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目中无茶

我说过,有些话题一旦开始,就收不住了,——好比这“庖丁解牛”。
我的书法老师就爱拿这个故事来解读书法的奥妙,而我则常用它来类比开汤品鉴的道理。
上篇《答疑…》中,我用这个故事再次阐释了“艺术终极形态”的三原则:呈现与体验的同时性、交互性与唯一性(当下性)。而这次我依然就这个故事中的第三部分,即庖丁释“解牛之道”的这段,来解读掌握一门手工技艺由生疏到精深,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先附原文: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庖丁深知“取法乎上”的道理,所以开篇便点名了“臣之好道”。于是也就有了“道进乎于技”的目标与结果。
道,在庄学中是核心,是终极目的,自然也是最难的部分。倘若知难而退,只求悠然于世,虽无披荆斩棘之虑,但终而不得其本。
接下来庖丁便叙述了在解牛之技上求道的过程: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目无全牛;今时,神遇之……
概括之,无非“踌躇于形,出入于理,邂逅于神韵”这三者。万殊一理,所有技艺的精进之路,都有以上各站。而我还是要说回茶的,——尤其是泡茶、品茶。
对于标准开汤,客观讲,它的确超越了“踌躇于形”,但也只是到达了“出入于理”,“神遇”也只能是偶然。
换大家能听懂的话就是:标准开汤技术无需再纠结于茶类、原料、工艺、年份等“形”这个层面的内容了(即'眼中有牛’);已经能够通过一款具体的茶品在试茶环节所表现出的具体茶性,因势利导、寻理而上,找到最佳汤感的呈现方法;而这神韵么,并非各色茶品所皆有,实乃天资匠心之合璧者方可期,故神遇也就变得偶然了。
如果庖丁可以将其称之为“目无全牛”或“目中无牛”的话,那自然也可以说我们“目中无茶”了,——没有了“形”的牵绊,便会获得一个更加自由广阔的天地。
很多茶师上来先要详细了解一款茶之本末,然后又企图照本宣科、按图索骥的冲泡出资料或说明上给出的对应汤感。先不说人家给出的汤感描述对不对,就说这茶本身也是具有活性,在变化着的,这还没考虑您的技术能力与稳定性,所以哪有什么给定的汤感啊,都只是在“刻舟求剑”而已。
很多茶师的泡茶之功研习多年却终不见长进,往往就是因为打一开始就掉进了这“目中有茶”的窠臼之中而不得脱身,——希望今天能帮你明白这个道理。这也是我们在最初试茶阶段要刻意回避茶品信息的原因。
曾有过这样一款茶:我将其呈现出了白茶的工艺气息,红茶的甘甜,东方美人的蜜韵,以及生普的底气……,那是一种非常之迷人的复合汤感体验!如果你也“目中无茶”,那这将带给你一种多么独特的审美享受啊!但倘若“眼中有茶”,你便开始纠结于这是什么茶?什么工艺?什么原料?如此一来,丧失了审美心境不说,甚至还可能得到一个大煞风景的结论——这是一款“四不像”……
所以无论开汤还是品鉴,“目中无茶”都应该是我们心向往之的境界。
那遇到了比较难的茶品又该如何?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同样的道理,依理而行,只是这时的理生发于毫末,起落于微芒,需要格外用心罢了。
当以“无茶”之心呈现出一道好茶时,又将是怎样的心境呢?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对,就是这样,庄子都替我说了!
“你目中无茶,那眼里是什么?”
“树叶子……”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往    日    精    选

艺术的终极形态

艺术的终极形态(初稿)

答疑:艺术形式外的“艺术终极形态”

(0)

相关推荐

  • 养生主:庖丁解牛

    言行如一,从对自己诚实开始. 这是源寶每天原创更文第一年第128篇.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

  • 梁惠王从庖丁解牛中何以能获得养生的道理?

    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提刀四顾.踌躇满志等成语皆出自庖丁解牛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文惠君看到庖丁解牛何以能悟出来养生的道理?我们今天读之又从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我们还是先欣赏一下庖丁解牛的故事吧. 庖 ...

  • 庄子“养生”之要义

    庄子"养生"之要义 --节选自<正叙庄子的"道"> 要说庄的"道",先得分析一下大家所熟悉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养生主 ...

  • 《庄子·养生主》解说和语译

    (解题)"养生"保养生命."主"读如字.有的采取根本之意,有的以为是主要,意为要素.实则所谓"主要" 当如文题的"论"& ...

  • 开汤哲学:潮汕工夫茶盖碗泡法开汤过程浅析

    此前同雨尘兄交流茶学观点,他提到了潮汕工夫茶,并对其开汤过程给出了详尽的描述,我也将据此给出基于"空山流"开汤理论的理解与解读. 现将雨辰兄相关描述内容原文转载如下: 醒茶护胆:醒 ...

  • 开汤哲学:重新理解茶器

    之前在一次座谈中我聊到了茶器,索性今天就一门深入,讲一讲我的--茶器观. 如果你能认同茶的终极价值是汤感滋味,如果你也认同开汤过程可以类别为烹饪,那便可以认为--茶器,相当于炊具与餐具. 虽然此前人们 ...

  • 开汤哲学:茶汤中的“自然生成论”

    之前聊过"自然生成论",那有些话说出来就不会显得唐突了,就比如 -- "每款茶的汤感呈现,是应该自然生成的 - - " 其实很多朋友觉得呈现为何种茶汤滋味是应该 ...

  • 开汤哲学:论汤感中获得终极体验的可能性

    冥冥之中,总感觉有那么一个终极的问题需要解答,那就是: "如何在汤感中去收获终极体验 - - " 可    能    性 所谓"终极体验",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就是 ...

  • 开汤哲学:所有茶,都值得被重新开汤

    罗振宇很看好语音这种传播形式,-- 它解放了你的双眼与双手,使你在很多单纯的重复性劳动中能够通过听觉持续获取知识信息. 所以他总是骄傲的说:要用这种音频形式把所有知识再重新生产一遍 ~ ~ 于是我开始 ...

  • 开汤哲学:中国茶的底层结构与顶层设计

    这个话题我们显然要从上往下讲,不然会乱.那我们就先说"顶层设计". 作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国茶的顶层设计同其他传统文化艺术领域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这历经千年却又历久弥新的中国传 ...

  • 开汤哲学:体感与茶款品级的相关性

    遥想"铁观音时代"只讲水.香.兰韵,从没说到过体感.虽然之后的岩茶也偶有提起,但人们大都还没太在意. 直到普洱茶的出现,体感才被摆在了桌面上,而且你应该记得,是被台湾茶人拿出来摆上 ...

  • 开汤哲学:茶の鲜

    若干年后回看,这将是一篇之于建立汤感呈现标准的奠基性文章-- ---- 鲜,是一种纯粹而原始的味觉体验.鲜者,鲜活.新鲜之谓也,反映了作为能量物质的优异品质,是优秀的取食对象,推荐食用.甚至如河豚与某 ...

  • 开汤哲学:茶の鲜(续)

    关于"鲜"的强度问题,感觉还需要补充两句. 鱼羊谓之"鲜",但鱼腥.羊膻,--你会把这些跟鲜的感觉联系起来么?此外还有个鸭骚.肠臭,很有批好此者. 你说,&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