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偈》欣赏
《菩提偈1》(唐 慧能)
菩提本无树2,
明镜亦非台3。
本来无一物4,
何处惹尘埃5!
注释:
1、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诗歌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2、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
3、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4、无一物:此句深层意义有争议。表面的意思是“本来就是虚无没有如何事物”。
5、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六祖慧能(公元638-713年。亦称惠能),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者,禅宗实际上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思想家。他出身贫寒、目不识丁,却在24岁时,以行者之身,成为了佛祖释迦牟尼血脉嫡传的佛教第三十三代祖师爷。而后,他又遭人追杀,被迫隐姓埋名15年……是他实现了印度佛教中国化,玄学佛教生活化,贵族佛教平民化(都市佛教山林化),义理佛教实用化;是他对传统佛教进行了重大改革,高扬“顿悟成佛”的大旗,恰似风行草偃,不但使得禅宗其他流派尽归其宗,而且,他所创立的禅法,几乎成了汉传佛教的代名词,所谓中国佛教,其特质在禅。
鉴赏:
这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这首偈是版本相似的四首之一,流传最广。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附《无相偈》全文: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在此简单说一下中国传统的释家(僧人)诗。诗僧其实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唐代不小、宋代也不小,并且代有佳作,比如僧志南(宋)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但是,志南好像风格有点例外,所谓“言为心声”,诗歌的语言与思维也是一体的,一般下情况诗僧身受寺庙修行的锻炼,心为佛经教义所化裁,他们的行文必然有旁观者、教喻者的特色,至少主流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