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习茶次第论 2024-08-07 01:53:03 时逢盛世,故好茶者众,习茶者甚,然有闻习茶之次第者罕矣,非不屑也,实不知耳。今示之。佳肴美馔,入口为本,进而关注烹调与食材的选择。尚有余力或精益求精者才会进一步涉猎食材的种植、饲养与加工,而这种情况其实非常之少见 。您见得有哪个酒店大厨还在后院开出一片地来,圈出个鸡窝,自己种菜、喂鸡整天打理的?——就没有。只有“农家院”的形式才可能实现自产自食,但那烹饪的手艺也只能说是比较“原生态”了。所以作为食客,你肯定首先关注菜的味道;心满意足还想掌握烹制方法的话才有可能进一步关注其烹调过程,同时也就了解了食材的选择与甄别;最后作为扩展、延伸,才会涉及食材的种植、饲养、加工。越往后,与食客的关系越远,越间接,内容相对也越概念化,参与性基本无从谈起。放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书画界我就听说过张大千、齐白石为了做出根儿自己可心儿的毛笔,专门跟人学养过黄鼠狼跟紫毫兔,——而且也就这两位了。可见,味道——烹饪——食材选择——食材生产,是食客在美食这件事情上关注的次第顺序。这也说明了几点:一、一定是味道打动了你,你才会开始关注如何烹饪,进而如何选择食材,如此等等;二、一道熟悉的菜品,你一定是直接关注其味道是否对,而不是由其烹饪过程、食材的信息去推断味道;三、对于食客而言,味道成为了其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关注点。对于厨师而言,味道与烹饪成为了其关注的最重要的两部分;四、其他内容都相对次要。明白了这些,我们来看茶。饮食同理,若非茶农世族、制茶世家,不是为了接班家族的种茶、制茶事业,那习茶之初心应该也是奔着茶的味道去的,——喝出好滋味,喝出享受,喝出审美体验。你若还想烹得一手好茶,甚至以此为业,那就再关注到开汤这个阶段足矣了,——而其他都非必须,只是更上层楼罢了。至此,你应该意识到了站在品饮者与开汤者的角度,“滋味”之于茶有多么重要,——“对的滋味”之于茶有多么重要了吧。由此可见,“审评技术”既然并不能带给你基于品饮的“对的滋味”,那它就不是你习茶一途上的首选;既然“茶艺技术” 也不能保证带给你基于品饮的“对的滋味”,那它也不应该成为你习茶一途上的首选。有人肯定会问是不是要说你的“标准开汤”是首选了呢?——当然不是,因为它太难了,会让很多人知难而退,一下子对茶敬而远之起来,这不好。“开汤技术”就好比“烹饪技术”,如果只是有志于做个美食达人、做个饕客,那是完全没有必要学习烹饪的,——至少没有必要上来就先学习烹饪。那习茶一途上先学什么呢?——品鉴,学习品鉴。如果把我们的理论定义为“开汤品鉴”的话,那么倒过来就是你习茶的次第顺序,——至少是最初的次第顺序。那这“品鉴”是什么呢?又如何学呢?说起来很简单,品鉴就是去吃好滋味,去喝好味道,去多感知好东西,去积累“对的经验”,提高自己的“品味”。见识过好的,自然也就知道其他的不好在哪里;见识了对的,自然也就知道其余的为何不对。但实践起来,真的——太,难,了……因为就茶而言,很有可能你迄今为止都没喝到过一次“对的汤感”,而那些“不对的汤感”却积累了不少,甚至被你奉若圭臬,当做了标准,并依此形成了你对茶的基本判断,——那能对么。这并不怪你,因为此前并没有人能明确带给你一款茶最佳的味道,——对的汤感。只能算是草草把茶泡出来而已,就相当于只是把菠菜炒熟了,至于是不是炒到了最佳的味道,那就谈不上了,因为还没这个意识。而“标准开汤”就是在弥补这个行业空白,——我并非是要你学习“标准开汤技术”,而是告诉你可以通过“标准开汤”去感知、去经验那些茶的“对的味道”,帮助你建立起对的品味标准。这可比通过胡喝瞎泡妄想建立起对茶的基本认知,成本低多了!也更有效率!所以,去体验“对的汤感”作为习茶一途的起点,是非常之关键的!就仿佛书法学习中对于真迹、碑刻的切身观摩,是积累眼力、提升认知的不二法门。古来眼高手低者有之,也还有得救,因为其至少还见识过对的东西,知道对的方向;而绝无眼低而手高者,因为既然没有高的眼界,那这作品输出自然也就不知怎样去高了。鲜有个中高手却浑然不自知的。通过体验“对的汤感”,培养了高水准的品鉴能力之后,若有心泡出一道汤感极致的好茶,那再说研习开汤不迟。而茶叶的种植、加工这些本就属于农学领域里的知识,还是开篇那句话,——如果你就是一个烹茶者、品茶者,而不是茶农世家,不以种茶制茶为生计,那这些内容真的可以往后放一放,待品鉴开汤打下了基础再学也不晚。或者说那时对于这些农学知识你才可能听得懂。就好比“做菜”与“种菜”的关系:你只有知道这种食材最佳的烹饪效果后,才可能通过前期的“种菜”调整以提升之后的烹饪效果。该给儿子喂奶了,就说到这吧。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赞 (0) 相关推荐 为什么白茶泡了2次就淡了,耐泡度不如红茶和岩茶?真相来了 本文由白茶大课堂原创撰写,未经允许,任何人和媒体不得转载 <1> 看到一段话. "第一泡就像做饭前要洗碗一样,这么浓的茶水没法喝,得用它冲洗茶具.第二泡的味道会淡些,之后越来越淡 ... 2000元的白茶,为什么泡了3、4冲就没有味道了?有3个原因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对于福建人来说,茶叶属于味蕾的享受. 无论是春夏秋冬,一日不可无茶. 茶不仅是健康的饮品,更是享受生活的媒介. 喝茶 ... 为什么泡茶要快出水?你的茶叶不闷没味道,原因又是什么? 本文由白茶大课堂原创撰写,未经允许,任何人和媒体不得转载 <1> 同一款茶,十人喝,十种说法. 每个人的味蕾敏感度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 有很多茶友反应:"明明是同一款茶,为什么 ... 能泡四五冲的白茶,算不算耐泡?原来耐泡度和3个原因有关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开篇语] <红楼梦>里的女子,各有各的不幸. 就连王熙凤,这位贾府第一女强人,也最终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 ... 7秒、10秒还是20秒?冲泡红茶的具体时间,你达标了吗?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闷泡的历史,由来已久. 从小,就看着外公有一个大大的保温杯子. 依稀记得,鹅黄色的底子上面画着白色的图案,具体是什么 ... 绿茶闷不苦,白毫银针味淡要坐杯,红茶、岩茶闷泡两分钟出汤?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去茶馆喝茶,经常可以听到有人说: 我家的茶根本不怕闷泡,好茶都是可以闷泡着喝的,而且味道很好. 说的人,信誓旦旦,语 ... 开汤哲学:茶の鲜 若干年后回看,这将是一篇之于建立汤感呈现标准的奠基性文章-- ---- 鲜,是一种纯粹而原始的味觉体验.鲜者,鲜活.新鲜之谓也,反映了作为能量物质的优异品质,是优秀的取食对象,推荐食用.甚至如河豚与某 ... 开汤哲学:茶の鲜(续) 关于"鲜"的强度问题,感觉还需要补充两句. 鱼羊谓之"鲜",但鱼腥.羊膻,--你会把这些跟鲜的感觉联系起来么?此外还有个鸭骚.肠臭,很有批好此者. 你说,&qu ... 开汤哲学:茶之过萃 这几天见朋友们在鼓捣茶和咖啡,--用盖碗冲咖啡和用咖啡器具来泡茶.玩得不亦乐乎~~ 我也来凑个热闹!说说这原本是咖啡中的一个概念--过萃. 过萃,本意指过度萃取,内质中呈现为负面感受的物质也一同析出, ... 开汤哲学:茶の寒 自唐陆羽起便有言茶之寒,明李时珍更是从药理的角度对茶之寒进行了阐释.然时至今日,也不知何故,似乎出现了一种盲目"去寒.避寒"的思想倾向.这可就有悖于茶理了-- 先看看陆羽他老人家在 ... 开汤哲学:茶作为载体 学生推荐了一篇文章,在讲中国摇滚三十年.她喜欢其中的一段话: 这让我很想聊聊,--茶作为载体-- 在主流认知中,茶承载了经济与文化价值. "经济价值"包括了茶品消费.礼品馈赠.商务 ... 开汤哲学:茶玆中国 曾经解释过<茶何以被纳入中国文化的顶层构架>,讲到它自身的某些特质需要首先符合文人士大夫最初设计的那个取舍标准才有可能被纳入到那个文化体系当中去. 而在纳入该体系之后,茶便在这种文化的滋养 ... 开汤哲学:潮汕工夫茶盖碗泡法开汤过程浅析 此前同雨尘兄交流茶学观点,他提到了潮汕工夫茶,并对其开汤过程给出了详尽的描述,我也将据此给出基于"空山流"开汤理论的理解与解读. 现将雨辰兄相关描述内容原文转载如下: 醒茶护胆:醒 ... 开汤哲学:所有茶,都值得被重新开汤 罗振宇很看好语音这种传播形式,-- 它解放了你的双眼与双手,使你在很多单纯的重复性劳动中能够通过听觉持续获取知识信息. 所以他总是骄傲的说:要用这种音频形式把所有知识再重新生产一遍 ~ ~ 于是我开始 ... 开汤哲学:中国茶的底层结构与顶层设计 这个话题我们显然要从上往下讲,不然会乱.那我们就先说"顶层设计". 作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国茶的顶层设计同其他传统文化艺术领域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这历经千年却又历久弥新的中国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