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之乱:司马懿的谢幕演出
按《三国演义》的叙事,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不久就去世了。其实,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间隔里,曹魏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事件的发起人是《三国演义》并未提及的太尉王凌。
王凌为汉末司徒王允的侄子,侥幸逃脱了家门之祸后以孝廉入仕,先后受到并州刺史梁习及权相曹操的赏识,历任发干县长、中山太守、丞相掾属。曹丕称帝后,任散骑常侍,出任兖州刺史,因参与伐吴之战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又任青州刺史,整理法度,重建秩序,平定了利城的唐咨兵变,得到百姓称颂,又任用后起之秀王基为州别驾。曹休在夹石之战中了东吴的计,也是王凌奋勇作战令曹休得救。后来王凌又先后任扬州和豫州刺史,都甚得军民欢心。
幼主曹芳登基后,王凌于正始元年(240年)任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次年(241年),在芍陂大战击败吴将全琮,进封南乡侯,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正始九年(248年),升任司空。次年高平陵之变后,太尉蒋济担保司马懿不会危害曹爽一门,但曹爽还是被灭门了,蒋济羞愤而死。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曾被蒋济称赞文武双全的王凌升任太尉,假节钺。但作为扬州军区总司令,他始终没有回朝上班。
王凌有个外甥叫令狐愚,年轻时素有大志,时任兖州刺史,舅甥俩都有名士效应,又都掌握地方兵权。他之前还是曹爽的长史。
高平陵之变后,朝政从曹爽手中落入另一位托孤大臣司马懿之手。王凌和令狐愚一商量,觉得皇权旁落都是因为皇帝年幼,决定立一个年长的君主。
曹魏建国以来就苛禁宗室,宗室大多被聚集在邺城居住,司马懿只需要延续原有制度就可以了。所以其实可供选择的人不多,但舅甥俩还是找到了一个人: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
按史书记载,曹彪智勇双全,还曾经和其兄曹植彼此赠诗。
令狐愚派将领张式去白马联络曹彪。曹彪之前的封号正是白马王,曹植写给这位弟弟的诗就叫《赠白马王彪》。邺城在今河北,而白马在今河南,就是当初关羽斩杀颜良的地方。由此可见,虽然曹魏诸侯王被限制到求为百姓而不得,但显然曹彪至少不属于被囚禁在邺城的那一批。又有谣言:“白马素羁西南驰,其谁乘者朱虎骑。”而曹彪的字就是朱虎,哪来那么巧的事?
当令狐愚和曹彪彼此往来致意的时候,王凌也派舍人劳精去都城洛阳给儿子屯骑校尉王广打招呼。王广觉得这事太大,不可轻举妄动。按《汉晋春秋》的版本,王广还长篇大论地说曹爽如何失人心、司马懿如何顺应人心爱民、不易撼动等等,但被裴松之反驳了,认为这风格不像魏晋,怕是习凿齿瞎编的。
年末,张式再次奉命去联络曹彪,但他还没回报令狐愚,令狐愚已经病死了。还没行动,王凌就已经输了一筹。
但是老天爷却又给了王凌一些希望。
嘉平二年(250年),荧惑守南斗,王凌咨询东平人浩详:这是什么预兆?浩详为了取悦他,说:会有王者兴起。
浩详知道而没有说的是:南边的东吴大帝孙权就要驾崩了,新太子孙亮就要登基了。
但是嘉平三年(251年)初,神智还清醒的孙权派了些军队到涂水驻防。王凌就以防御吴军为借口聚集军队,请求朝廷授权他讨伐,然而司马懿却没有理会。
另一方面,王凌想恢复令狐愚去世之前的局面,就只能把朝廷新派来的兖州刺史黄华发展成自己人。于是他派部将杨弘去活动。
可是王凌舅甥集团以两个州对抗中央,本来就希望渺茫,令狐愚一死,下属们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悲观情绪,更何况黄华不吃王凌这一套,甚至还把杨弘也发展成了污点证人,一同告发了王凌。令狐愚的心腹治中从事杨康之前应召去洛阳,得知老板突然去世,也反戈一击揭发了令狐愚。所以司马懿对王凌看似合理的请求不加理会,未必没有隐情。
司马懿虽然年迈,但这一次,他还是打算亲力亲为,亲率大军走水路去会一会王凌,由亲儿子安东将军司马昭督淮北诸军事,在项城会师;同时,利用自己的职权,下一道赦命,表示赦免王凌,希望王凌配合,放弃抵抗。
无论司马懿的话靠不靠得住,当司马懿的大军已经到了百尺之内的百尺堰,王凌知道凭自己的力量实在无法鸡蛋碰石头,一旦真刀真枪打起来也就坐实了自己在和朝廷对着干了,也只能抱着一丝侥幸心理自缚,派掾王彧谢罪并送上印绶和节钺。
司马懿派主簿给王凌松绑并慰劳,归还印绶和节钺。王凌以为有戏,就想找司马懿聊聊,但司马懿却命人拦住了王凌的小船。王凌只能大喊:“你折简召我,我敢不到吗?何必引军来?”司马懿也大喊回来:“我这么做,不就是因为你不是折简能召来的吗?”
这时候王凌才觉察出不对:“你负我!”司马懿却说:“我宁可负你,不负国家。”王凌向司马懿索求棺材钉以为试探,司马懿再也不掩饰了,你要,那就给你!并派600人押送王凌回洛阳。
途经项城,王凌经过贾逵庙,大呼:“贾梁道!只有神知道王凌是大魏忠臣啊!”又大喊:“我八十岁了,名誉全毁了!”不等受审,就自杀了。
等司马懿率大军到了王凌的治所寿春,张式等人纷纷自首;令狐愚因病辞职的心腹老下属别驾单固去见他,否认王凌和令狐愚有所图谋。事发后,杨康供出单固,单固与下属都被下廷尉狱,始终不认罪,司马懿让杨康来对质,单固词穷,大骂杨康。杨康以为凭自己举报有功可以封爵拜官,却因为言辞参错,竟也被与单固一同处斩,终于枉作小人。
曹彪赐死,妻儿废为庶人,属官全都诛杀。先前他的兄长魏文帝曹丕设宴时,神算朱建平曾预言曹彪五十七岁时有刀兵之灾,而这一年曹彪正是五十七岁。
王凌和令狐愚的尸体被就近暴尸三日,印绶、朝服都被焚毁掩埋。死人如此,活人也逃不掉,令狐愚被灭族,王凌的四个儿子也纷纷被捕,王凌的一个妹妹要不是老公大将郭淮求情,差点也没能逃掉。
蒋济曾对司马懿称赞王凌父子,但转念却说:“我刚才的话灭了别人家满门啊。”
世态炎凉,王凌的小儿子王明山被亲戚告发,而一个叫马隆的年轻武官却主动站出来为令狐愚收尸、守丧。
朝廷论功行赏,司马昭增邑三百户,假金印紫绶;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也从征王凌有功,封长乐亭侯——没人质疑当时只有六岁的司马攸能随什么军,立什么功,再说了,爷爷爸爸有大功,小孩子跟着沾点光咋的了?
司马懿不久后去世了,临死还梦见贾逵、王凌作祟——他咋没梦见曹爽、蒋济呢?
有意思的是,贾逵有个儿子叫贾充,而王广的岳父叫诸葛诞。
评价
王凌的事就告一段落了,其掀起的水花甚至都不够资格被写进《三国演义》。
至于他是为了曹家还是为了自己,后世众说纷纭。
陈寿:王凌风节格尚……咸以显名,致兹荣任,而皆(同毌丘俭、诸葛诞、钟会)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
伏滔:及至彦云、仲恭、公休之徒,或凭宿名,或怙前功,握兵淮楚,力制东夏,属当多难之世,仍值废兴之会,谋非所议,相系祸败。
沈攸之:吾宁为王凌死,不为贾充生。
柳庄:昔袁绍、刘表、王凌、诸葛诞,皆一时雄杰,据要地,拥强兵。
郑樵:晋史党晋而不有魏,凡忠于魏者,目为叛臣,王凌、诸葛诞、毌丘俭之徒,抱屈黄壤。
韩皋:王凌都督扬州,谋立荆王彪;毌丘俭、文钦、诸葛诞前后相继为扬州都督,咸有匡复魏室之谋,皆为懿父子所杀。叔夜以扬州故广陵之地,彼四人者,皆魏室文武大臣,咸败散于广陵,《散》言魏氏散亡,自广陵始也。
王应麟:然节义之臣,齾巨奸之铓,若王凌以寿春欲诛懿而不克,文钦、毌丘俭以淮南欲诛师而不遂,诸葛诞又以寿春欲诛昭而不成,千载犹有生气,魏为有臣矣。
萧常:凌俭钦诞数子,不附司马氏而甘于一死,可谓忠于所事者。
郝经:王凌之欲废僣孽,立宗子,澄汰王室,大臣之节也。议者谓凌于齐王君臣分定,并俭诞等为淮南三叛。此晋之臣子尊晋之志也,凌欲废而诛之,师遂废之,昭又杀之而无为诛之。则凌知所废而非叛也,俭诞继起声罪致讨。闻雒中禅代之语,投袂致死,有古义士之风。夫岂叛乎哉?
王夫之:王凌可以为魏之忠臣乎?盖欲为司马懿而不得者也。为懿不得,而懿愈张矣。齐王芳,魏主叡之所立也,懿杀曹爽而制芳于股掌,其恶在懿,其失在叡,而芳何尤焉!使霍光而有操、懿之心,汉昭亦无如之何,而可责之芳乎?凌诚忠于魏而思存其社稷,正懿闭门拒主、专杀宗臣、觊觎九锡之罪,抗表而入讨,事虽不成,犹足以鼓忠义之气,而懿不能驾祸于楚王以锢曹氏之宗支,使敛迹而坐听其篡夺。而凌欲废无过之主以别立君,此其故智,梁、隋之季多效之者,而终以盗铃。
姜宸英:魏之忠臣,惟毌丘仲恭一人而已。王彦云事迹犹在影响之间。
何焯:至于三贤,乃心王室,事连不就,而典午之势益重,诸人之终即国之终也,故次于此焉。
卢弼:当时勤王诸将,惟文钦父子,粗猛武夫,反复无常,彦云、仲恭皆为儒将,懋著功勋,事之成否,岂可概论?……此皆魏之忠臣义士,承祚合为一传,有微旨焉。君子平情论事,不能以成败相绳,不佞考订事实,不为空论,偶因姜氏之说,特发其凡于此。
在皇帝还在的情况下另立新君的事,当初西汉的周勃就做过,可周勃立的皇帝立住了,便没人说周勃有二心了。
至于曹芳该不该废……那就要问新上位的权二代司马师怎么看了。
IOS系统打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