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化自信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的中心内涵,就是仁义礼智信。实际上,在古代社会,这几条大多是用来约束统治者阶层的。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孟子说,民为重,社禝次之,君为轻。魏征劝谏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是提醒统治者,一旦失去底层的支持,就会国亡政消,身败名裂。义,就是希望统治者多行义举,不做恶亊。礼,则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法规和道德规范,要求君臣之分,父子之情,夫妻之义,各守自己的本份,不要做超越等级界限之亊,方能社会大安,天下太平。智,则是要求统治者一方面要修身,齐家,获得统治之术,一方面要广纳博览,吸收天下之才为己之辅助,不论先秦的百家争鸣,合纵连横,还是汉及以后的举孝廉,察秀才,随以后的开科取士,都是这个意思。信,就是言必信,行必果,对于统治者来说,当然首要的要取信于民。
当然,仁义礼智信,有其精华,亦有糟粕。但总的来说,它是两千多年以来华夏民族不可或缺的凝聚力。右夏文化形成之初,仅局限于城帮文化,但逐渐向外扩散,从意识形态而不是武力上,逐渐征服了西戎东夷北狄南蛮,使华夏民族逐步整合扩展,延续不衰。既使发生西晋至随唐期间的五胡十六国,与宋南北并立的遼金,蒙元和满清的入主中原,统治者也都以华夏文化为圭臬,而一步步溶入华夏文化之中。
现在,华夏文化溶合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要对仁义礼智信赋于新的内容。我们讲仁,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在党和政府实施的扶贫脱贫政策,对极端困难群众的托底政策,就是最大的仁。现在我们讲义,不是江湖义气,而是一种责任,比如说发展生产,滿足人民群众曰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旳需求,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讲礼,不再是严格的等级观念,但也应提倡各守其位,各尽其责。现在教育的普及,使绝大多数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权力,整体文化素质大大提高,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成了第一生产力,人工智能也在广泛应用。当前,在社会发展迅猛,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曰新月异的形势下,更应以信为本,摒弃剷除一切欺诈行为。
既然有文化自信,就应放开言路。只要不违背宪法和法律,不危害政府和他人,应当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各种想法自由表达,相信人民群众当前的觉悟水平,一定能分清善恶正误,在思想争辩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