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甘洒热血写春秋
2018年10月12日,鲁山县殡仪馆。人们胸前带着素洁的小白花,默默等候着见周大浩先生最后一面。相关部门、单位及周大浩先生生前好友敬送的花圈、花篮摆满了大厅四周,无声诉说着对逝者的哀思。
在婉转低回的哀乐中,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开始。周大浩的遗体安卧在鲜花丛中,神态安详,一面巨大的党旗覆盖着周大浩的遗体。人们神情肃穆,面露凄容,一起默哀,然后一一上前,向周大浩三鞠躬,继而环绕着他的遗体,与周大浩先生做最后的告别。
周大浩先生,您别走!我看到了,您的亲人、朋友和无数的朋友都是这样在心里呼唤着!悲声难挽流云住,哭声相随野鹤飞。您知道吗?在你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不管相识不相识,熟悉还是陌生,人们的哀思和悼念如潮水般不可阻挡。一封封唁电唁函,一条条挽嶂挽联,一篇篇祭诗祭文,如哀婉而忧郁的诗篇,升腾着追念您的情感。当我写着这篇怀念您的文章的时候,我的视线一次又一次模糊了。您的音容笑貌一次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一心为民情怀天下,才雄走马星殒人间。一个扶贫干部,遂为九泉之客,哀哉!悲哉!恸哉!
周大浩,男,汉族,1963年10月出生,鲁山县熊背乡人,大专文化程度,1986年1月参加工作,199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简历:
1981年—1985年高中毕业在家务农,任熊背村团支部书记。
1986年1月—1995年9月在熊背乡司法所、派出所工作。1992年被县公安局授为公安保卫先进工作者,被县综治委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1993年被县公安局授予维护社会治安先进工作者。
1995年9月—2006年3月在团城乡政府工作,1995年9月至2003年8月任计生办主任、乡纪委副书记。1997年、1998年、1999年、2002年被团城乡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1998年、1999年被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8月被市计生协授予先进个人;2001年4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九.五期间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2003年6月被省计生委评为“三为主”先进个人。2003年8月,因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三年一类享受副科待遇。2003年9月分管扶贫、林业工作。2004年、2005年被县护林防火指挥部评为森林防火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省护林防火联防会评为河南省伏牛山区第三十五届护林防火先进个人。
2006年3月—2007年3月任熊背乡人大副主席,分管经济办工作。
2007年3月—2010年10月任熊背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分管扶贫代赈、武装工作。2009年度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最佳服务工作者。
2010年10月—2016年5月任熊背乡党委委员、副乡长。2010年10月--2015年3月分管扶贫代赈、财税、信访工作。2012年1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平顶山市扶贫开发先进个人”。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分管扶贫、代赈、财税、经济发展、民政工作。
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9日任熊背乡主任科员,分管扶贫工作。
周大浩同志于2018年10月9日上午11时左右突发心脏病,因公殉职,年仅55岁的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道路上。
周大浩同志生于1963年10月,1986年1月参加工作,199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1月—1995年9月在熊背乡司法所、派出所工作,其间1992年被县公安局授为公安保卫先进工作者,被县综治委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1993年被县公安局授予维护社会治安先进工作者。
1995年9月—2006年3月在团城乡政府工作,1995年9月至2003年8月任计生办主任、乡纪委副书记,其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2年被团城乡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1998年、1999年被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8月被市计生协授予先进个人;2001年4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九·五期间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2003年6月被省计生委评为“三为主”先进个人。2003年8月,因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三年一类享受副科待遇。2003年9月分管扶贫、林业工作。2004年、2005年被县护林防火指挥部评为森林防火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省护林防火联防会评为河南省伏牛山区第三十五届护林防火先进个人。
2006年3月—2007年3月任熊背乡人大副主席,分管经济办工作。
2007年3月—2010年10月任熊背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分管扶贫代赈、武装工作。2009年度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最佳服务工作者。
2010年10月—2016年5月任熊背乡党委委员、副乡长。2010年10月--2015年3月分管扶贫代赈、财税、信访工作。2012年1月被平顶山市委、市政府评为“平顶山市扶贫开发先进个人”。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分管扶贫、代赈、财税、经济发展、民政工作。
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9日任熊背乡主任科员,分管扶贫工作。
周大浩同志能服从组织安排,勇于担责担难,个人能力和工作业绩深受领导以及同志们的认可,他废寝忘食,身体力行的崇高品质,为全体党员干部作出了表率。多年来,周大浩同志勤学善思,学干结合,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央、省、市、县脱贫攻坚政策性文件精神能够熟记在心、运用自如,开展工作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始终从大局着想,出主意、当参谋、解难题,给全乡的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扶贫工作中,他以村为家,把群众当家人,把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经常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宣讲扶贫政策,和村民一起探讨脱贫致富的办法,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他分包村的扶贫工作在全乡被树为标杆。
周大浩同志政治坚定,爱岗敬业,心系民生,用毕生心血诠释着对党的无限忠诚,表达着对贫困群众的拳拳爱心。周大浩同志是党的好干部、群众的贴心人、我们的好同志。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英年早逝,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同志、好战友。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的优秀政治品质、担当实干精神、亲民爱民情怀、清正廉洁形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周大浩同志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音容笑貌长存,他的品格魅力常在!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周大浩同志永垂不朽!
商品大潮的滚滚激流,冲击着我们这个国度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角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状态、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动摇着我们固守的传统和理念。在一个时期内,一些问题变得暖昧了:现实生活中是否还存在无私和真诚?社会是否还珍视奉献和牺牲?我们身边是否还真正存在那种躬身为人民服务,视人民为父母,敢为老百姓披肝沥胆、舍生忘死的共产党员?我们是否需要重建那种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党群关系?我们该不该寻找这样的当代英雄,理直气壮地把他们镌刻在时代的画廊上?
在伏牛山深处的鲁山县,我从那个名字叫周大浩的男子汉身上,找到了确凿的答案。
长篇纪实文学《天网》中一位名叫刘郁瑞的县委书记,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自白:“我鄙视那些当了小小‘芝麻官’就自称或互称‘父母官’的人。觉得他们颠倒了关系,卑微、不自量,甚至卑鄙、无耻。吃着老百姓的,喝着老百姓的,怎么头上多了顶顶戴花翎,就要当‘民之父母’,成了‘衣食父母’和‘父母官’呢?”
不懂得丑恶,岂知良善?没有人性,哪来血性?那位乡党委书记吴金印讲得何等透彻:“老百姓养口猪,可以攒粪肥田;养头牛可以耕田耙地;养只鸡,可以攒罐鸡蛋换油换盐;咱们吃的穿的发的薪水,都是老百姓缴的税款,如果咱们不为老百姓办事,那还养咱们干啥?”
是啊,咱们是干啥的?咱们又能干点啥呢?
周大浩本来就是农民的后代,并且在农村度过了天真无邪的岁月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他奔走在田野里,就像回到母亲的怀抱,内心的冲动几乎要流出满眼的泪水。他眷恋、关切和深爱着这片土地,他与农民有着血肉般的亲情。他在这里看到了想象不到的贫穷,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无奈,想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感动和想象不到的悲壮……
周大浩暗暗窝着一股劲:要背水一战,干出一番业绩,对得起父老乡亲!
周大浩是个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人。他任副乡长主抓村村通道路水泥硬化路面时,日夜坚守在工地。为了省钱,他亲自到河里找沙坑,尽量少掏钱或不掏钱。一次下大雨,河里涨大水,一个急浪把他和他心爱的摩托车冲走,是下游的老百姓把他从河里打捞了出来,他借的3000元钱在衬衣口袋里装着,连钱带衣服也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等路修好后,他一下子瘦了8斤,浑身起了一层皮,脸上用手一揭,一层黑皮就掉了下来,成了一层白。
为了建卷材厂,周大浩把自己多年积蓄、准备盖房子的4万元血汗钱也拿了出来,又求亲靠友,东抓西借终于购回设备把厂建了起来。由于请来的技术员提出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人家技术没传完就走了。他们生产的产品一层布揭不下来。周大浩连夜赶到厂家,当面求教,人家对他理也不理,都出去施工去了。
人家不理,回去咋办呢?咋给用户说泥?周大浩已走出厂门又拐了回去。厂长老婆和儿媳妇正在拆被子,他又是给人家捞席,又是帮人家撞被子,好话说尽,笑脸陪尽。为了怕人家赶他走,他只好说:“郑厂长让我等着他,不让我走。”
厂长儿媳是厂里的会计,也是技术骨干,她说:“你以前不是来过吗?”
他说:“来过嘛!你们传的技术真好,生产的产品可排场了,我们可感激你们了!”
厂长儿媳说:“就是嘛,很多厂家都挣了大钱了!”
周大浩说:“咱那卷材质量没说的。就是俺才开始没经验,表层的布揭不下来。”
厂长儿媳说:“就是嘛!最近还有几家打电话问,主要是白天、晚上温差大,你等晚上天凉了才能揭。”
听到这里,周大浩“忽”地一声站了起来,迈开大步直奔车站,下车没顾上吃饭先拐到厂里,坐到12点以后,拉住两角,“兹啦”一下可揭了下来。
全厂人欢呼雀跃。
周大浩却偷偷跑到没人的地方,放声恸哭了一场。一年下来,一算账,净利润挣了八万多元。
人间的亲情,莫过于爹娘;
人间的至爱,莫过于爹娘;
爹的脊梁像山脉,能扛起苍天,扛起苦难,扛起凶险,坚韧不拔,始终如一。
娘的胸怀像大地,造就万物又收容万物,包括痛苦、血泪、粪便和尸体。
爹娘的恩惠像天地一样博大深沉,无私无怨,只有付出,不求回报,甚至连想都没想过。当儿女不肖时,爹娘只有悲咽。
人间的哭泣莫过三种,一为泣,有声有泪;二为号,有声无泪;三为咽,无声亦无泪。
周大浩没有忘记爹娘的养育之恩。
而周大浩更是把人民当成了亲爹亲娘来对待。
周大浩是人民的好儿子!
周大浩也是人民的好官!
我们这个民族视黄土为根本。
我们这个民族对黄土最为钟情。
皇帝老儿将他主宰的疆域称为江山社稷,在白玉镶嵌的坛台上,竟然供奉着天下最普通不过的物质——泥土!那些远渡重洋的游子们,无论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还是成为才高八斗的名士,却丢不下对黄土的恋情,面对黄土毫不犹豫地叩出响头!即便那些逃荒躲灾背井离乡的饥民们,破筐褴褛中也要包一扑抔故乡黄土,走到天涯也不会失魂落魄。
在一段时间,乡村黄土地成为苦难和贫穷的象征,农民被视为落后愚昧的阶层。
周大浩也是农民子弟,他也有过“只有从黄土地里挣扎出来,才能活个人样子”的生命体验。有过厄难、碰壁、被人暗算的苦涩经历。温情脉脉的黄土地哺育出忠厚和善良,也滋生邪恶和奸佞。如何将我们赖以生存、难以割舍的黄土地建成一片乐土、一片人间天堂,从孔夫子的大同世界,陶渊明的桃花源,到我们拥有过的人民公社,到西方憧憬过的乌托邦,人类苦苦追寻了几千年。
周大浩和周围的父老乡亲们同样经受着生活的磨砺,他说自己没有丁点值得炫耀的东西,他和父老乡亲们身后都有一串嵌满艰辛的脚印,同有一条漫长而又坎坷的来路。
他甘愿奉献果实,但决不出卖他的根。
正如《乡官苦》中写的那样:
乡村工作实在难,
一年四季不消闲。
酷夏汗珠腾细浪,
严冬风雪走泥丸。
上下理解情意暖,
诬告诽谤心里寒。
尽管心灵洁如雪,
难得爷们尽开颜。
周大浩是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正如他在《生活的真谛》中所写的那样:
不要幻想仙境的完美,
不要埋怨路途的崎岖。
不要指望上帝的恩典,
不要乞求路人的怜惜。
要想获得生活的真谛,
不碴方自己问问自己。
周大浩人如其文,山山水水留脚印,村村寨寨洒汗水。他发现解放已经70多年了,有的村仍不通公路。于是,他上马了村村通工程。
要发展,要致富,就得砸开山门修通路。
路,是乡亲们的企盼,也是他们的梦想,更有说不尽的辛酸。
路,成了老百姓魂牵梦萦的渴望,也成了他们时刻诅咒的怨忿。
在修一条村道时,施工队干了半截,因怕拿不到工钱,而离开了工地。周大浩亲自租了一台挖掘机、七八辆自卸车,带着机关几个小伙子早6点到工地,晚8点才收工,中午啃方便面,累了躺在路边的树荫下歇一会儿,既是指挥员又是施工员和技术员,三个月拿下了全长11公里的路基工程,完成挖掘8万方,填压6万方的土石方量,节约资金40多万元。
一次工地下大雨,他到停在路边的汽车车箱下躲雨,破车箱里
的雨水又黑又稠,顺着车梆又浇了他一身,他成了一个黑煤人。
雨刚住,县里一位领导踏着泥泞到工地视察,他看着面
目全非的周大浩,用手照他肩膀上用力拍了一下,然后对随行的几
位领导说:“走吧!遇住这样的干部,咱们还说啥呢?”
在中国的地图上,人们还真不太容易找到熊背乡这个地名。
因为它小,因为它偏,更因为它穷。周大浩来熊背乡工作之前,就听说这里告状的多,上访的多,恶性案件多,集体闹事的多。
事实果然如此。他刚上任,就遇到一个村集体上访,给村支书列了30多条罪状,有关部门解决了一个月仍下不了场。周大浩就奉命到村里住了一星期。一家一家走访。有一家上访户主人只有一条腿,生活困难,周大浩就从布袋里掏出100元钱让他看病。那个群众感动地说:“俺上访了,你还给俺掏钱,看来共产党的干部不是全坏了,你是一个好人!”周大浩说:“我也是农村的苦孩子,知道你老困难,帮助你是应该的。”接着,他又三次到县城,了解到是因为村里几个在这里做生意的人,过去和村支书很好,现在回去村支书架子大,见面不理他们,于是就出资动员群众想搬倒村支书。经周大浩耐心细致做工作,几个生意人承认了错误,村支书也向他们道了歉,双方握手言欢。
“好爹好娘是人民,甘做赤子报乡亲。”
这是周大浩常说的一句话。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周大浩很平凡,很普通,平凡得和普通农民一模一样;他很可敬,又很可贵。
周大浩受党组织委托,负责扶贫工作以来,不敢懈怠,与班子成员和同志们一道,并肩作战,克难攻坚,“唱好‘三部曲’,做到‘三到位’”。
周大浩唱好民主曲,政策落实到位。
精准识别贫困户是扶贫工作的基础。为了精准识别贫困户,周大浩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扶贫开发工作方案,从宣传扶贫政策着手,全面动员。周大浩组织机关同志和村组干部,分村入组、以会代训,把扶贫政策宣传到各级组织中去。为了营造浓厚氛围,周大浩采取张贴标语、发放传单等形式使扶贫政策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让政策标准阳光化,进退程序明朗化,评定结果公开化,让明理者归位,让争当者明理,从而减少了工作难度和矛盾。同时,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队,由包村领导任队长,驻村第一书记任副队长,包村干部、村三委、大学生村官为成员,逐户摸底排查、核实贫困人口、致贫原因、扶贫需求。做到应进则进,该退则退,不漏一户,不错一人。尤其是周大浩注意对特殊原因返贫群众的慎重识别。雁鸣庄村村民吴三元,全家五口,三个孩子读书,妻子患胃癌花费30多万,无奈之下将家里原有的一辆轻卡卖掉。但国家审计署审计时,鉴于轻卡没有过户,将吴三元的贫困户资格比对出来了。知道情况后,周大浩和工作小组一起到家里进行了详细核实,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为其仍旧具备贫困户条件,按照程序,再次将其确定为贫困户进行帮扶。
为了做到精准扶贫全覆盖,周大浩认真研读省里方案,在全县率先实施“贫困村挤干水分,非贫困村同步识别”的方法,将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也纳入脱贫攻坚战的阵营。让所有贫困人员都能享受到国家的扶贫政策,真正做到“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在识别过程中,周大浩坚持严格按照“十优先,五退出”的标准以及国家审计署通报的六种情况,对提出申请的农户逐户再甄别,提出初选名单,然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评议,对评议结果落实“两公开、一公告”,切实做到整个过程公开透明。
经过广泛宣传,群众民主评议,最后精准的确定了贫困对象。熊背全乡贫困村9个,非贫困村11个。2015年脱贫484户1930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74户4448人,其中贫困村有贫困户559户1899人,非贫困村有贫困户815户2549人,贫困率19%。
周大浩唱好帮扶曲,增收措施到位。
为了找准致贫原因,对症下药,彻底拔掉穷根,周大浩倡导并通过党委政府同意,全乡20个扶贫帮扶工作队深入村、组、户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当周大浩知道贫困户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增收项目时,周大浩组织开展了结对帮扶上项目活动。活动的方案是:组织选拔全乡有责任心的机关干部50人,一人找两户有项目的富裕户,在全乡选100户帮扶能手,让机关干部与帮扶能手帮扶50户贫困户上项目,做好典型引领。机关干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把项目关,做到项目符合实际;二是做信心和信息帮扶,机关干部和帮扶能手帮助贫困户寻找致富信息,帮带贫困户外出增长见识和经商能力,增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三是做技术帮扶,根据贫困户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知识技能培训,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2场次,通过“雨露计划”参培人数1260人,带动154户群众524人脱贫致富。尤其是针对种植血桃、薄皮核桃等特色产业的农户定期邀请果木专家到产业园中手把手为种植户讲解修剪技术;四是解决资金问题,为了规范扶贫资金的使用,让扶贫资金发挥好作用,周大浩制定了《关于认真落实精准扶贫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实施意见》,按照“先拨付,后报账,村决策,乡统筹,县监管”的原则,扶贫开发工作队负责本村扶贫项目的筛选、上报、实施、验收工作,上报一户、验收一户、帮扶一户、脱贫一户。
唱好产业曲,增收产业到位。
落实扶贫政策是扶贫工作的关键,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扶贫开发的长远之计。缺乏产业支撑的脱贫是难以为继的。为发展好扶贫产业,周大浩与同志们一道反复调查,决定选定大年沟村为试点。大年沟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山多地少,群众一直靠传统的粮食种植为生,增收缓慢。经过反复调查,周大浩发现个别农户种植的血桃,产量高,口感好。周大浩便以血桃种植作为其主导扶贫产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为帮助村民打开销路,周大浩和同志们指导村党支部多策并举。一是打造特色品牌,组织群众成立了鲁山县大年沟农民血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中山寨”血桃商标。二是尝试电商扶贫,在驻村第一书记的直接领导下,开办了网站,对血桃进行全方位宣传。如今已实现足不出户、网上直销。三是提档升级,对成熟后的血桃统一制作精美包装箱。由村干部统一受理订单,签订购销协议,使销售渠道愈加通畅。现产品已远销郑州、重庆、连云港、大连等地。四是资金扶持,使血桃产业做大做强。该村共发放扶贫到户增收血桃产业补助金15.1865万元,受益农户46户145人,示范带动发展血桃种植面积3200余亩。目前已挂果销售的约700亩,每棵平均摘果10斤,每亩产值3000元,年总产值已达到210万元。如达到盛果期,每亩平均产量可达3000斤,亩产值将达到15000元。村里打算今后三年继续扩大血桃种植面积1000亩。周大浩还计划在全乡大面积推广。
“三部曲”刚刚唱响,“三到位”刚刚发力。扶贫的任务还很重,攻坚的道路仍十分艰辛。
“他这么一走,我感觉天塌下来了,我真不知道,今后的日子该咋过?”周大浩的妻子哭泣着说,平时在家里,只要是电话一响,他就又拎着那黑色的包出去了。
“小时候我睡觉时,爸爸都会给我唱‘小鸭子的歌 ’,现在我还会唱。长大后,看见爸爸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现在想爸爸了,希望长大像爸爸一样帮助别人。”说起爸爸,周大浩的儿子开始抽泣起来。
“每个月他都会回来看我,给我生活费1000元左右。我最疼他了,他很孝顺。他走了,我连哭了几天几夜,心里很难受。”父亲回忆起周大浩,泪水挂满了整个苍老的脸庞。
周大浩永远地离开了亲爱的家人,然而,他倾注了心血的扶贫事业,却结出了最丰硕的果实。
周大浩帮扶的贫困户,在2017年已经全部脱贫。大家提起周大浩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扶贫路上,周大浩犹如一盏明灯,指引迷茫的人们前进方向。虽然他的生命不幸凋谢,但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依然鼓舞着越来越多的人……
在我国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有那么一群人,平凡普通,默默无闻,他们不分寒暑春秋,不管刮风下雨,常年奔波于乡镇与村庄之间,不辞劳苦,他们就是长期坚守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扶贫干部。
当我了解了周大浩的事迹后,感触颇深,既感动又惋惜。感动的是为民奉献的精神,惋惜的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又倒在了脱贫攻坚的一线。据数据统计,过去三年全国已经有100多名党员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
当年,魏巍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真实记录了解放军战士的英勇精神,影响了数代中国人,从此之后,解放军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今天,笔者认为扶贫干部也可以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向牺牲的扶贫干部致敬,学习他们舍己为人的精神。“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牺牲在扶贫路上的干部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周大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扶贫干部的初心和使命,用生命谱写出了一首壮丽的赞歌,周大浩也必将激励更多的党员干部义无反顾向脱贫攻坚一线冲刺,打赢这场必胜之战。
扶贫干部牺牲还警示我们扶贫之难和脱贫之痛。扶贫干部坚守奋战在祖国最贫困的地方,用自己的奉献之火、生命之光,点燃苦寒贫穷的土地,温暖群众的心灵。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如果没有坚毅的品质、赤诚的初心、崇高的信念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我们满怀至诚至敬,致敬牺牲的扶贫英雄。同时,呼吁全社会对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扶贫干部们多些关爱,营造尊重、关心、爱护扶贫干部的良好社会风气。
2019年3月9日,为了他,马公店的父老乡亲们,辗转来到鲁山县殡仪馆,未语泪先流;市、县、镇、村各级扶贫干部也自发赶来,排起了长龙,送他最后一程……
他是鲁山县尧山镇马公店村驻村扶贫干部郭文峰。3月5日夜,郭文峰在整理扶贫资料时,突然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后因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他的人生齿轮永远定格在了41岁,既无法照顾刚刚才8岁的小儿子,也回不去他魂牵梦萦、日夜奋斗的村庄了。
郭文峰是鲁山二高派驻马公店村的扶贫干部。
郭文峰是一个复员军人。从军报国历来都是古今中外热血青年的热切向往,更是有志青年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良好平台。郭文峰在部队养成了成功的品质。雷厉风行,令行禁止;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有礼有节,不卑不亢;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善于自省,敢于担当;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等等。这些都是当代军人的良好品质,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这些品质,也就拥有了成就事业、拓展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郭文峰在部队锻炼了一个健康有形的身体。健康的体魄是一个人一切事业的基础。部队严格的军事训练可以让一个弱不禁风的少年变成一个健康强壮的汉子。部队独特的军姿训练,要求每个人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就是再差的体形,也能给练成一个雄赳赳气昂昂,精神抖擞的合格军人。在人的一生中,这种干练、笔直、泼辣、镇定的军容军姿,让人终身受用。
郭文峰在部队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他当兵入伍后,离开了父母,失去了依靠。衣服、被子得自己洗;每月的津贴费,得盘算着怎么花;面对问题,得自己独立应对处置……等等,时间久了,父母亲的那根“拐杖”就自然地被扔掉了。独立的生活方有独立的人格,拥有独立的人格才能在以后的人生独挡一面、堪当大任。 郭文峰在部队养成了学习思考的习惯。基层部队每周都有班务会,党团会;每周末有组织活动;一天之中,有三个半小时,即:半小时听广播,半小时读报,半小时看新闻联播,雷打不动,看完后,围绕某个问题开展讨论,人人发言,开会讨论发言,得挖空心思想出个一二三、ABC,所以,在发言中,非得增强思考和记忆能力不行。经常组织的黑板报、文艺会、演讲会,人人登台表现自己,是骡子是马,非得拉出来溜溜,谁也别想逃,训练之余,课外活动,逼得你不得不思考,不得不读书读报。所以,郭文峰经过这样长久的思维训练,学习思考能力也就自然高人一筹,个人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了无形的提高。 郭文峰在部队还掌握了就业的技能。而且这些技能是在部队严格训练、严格考核的情况下,甚至是血与火的考验下获得的,远比大学里学的专业知识管用、过硬,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另外,部队为了培养全面人才,还全面实施交叉换岗,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极大地增强了军人能力素质的复合性和全面性。他养成了雷厉风行的作风。一个人,到了部队之后,就有这个感觉:当兵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不拖泥带水,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军人一经接到任务,从不讲条件,不讲价钱,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不完成任务不罢休。更有见红旗就扛,有第一就争的强烈荣誉感。主动作为,靠作为赢得位是军人的一贯品格。郭文峰在部队开阔了视野。阅历就是财富,阅历就是能力,阅历就是人生。登高必自卑,远行必自弥。人长期在一个地方,容易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眼界狭隘、思想落后。而到了部队,就会不断地接受各种学习教育,就会整天与来自天南海北的优秀青年摸爬滚打在一起,还会经受很多演习、救灾等重大活动考验,自然就会像海绵一样吸纳各种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眼界、心胸均会为之开阔,想事情、看问题、干工作都会高人一筹。这些都是用钱买不来的。
几十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说“军队是所大学校”。真的,凡在军队这所大学校淬过火的人,绝大多数都会成才。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人生为之亮丽异常。
郭文峰于2018年5月进村,他包了胡贵、李冬富、王二蛋三户贫困户。每到刮风下雨,他先往他包的贫困户家里跑,看看他们的房子漏不漏?穿的暖不暖?他对贫困户比自己的爹娘还要亲。
在郭文峰生前办公的地方,一台电脑、一堆摆放整齐的文件,几乎挤满了整个空间。办公桌上方悬挂着一盏节能灯,曾不知多少次陪他到夜深人静。
翻开桌上的一本《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干部读本》,每一页都画有标记,空白处写满了笔记。抽屉里放着几本厚厚的工作日志,字迹工整,详细记录着他工作的点点滴滴。
就在这间简陋的办公室,他创造性制作了扶贫情况登记表,将原来十几个表格优化整合到一起,化繁为简,层次清晰,填写方便,所有内容一目了然,十分便于动态管理。
“他爱学习、爱钻研,进入角色非常快,不到半年,就熟悉了各项扶贫政策。他一到村就踏踏实实工作。”村主任胡建营告诉笔者。
郭文峰没有过休息一天,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郭文峰对照考核标准,逐户开展业务指导,经常工作到深夜,为顺利通过考核评估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和郭文峰共事其间,他为人和善、开朗、做事认真负责。我经常向他请教扶贫政策方面的问题,如贫困人口参加医疗保险、残疾人社会救助等政策,他都能随问随答。”在同事许永超心目中,他既是好大哥也是好老师。“我们那天晚上加班,整理帮扶计划,我到12点拉肚子,他还在干。我正睡得迷迷糊糊,突然听到他喊叫,我出来一看,他在电脑桌上趴着,我迅速拨打120,又联系下河村的队员开车过来,他已昏迷。我们把他抬上车,到镇卫生院抢救。凌晨4点,他停止了呼吸,永远离开了我们。听到他逝世的消息,我难以置信,这么意气风发、务实能干的一个人,突然与世长辞,我实在接受不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脑海里全是和他相处的点点滴滴,越想越感到悲痛。”
郭文峰是“政策通”,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群众来访,首先找他。“他不仅热情提供帮助,还主动承担起接访任务。去年郭文峰进行政策解答85批次。”他的同事说。
“扶贫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多、担子重。我们工作队人手不够,郭文峰积极承担了扶贫规划编制、信访接待、政策梳理、业务指导等多项任务。面对巨大工作压力,他从来不叫苦不叫累。通过刻苦学习、勤奋实践,从一名复员军人成长为我们工作队的‘政策通’、工作中的‘多面手’,为广大扶贫工作者树立了榜样。”驻村第一书记杨宏伟在不胜惋惜的同时,为这位同事竖起了大拇指。
在精准扶贫工作的近一年时间里,郭文峰始终在扶贫一线忙碌着、奔波着,寒来暑往,负重前行。生命中最后一个月,他有28天奔波在扶贫第一线。
“为把工作做细做实,郭文峰每天起早贪黑,基本没有时间休息。”郭文峰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给村里留下深刻印象。
“郭文峰同志的离去,是我县扶贫领域的一大损失。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充分展现了扶贫战士冲锋在前的尖兵形象,在尧山深处树起了一座扶贫助困的丰碑。” 鲁山县扶贫办的同志说。
郭文峰的爱人说:“我是县二高的一名普通教师,我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我要听党的话,跟党走。我要继承文峰的遗志,把两个孩子养大成人,让他们多为国家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