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物语:“当代茶文化”的尴尬
最近在学习“中国茶文化发展史”。基本脉络是:
原始狩猎采集时期,——茶、食、药同源。对应于“神农尝百草”,常为生吃;
秦汉时期,——茶与药、食分离,独立为饮,但仍加各种佐料,如葱、姜、橘皮、盐等。烹煎为主,基本就是个茶粥;
唐代,——煎茶盛行,佐味之物只剩下盐了,然茶事繁缛。陆羽著《茶经》;
宋代,——点茶法兴起,开始打着茶花,赏茶末了,此时已不再加盐,且以龙团凤饼为贡;
明代,——朱元璋罢团为散,散茶瀹饮开始盛行,朱权著《茶谱》,以推波助澜,进而基于散茶形式的各种茶类相继出现;
清代,——茶事兴盛,惠及民间,并开始茶叶出口换取大量白银,直至清末鸦片战争开始衰落,直至民国一朝、新中国建立;
改革开放后,茶叶被当做提升经济效益的一种农产品而重新进入政府的视野,并使茶文化得到相应的发展。
好了,在讲到“当代茶文化”时,谈及宁夏回族的八宝茶、客家的擂茶、内蒙的奶茶、西藏的酥油茶、云南的茶鲜叶腌拌生食与烤茶的习俗……
而具体说到北方,列举的则是“老二分”的大碗茶与“老舍茶馆”为代表的茶馆文化。
……说真的,我没看到什么绚丽多彩的“当代茶文化”,而是眼前一块打满了各色补丁的破布!
不管是加上了红枣、冰糖的八宝茶,还是和有大米、绿豆、花生的擂茶,或是奶茶、酥油茶,其本质上它们都只是原始“茶食同源”的历史遗存,活化石,并不能代表先进的茶学发展方向。怎么就列于“当代茶文化”之席了呢?
而凉拌生吃就更原始了,我们只能庆幸这种形式居然还存在!但绝不能轻易判定这就是“当代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烤茶的过程基本可分为“烤制”与“简单熬煮”两部分,形式上它就是唐代煎茶法的粗放简化版。它同样无法成为“当代茶文化”的先进代表,——理由同上。
尤其是说到北方,那个”老二分“的大碗茶怎么就能代表北方茶文化了呢?那”老二分“能喝到什么好茶?统统是些最低档的茶叶末子,能喝出什么好来!充其量这只能算是北方底层市井阶层的茶饮习惯。《四世同堂》里不也写了么,老百姓穷得连茶叶末子都买不起了,就摘些枣树叶儿晒干了冲水当茶喝,——只要有个颜色,有个味儿就行。
历代定都之地,孔圣人故里可都在北方,”吃茶去“的典故也是由来于北方,这样的文化积淀岂是那寒酸的”大碗茶“所能代表的呢。
还有这”老舍茶馆“,本是老舍先生的一部借茶馆这个社交所在反映三个动荡历史节点三教九流世态炎凉的话剧作品,里面充满了黑暗、压迫、与忍辱、心酸,——却被后人拿来做了招牌。殊不知老舍虽以“茶馆 ”为名,却实与茶无甚关系,——更别说茶文化了,充其量算是那个年代的“娱乐综合场所”,茶在其中只是个配搭。
换句话说,充斥着人贩子、特务、逃兵、大烟鬼的地方,怎么就摇身一变成为了当代人们趋之若鹜的北方茶文化的代表了呢?
答案只有一个,——没文化……
而这或许也能够回答我上述的困惑,——中国当代,没有茶文化!!
牵强附会者,生拉硬拽者,终究会在犀利的审视下现出原形。而敢于面对现实,我认为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没有不可怕,我们可以去打造它!打造具备先进茶学思想并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当代茶文化!!
同时作为一名北方茶人,总有一天我会让你知道——
“北方茶文化”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往 日 精 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