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物语:茶之喻
忽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如何跟一位对茶接触不是很多的朋友解释清楚茶的“形象”,我觉得比喻会是一种更恰当的方式。
那么茶究竟像什么呢?
茶像“杨丽萍”。众所周知的美丽,众所周知的艺术造诣,但却并非都懂得欣赏她,可都将其舞蹈形象摆在家中,——这就是“茶”的真实写照。
有人只谈论她的美貌,也有人更愿意谈及她的出身,还有人更爱说得是她的八卦,但就是没有人去真正探讨她的舞蹈之美。这就是茶……
她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用以标榜的符号。就像女人的包,男人的表,本来是要标榜品位的,到头来却还是代换成了消费实力。
想起了贾樟柯《江湖儿女》中的一段情节:一位貌似由黑洗白的老板虽然还是在依仗道儿上的关系来打点生意。但为了把高雅“贴”脸上,到哪儿都会带上一对怯生生的国标舞演员。兴致一来,不管在哪儿,说跳就让跳一段。到了不就是在这位老板的葬礼上,在一群江湖之人的众目睽睽之下跳了最后一段么。
如果是我,我会把“国标”换作“芭蕾”,将稚气未脱的少年换作中年微胖的女人(《孔雀》中的蒋雯丽),踮着已经明显吃力的脚尖跳天鹅湖,使滑稽感又平添了几分。
很多时候,茶就是那位跳着天鹅湖的中年女人,——她已散发不出夺目的光彩,却还在那些本不该她出现的时候被人隆重推出,甚至还有人颇加赞许。
那是电影,尚可一笑。但当你真正触及生活的底色,往往是笑不出来的……
茶像文学,无论你听过、看过再多关于它的评论和解读,只要不是真正的阅读过,你都无法体会它对你最真切的触动。
而大多数人并未阅读过,或者并未读对过,——但他们却在议论着,品评着,褒贬着,并最终以此为据,眼看着真相被遮蔽。
但真相是遮蔽不住的,那些真正读对过、见识过真相的人,他们可以穿透迷雾看到本质,虽凤毛麟角但也无需太多。
如果茶是书,那么又有多少人阅读过?
如果茶是书,那么又有多少人敢说自己读对了?
如果以上两者都不是,那么当我们不幸谈及同一件作品时,你我所指的很可能并非是同一个东西。
如果一定要让我给您这位不大懂茶的朋友一语道破茶当下的处境,那么这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