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溜古镇杯乡愁散文大赛】马吉明||最后的乡愁

最后的乡愁
文/马吉明
在台湾的大舅返乡探亲之前,老家的很多亲戚都不知道他的存在,除了外祖母!四十年的音信隔绝,演绎了真实版的人间悲喜剧。好在外祖母有四个儿子,多年来,他们早已忘掉这位家庭的长子,都认为大舅已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死在异乡。由此,我们做外甥的一直把二舅喊为“大舅”,这习惯的称呼直到今日也没改变,只是提到“台湾的大舅”时,称谓上加个前缀。
台湾大舅李廷勋仅回老家一趟,那是一九八八年,我在外地读初中,母亲怕影响我的功课,没把消息告知我,这成为我永久的遗憾!但是大舅的母亲——我年过九旬的外祖母,则圆满实现她的心愿,有生之年见到了阔别四十载的大儿子。听我母亲说,大舅的回乡探亲之路实属艰难。当年他离家,村庄属河南项城县秣陵乡(老城)管辖,解放后划归安徽,他记忆中的很多地名成了历史。大舅几经周折,才找到自己的家乡——临泉县大刘庄村。八十年代的农村还多是瓦房草房,没有明显的改观,但亲人见面的场景却让人感伤。“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这句诗来形容最恰当不过。离别多年,大舅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村庄,尽管人事变迁,未曾改变的,是那一口浓重的乡音!
对于在台湾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没有比回家更重要的了,回家,就是天大的事!回家的大舅自然有诉不完的悲情故事。据他回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家里太穷,为讨一口饭吃,他同许多小伙子一样,被抓了壮丁投身于国军,历经了生于死的洗礼。一九四九年,国民党百万军队撤往台湾,大舅也在其队伍中,身不由己跟随去了台湾。百万个背井离乡的游子流落宝岛,与家人骨肉分离,也给大陆留下众多破碎的家庭。其实,那些军人在台湾生活得也不容易。早年国民党禁止赴台士兵结婚,加上男兵多,女性少,大舅直到五十多岁才娶了一位比自己年龄小二十多岁的女子,婚后生下一男一女,也就是我现在的表姐和表弟。据说,能娶到老婆的士兵,属少数,可以想象,在他五十岁前的那段时间一人独居。而大舅妈在生下表弟后不久,便因病撒手人寰,大舅一人抚养两个孩子,他的一生承受了太多的苦痛!
四十年间,两岸信息隔断,亲人思乡之情愈压制、愈浓烈,甚至望眼欲穿,但无论什么也阻挡不了他们回家的信念。余光中在诗中写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深刻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祖国恋恋不舍的情怀。几十年的压抑,台湾老兵们丝毫没有妥协,同心谋划成立了“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他们手里打着“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骨肉隔绝四十载、想家”等标语,高喊“死也要回大陆,不达目的,死不罢”的口号,散发传单、游行请愿,游子的思乡之情喷薄而出。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曾提议,“可以先让台湾的老兵回家探亲,大家都是中国人,都有父母兄弟、妻儿姐妹!”直至蒋经国去世前夕,台当局终于宣布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据他回忆,一九八七年底,自开放大陆探视政策宣布之后,负责办理赴大陆探亲的台北红十字总会,每天都人山人海拥挤不堪,那情景令人感慨,终生难忘!工作人员不得不加班加点,印刷的几十万张申请表格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领取一空。从此揭开两岸民间交流的序幕,一些民众陆续回乡祭祖,他们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部分老兵抱着已死战友的骨灰盒,带他们回老家安葬,莫做游魂。很多富有冒险精神的台商也来到大陆,开启新的创业之路。
大舅回台后,留下了对岸的通信地址,我便和哥哥尝试着写信。九十年代是我们书信来往最频繁的时期,尽管大舅没见过我们,但他每次都给我们回信,我能深刻感受到他对家乡晚辈的关心爱护。我哥哥曾在信中提到自己患有严重的风湿病,每天疼痛难忍,没想到,很快收到大舅的回信,还寄来一些西洋药品。那些药非常有效,哥哥服了后很快痊愈。又过些年,随着年纪的增长,大舅的视力越来越差,已看不到东西,大部分信件由表姐代写。遗憾的是,九十年代,两边的通信渐渐稀少了。后来民进党两度执政,两岸关系不断恶化,民间来往也自然受到影响。随着大舅的离世,我们与表姐表弟之间的联系也不多了。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民进党的一意孤行,那根亲情连接的纽带,似乎正被割裂着。
图片为作者大舅与子女的合影。
但是,我始终坚信,两岸同种同文同色同根,是什么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尽管两岸关系如海潮般颠簸起伏,这只是暂时的现状。如今,大陆农村已全部消除了贫困,家家盖了小楼,置有小车。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常来常往的日子为期不远,我希望有一日去宝岛,把老家的好讯息捎给他们,让他们早点看到家乡巨大的变化,看到老家美好的一面,消除过去的阴影,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大陆人的热情和真诚。
人间亲情割舍不断,莫让其成为永久的遗憾!作为台亲的二代人,我心中有一种愧疚,曾经多次赴台的计划总因这样那样的缘由而搁浅,难以成行。尽管大舅实现了他的夙愿,但作为下一代的我们,却未能很好地延续亲情,虽有客观的历史因素,但这不是理由,我应该为此做点什么,历史的谱写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事情,每一个公民,特别是台亲台胞,都有牵线搭桥、推动两岸交流融合的义务!是千千万万个台亲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天已进入新世纪二十年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们的思想也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要与家国相连,时刻关心国家大事,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尽绵薄之力,积极加入到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队伍中来,让对岸的同胞分享到和平发展的成果,历史的重任,我们这一代责无旁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一天天流失,面对宽阔的海洋,我心中涌起潮汐般的情感,茫茫的大海啊,起伏连绵,千帆驶过,望而不见,“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在海峡的对岸,曾是主角的那一代人多数入土,但乡愁尚未完结,它像一团团化不开的愁云笼罩在海峡的上空,那是祖国最后的一缕乡愁!我相信亲人回家的路不再遥远,时光不腐、海水不竭,再汹涌的巨浪也掀不翻和平的方舟,更阻挡不了时代向前的潮流,最后的风平浪静、海上彩虹,才是人间最美的风景!
作者简介:马吉明,笔名第四桥边,安徽临泉鲖城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市县作协会员。有散文及诗歌发表在《安徽日报》、《安徽文学》、《诗歌月刊》、《绿风》、《星星》等刊物。现为《临泉文艺》、《淮河诗刊》等刊物编委。

征稿启事 

一、常设栏目:
名家:首页头条推出,不限体裁和题材,重点推出名家约稿,不接受自由投稿。
小说坊:以短篇小说为主,兼顾中篇小说、小小说,闪小说。中篇小说20000字左右,短篇小说5000字左右,小小说、闪小说1500字以内。
散文苑:各类题材的散文及散文诗佳作,3000字左右。
诗生活:组诗、短诗,不超过50行,谢绝口水诗。本栏目不接受古体诗词投稿。
新批评:主要推送文学评论、文学观点文章。2000字以内。
象牙塔:主要刊登教师作品和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习作。2000字以内。编辑部将根据来稿情况适当调整栏目。
二、投稿须知
1、本刊(纸刊)所有来稿均从《颍州文学》公众平台选稿,不愿意推送的勿投。凡投稿均视为同意平台推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