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如何打造一个有文化附加值的品牌
总有人探讨产品升级、提升品牌附加值等问题,可却大都无疾而终、无功而返,我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朋友。
从他们口中听的更多是推广、营销、品宣之类,而殊不知这与他们所期许的本非一个层面。
大部分商品在物质层面的附加值提升空间有限,毕竟工业化的主要目的就是扩大产量与销量,降低消费门坎儿,简单说就是——平民化普及。然后迭代更新淘汰旧物。当初的尼龙丝袜,后来的汽车,再到如今的各色家电,都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钻石没有降价,可乐依旧畅销,一双球鞋能被炒到天价……
它们似乎并不符合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是的,因为它们还多了一层——文化附加值。
茶行业之所以越做越低,越做越回归农副产品,就是因为缺失了文化的加持。——茶文化铺天盖地整天讲,怎么能说没有茶文化呢?
先别急着反驳,我们来看看其他领域如何做文化。
米其林,一个做轮胎的。但很多人听到、看到它的第一反应是分泌唾液,因为它还有个“米其林餐厅”评定项目,——评选出全世界它认为最好吃的餐厅,并编订成书,各处发放。它要承担很多位美食作家兼评论员的差旅费。那可都是希尔顿、半岛、四季的水准,吃的就更是各种顶级美食了(他们就是干这个的),所以它的餐旅费可是一大笔开销,而要支付的报酬则还远在餐旅费之上。
这么个项目,这么大的支出,跟卖轮胎有啥关系?——没关系,或者说没直接关系。硬要说它间接的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促进了轮胎的销售,也可以。但直接促进销售的方式似乎更多,没必要拐弯抹角,绕这么大圈子。
再看一家,正大(卜蜂)集团。你熟悉这个名字的原因应该是《正大综艺》这个十几年前的央视综艺栏目。它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欢笑,也为国人推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同时,还是当时连接台湾的一条纽带。现在,他是一代人的记忆。
但上网搜搜正大(卜蜂)集团的业务板块,才发现它涉及行业领域广泛,市值千亿。而大部分业务更是跟《正大综艺》连点儿间接关系都没有,——那它为什么要投钱做呢?
最后一个例子,洛克菲勒集团,曾经的美国铁路大亨。你可以不知道它,但你不会不知道协和医院与北京大学。没错,洛克菲勒就是其最初的资助人。美国著名的洛克菲勒大学等许多机构也是由该集团名资助。这不再是简单的做文化了,而是已经上升到了公益的高度(其实做文化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做公益)。
这些公司财团把钱大把大把的扔在这些烧钱的项目上而没有直接回报,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者说目的何为?——他们在树立自己的品牌(或个人)形象,打造自己的文化附加值。
谈及米其林,除了轮胎你还会觉得它很有品位,所以轮胎也不会做差了;说到正大集团,你也会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当你知道洛克菲勒的那些公益壮举后,更会对他肃然起敬。
它反映出一个品牌的性格甚至是灵魂。
这才是品牌的“文化附加值”,它往往需要通过金钱来打造,但却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茶文化的确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那反映的是茶的性格和灵魂,而不是茶行业的,更不归属于某个特定茶品牌。同时,我也没看到有茶品牌在打造自己的文化附加值、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你别不信,你随便挑几个品牌,然后闭上眼想象它的性格与灵魂,——是不是空空如也?
对,上游种茶、做茶、卖茶就为挣个钱,顾不上这些;下游以为开个茶店喝个茶就算附庸了风雅,更是想不到这些。没有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东西好讲,讲来讲去也都是些谁都能讲的,那都讲也就跟没讲没啥区别了。
笼而统之就是整个茶行业的现状——没文化。
既然如此,那这堆没有文化的叶子也就不会有什么灵魂,那就是食材,就是农副产品,茶生意就是农产品生意,难有什么高附加值。
“茶文化”是茶这个概念的文化,而不是具体到你厂房里、货架上、杯中的那片树叶。能否让具体到你的那些树叶也具备文化附加值?
当然可以。只要资金实力足够,你就可以打造自己的“文化附加值”,——你可以是品牌,可以是茶店,甚至可以是茶人。
当然,你完全没必要对标米其林、正大、洛克菲勒。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去寻找、对接或开发一个有高度、有亮点、有潜力,且与品牌价值观契合的文化项目,规划一个长周期来运营(如一年、两年、三年)。可以是访谈对话、探索寻访、娱乐综艺、艺术欣赏、体验之旅,等等等等。在该项目逐渐获得认可,并一步步扩大影响力、关注度的同时,就是在塑造你品牌的文化附加值。
举个例子,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如果从某个时间节点开始,马先生收的所有古玩藏品都是某家品牌的基金出资,直到观复博物馆成立,——这就是该品牌文化的形象工程。
如果没有这个实力,那么从某个节点开始,纪实拍摄马先生所有藏品的入藏过程,直到观复博物馆成立。那么这个影像记录也会成为该品牌的文化工程,具有着相当的文化附加值。
如果该品牌是一家茶企,那么我们自然也会认同其茶品的文化附加值,并愿意为其买单。此时这个茶品才真正具有了文化含义,成为了文化标签,才有了所谓的文化社交属性与价值。如果此前送茶相当于“送菜”的话,那么现在送茶才是真正的送文化。
梁文道的“理想国”有《局部》三季,“优酷视频”有《晓说》。他们当然算是一个商业项目,但同时也彰显了该品牌文化的高度。那文化附加值的高低自不必费话。所以说,投一个文化项目不一定就非要是公益性质,也可以是商业性的,有回报的,就看前期的策划了。但作为一个茶品牌,千万不要上来就指望着从中谋利,还是要以扶持、培育为正道。
这里有这样一个逻辑——“没文化的”玩“有文化的”会显得“有文化”,“有文化的”玩“没文化的”不一定显得“有文化”。
什么意思?上面我们说了,连农副产品算上,跟茶一样其实都是没什么文化的领域,但他们如果做出来一个很有文化的项目,那这个品牌自然高大上起来;反之,观复如果出了一款定制茶饼,业内人士其实并不会对这款茶饼有多少期待。这里只是举例,据我所知观复出瓷器,但好像还真没做过茶饼饼。
总而言之,如果您想把自己跟那些卖菜的区别开,把自己从那堆卖菜的当中摘出来,且有这个的实力跟认知,那么可以尝试着按如上所述去打造自己的文化附加值。那时您才好说自己玩得这是茶文化,而且是专属于自己品牌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