这陪我,但公公因为疫情不方便过来,所以这次过年,家里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不过我们还叫了一个留京的朋友过来,在北京过年真的没有年味,我们总想主动做点什么,能让这个春节过得有意思。

为了营造一点气氛,我们还按照老家的习俗,买了春联、贴了窗花,我老公还做了花馍,炸了年糕,意思是一年高过一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我印象中,从小学我就会背这一套东西,今年我们就按照这样的习俗过,过去是我的父母督促我要按老传统来,今年是我当家做主,我来督促我的家人。

其实在怀孕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的那种责任感和以前有很大的差别,具体很难说出来,就是你脑子里想到的老是孩子,关于他的安全和健康。当了母亲之后,我和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在老家,吃完年夜饭,看春晚看到9点左右就出去玩,湖南的娱乐场所比较多,而且年三十很多都开业,我们七八个人一起去酒吧玩,熬到早上,去吃一碗米粉。

现在那个圈子,可能一些人我都不认识了,有的像我一样结了婚,有的有了孩子。青春的一些东西可能就此告一段落了,现在有了老公和孩子,我没有办法把注意力从他们身上挪开,以前的朋友们也没有太多时间去想,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今年过年是我在北京的最后一年,几个月之后,我们一家人就要搬回湖南,在那继续我们的生活。上高中的时候我就计划好了自己的人生,25岁结婚,28岁生孩子,现在基本在计划范围内。

北京的生活节奏并不适合我们长期居住,老公在前几年得了一场大病,胰腺炎,重症病房躺了很久,200斤的胖子,现在瘦得像个竹竿,他戒了烟酒,吃不了肉,很多忌口。我们经历过很多困难,但现在我们的生活平稳了,我们更希望过安定的生活,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北京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地方,所以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商量好,有了孩子,就结束北漂。

大年初二就是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有了孩子之后,我们依然会重视这个日子,我对孩子和老公的关注是同等的,没有优先级之分,孩子早晚都要独立的,陪伴我一辈子的还是我的老公。

河北媳妇@丸子,

我终于吃了一顿除夕晚上的年夜饭

这是我结婚的第9年,也是我不在湖南老家过年的第9年。

结婚前本来跟老公约好,婚后过年,一边一年地轮,但真等到执行的时候就变了。当然这口锅也不能直接甩给老公。

确实,老公家在唐山,从北京开车回去只要2个小时,方便很多。而我老家在湖南,抛开路途遥远不说,春节气温变化多端,也着实让人头疼。你可能前一天还在穿T恤加外套,感慨20多度的天气就是幸福,第二天寒潮一来,就只能哆哆嗦嗦裹着棉睡衣,半夜起床上厕所更是挑战,除了被窝里,外面都是冷冰冰的,我每次都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解决。在北方生活久了,每次冬天回湖南,都会经历一场发烧,毫无例外。18年底生小孩之后,我更加不敢挑战了。

但每年除夕这天,我都会特别想家。

两边习俗相差还是很大的。我家靠近湘西,很多过节传统都保留了下来,比如,最隆重的那顿团圆饭会在除夕晚上接近12点的时候开始吃,初一早上6点多还要爬起来吃一顿大餐。我妈会有很多讲究,比如,说话要格外注意,只能说吉祥话等等。小时候觉得麻烦,现在却觉得,倒也是一种特别的仪式感。

而我老公家不一样。团圆饭在除夕中午就吃完了,都在爷爷家过年,中午吃完,下午玩会(主要是聊天),然后就包饺子,晚上吃完饺子,各自回家看春晚——其实每次看春晚我都觉得很无聊。

在老家,春晚只是打麻将这些娱乐活动的背景音乐,加上这两年的春晚也确实越来越没劲,多数时候我就是刷手机,跟家人朋友聊聊天。要是赶上老公中午喝酒有点多,晚上早早昏睡,孤独感还是很强的。

今年就不太一样了。因为疫情影响,我们最终决定全家在北京过年,包括这两年一直在北京帮忙带孩子的公公婆婆,也都不回家了。而我,成了年夜饭的掌舵者。

这点还是要感谢公婆的支持。在我的建议下,年夜饭改到晚上吃,老人们甚至告诉我:放心按照我家传统安排饭菜。

这让我对过年的期待陡增。我提前两天就开始准备菜谱,采买食材。三十这天,我从下午2点开始钻进厨房,老公负责刷盘刷碗打下手,终于,6点半,所有菜都齐全了,七菜一汤,满满摆了一桌,很有成就感。

在菜式上,我进行了融合。保留了鸡汤、腊肉这两道传统湖南年夜饭的必备项,把珍珠丸子换成了红烧狮子头——公公婆婆相对口重,相比清淡的珍珠丸子,还是会更爱狮子头的浓郁。

最终菜还是很受欢迎的。举杯的那一刻,我感慨万千。掌勺年夜饭,有一种真正长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晚上11点半,我又跑进厨房,开始熬红豆汤圆。这不是老家的习俗,也不是唐山的习俗,而是我跟老公第一次在北京单独过年时自创的,从那以后,我们约好,每年辞旧迎新的零点,都要喝碗红豆汤圆,把它变成属于这个小家自己的传统。

我其实很喜欢下厨做饭,但这两年,因为工作忙,做得越来越少,甚至除了周末,平时也不在家吃饭。

而这顿年夜饭,弥补了我这一整年的遗憾。当然,我也期待着,明年或者后年,在湖南老家给家人们好好做上一桌年夜饭。

黑龙江的 @Anna,原地过年比返乡还忙

作为一位原年人,今年留在北京过年的Social安排,比回东北老家忙太多了。春节7天假期,每天都有饭局,从表哥、表姐、小姨到同学、前同事,恨不得7×24小时的全覆盖立体环绕式组局。

聚会活跃分子们,年前半个月就开始热络起来,好几年不联系的朋友也发消息过来,问要不要聚一聚,生怕身边有任何一位认识的人落单。一位四年前的同事,发微信给我,说初五有局,都有谁谁谁,问来不来。当时我很惊讶,因为离职之后我们没有在微信上沟通过,而且印象中他也不是很善交际的人。

也许是留在原地过年,让大家更愿意向他人展示热情。就连我的房东都要展示一下北京人的好客,问要不要一块儿去滑雪。

原本还想趁着春节有整块的时间,慢慢的想一想,今年主要完成几件事情。现在是不能慢慢想了,要见缝插针的在每一场赴约的路上,抓紧时间想,不然就该喝多了。

因为不能返乡过年,爸爸妈妈都来北京陪我,所以牛年春节我的参与感是比较多的,例如食品采买、新春礼品购买,父母的活动安排等等。不像以前长途跋涉坐车回家,父母什么东西都准备好了,走亲戚、串门的行程也都安排好了,我就是随叫随到的气氛组,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那种感觉就是自己着急忙慌的回家,再忙忙乎乎去亲戚家拜年,然后被问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有人问你的话,感觉大家没什么话说,但是还硬要说些什么,就变成了没有分寸感的瞎聊和八卦。

今年我能做主的地方比较多,春节的安排会更偏向“我想要跟父母一起过年”的样子,就是我们一家人相处的时间要更多,不像在老家,除了三十晚上是一家人,剩下的时间都是要跟亲戚、朋友一起热闹。

我安排了初一去天安门和故宫,这两个地点我们都喜欢。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爸为何那么喜欢天安门,每次来都去。我也跟爸爸交代好了,让他拍我穿汉服的照片,也兼顾了自己的喜好,让他过一过拍照的瘾。当然,内心深处已经做好了照片会垮掉的准备。初二安排了跟父母一起去看电影,这是我一直想做的。因为父母除了结婚的时候一起看过电影,之后再没有一块儿看过。

留在工作的城市过年,个人感觉是比较舒适的。因为父母也有亲戚、朋友、老同事在北京,也会有熟人的聚会,跟这座城市也没有太生分。我也可以跟同学和朋友聚会。毕竟,北京是东北的后花园啦,在当地“混不下去”的东北人,都在北京发展。

来北京6年,这是第一次感觉到在这个城市还是有一些朋友的,有人记得你,愿意邀请你。之前总觉得在北京,自己是没房、没车、没户口的“三无人员”,居无定所又漂泊。今年这个感觉弱了一些,人情的纽带有时会弥补物质上的不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