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没骨画的起源
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关于对“骨”的理解与认同无外乎骨力、骨架、骨风……总之,它是构架,是支撑势与力的表征,它是画面结构的视觉中枢。(文/李魁正)
董其昌 仿唐·杨升 峒关蒲雪图(局部)
没骨画,顾名思义,就是把骨隐没其皮肉之内。也就是说没骨画法在画面中不勾勒物象轮廓,直接以墨和色描绘(点染)物象,因此,它可以不受轮廓线的约束,它既可以在工笔和意笔之间发挥其特有的造型自然生动的特点与优势,又可以根据需要做偏工偏写的自由选择。
清·恽寿平 荷花芦草图
谈到没骨画的起源就不得不谈张僧繇和他的凹凸法。南朝梁武帝于大同三年(公元537年)造一乘寺,命张僧繇对其进行装饰,张僧繇根据装饰需要,借用天竺(古印度)法的表现形式,用凹凸花纹,涂以朱红、青绿,立体感强,对比鲜明。张僧繇作花卉,不用墨笔,纯以色彩分出向背,他开创了晕染法,所绘之物,花、叶向背如有凹凸,体现立体感。张僧繇的凹凸晕染法可从敦煌壁画里睹其风采。而“凹凸法”的画法即为后来的没骨法发展提供了借鉴。“凹凸”晕染法由古印度传入中国,此种纯以色彩渲染而成凹凸花,成为没骨画的初祖。
六朝梁·张僧繇 雪山红树图
南朝梁·张僧繇 鱼篮观音图
若说凹凸花为没骨画的初祖,那落墨花即为没骨画形成的催化剂。落墨花的创造者南唐在野画家徐熙,其性情豪迈不羁,好游山林园圃,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实地写生,不画柔腻绮丽的名花异草,喜好表现不为人注重的汀花、野竹、蒲藻、药苗等。在技法上不拘泥于前人法度,形成了不同以往的清新洒脱的花鸟画新风。徐熙的落墨花“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落笔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功”。上海博物馆现藏有被认定为徐熙传派的作品——《雪竹图》,此幅作品先以淡墨定物象的轮廓和结构,后略施淡彩,却有落墨为格的特点。从中可窥见徐熙落墨花的面貌。
五代·徐熙 《雪竹图》
五代·徐熙 飞禽山水图
迄今可见的关于没骨画最早的记载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先笔墨骨气而名之,但收取浓丽生态以定品。”《图绘宝鉴》认为徐崇嗣“画花鸟,绰有祖风,又出新意,注重法度,讲究'写真’,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始于崇嗣也。”徐崇嗣的没骨画是在继承徐熙落墨花的基础上融合了黄体的变异创新,徐崇嗣将“黄家富贵”式的细笔勾勒去掉,改为“无笔墨,直以彩色图之”;在设色上,适当地保留“富贵”之气,“取其浓丽”。他改变了唐以来细笔填彩的程式,至此独立意义上的没骨画自徐崇嗣始,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北宋·徐崇嗣 海棠蝴蝶
北宋·徐崇嗣 草虫竹石图
没骨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萌芽于南朝梁,形成于宋元写意及写真画兴盛的时期,但是尽管历史上不乏有徐崇嗣、钱选、孙隆、恽南田等诸名家,但是没骨画的光辉一直被院画和文人画所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新的时代,重新认识没骨画,使没骨画在全球化的今天发挥应有的光彩显得至关重要。
清·恽寿平作品
清·恽寿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