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智本社经济学讲义》
清和社长隆重推荐《智本社经济学讲义》!本课程讲义已出版纸质书,书名为《我们搞砸了经济学》(有删减)。
这是一门经济学的基础性课程,含历史、市场、人性、供求、价格、货币、制度、经济危机、全球化等16系列,共63讲(见文后目录),已更新完结。
内容相对易懂,但不失智本社“格局、硬核、深度”之风格,希望此课程帮助社友们打开经济学之门,培养良好的经济学素养。
可扫描文末二维码购买本课程(199元),也可加入智本社会员(499元),终身免费学习100门音频课程和100本经典解读。
评判一个人经济学学得怎样,不是看他能够记下多少经济学原理,能够构建多少数学模型,也不是看他能够讲出多少经济学的历史故事。
那看什么呢?关键要看他是否具备经济学素养。
什么是经济学素养呢?
经济学素养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价值观。
以中美贸易战举例。有人说,美国的目的是遏制中国。我认为这种观点可能符合政治学素养,但缺乏经济学素养;又有人说,贸易保护主义导致两国福利受损。我认为这种观点具备了初级的经济学素养;还有人说,过去两国的交易费用太高了,贸易摩擦旨在重新协商规则,降低交易费用。我认为这种观点就具备较好的经济学素养。
经济学思维是需要通过长期训练来提高的,一个人是否具备较好的经济学素养,从生活中一些大小事都可以看出来。我发现一些企业主长期在一线拼杀,就训练了不错的经济学素养。
如何才能提高经济学素养呢?
我认为有三点非常重要:
第一点是凭借逻辑判断,而非道德情感。
经济学探索的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类似,是客观的。所以,时刻保持理性与客观是提高经济学素养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许多经济学家也引入实证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真实性。
但是,经济学研究的经济规律,本质上是人的行为规律,这就注定了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很难像物理实验一样客观。因为我们研究经济规律时,难免会带入个人立场、利益及主观情感,这必然会影响研究的客观性。
这该怎么办呢?
经济学家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就提到这个问题,他的建议是,引入一套逻辑哲学来约束自己。【1】
我们在分析、讨论任何问题时,不要先入为主、预设立场,这是我们在学习经济学中必须要避免的。
比如,说到自己的家乡时,大部分人都已经预设了立场,认为自己的家乡一定是好的。如此,我们其实就无法理性思考,更无法获得智慧。
只有约束自己的立场及情感,我们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家乡,从一个客观理性的角度分析自己的家乡,然后建立一套评价认知体系。这套评价认知体系就是我们说的思考方式。
具体到经济领域也是一样,比如,说到中国经济要去掉国家立场,说到企业家要去掉道德标准,说到西方国家要去掉意识形态,说到房地产要去掉购房立场。
当然,有人会说:“臣妾做不到啊。”事实上,要完全做到确实很难。比如我刚买了股票,内心自然倾向于看涨;刚买了房,当然更倾向于支持央行放水刺激房地产。
要做到遵循于逻辑,而非内心,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学习逻辑学,建立一套认知事物的逻辑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等。第二种办法是,在经济学学习过程中进行逻辑训练。
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演绎法、归纳法。很多经济学家并没有学习过逻辑学、逻辑哲学,但是他们经历了经济学的逻辑训练后,也建立了良好的经济学素养。
第二点是研究经济问题要从个体出发,而不是整体。
经济学是一个研究个体问题,或者说个体选择的学科。思考经济学问题,哪怕是思考宏观经济、国家经济、国际经济等问题,出发点都应该从个体出发,而不是整体。
“上帝视角”,是经济学家经常会犯的错误,不管是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还是德国历史学派,不管是欧美经济学家还是中国经济学家都未能幸免。
比如,经济学大师休谟、亚当·斯密、李嘉图、韦伯、杰文斯等都主张节俭。为什么这种主张有问题?因为不管是节俭还是奢靡,都是市场个体的选择,经济学家不能站在上帝的视角引导、指挥个体行为。
类似的,凯恩斯及其追随者主张刺激消费,试图通过消费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他们的问题就更大了,完全违背了经济学基于个人选择的微观基础。站在上帝的视角,俯视国家经济,主张政府之手干预经济。
所以,凯恩斯主义者对经济的认知,出现了严重的本末倒置,完全搞反了经济的目的与手段。他们把经济增长当成了目的,消费当成了手段。主张刺激消费拉动增长,扩大政府投资拉动增长。
但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其实,经济增长只是手段,消费才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与目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最终都遭到了经济规律的惩罚,就是因为根本上,他们思考经济学的出发点搞错了。
再比如,德国历史学派的李斯特,他思考经济的出发点是如何让德国赶超发达国家。他的有些主张已经完全脱离经济学领域,甚至脱离了政治范畴,更像一种丛林法则。
比如为了扶植制造企业,扩大出口创汇,他主张采取一切保护措施,包括财政补贴、弱化知识产权保护、压低工人工资。这些手段对外无异于与邻为壑,与他国展开经济战;对内则打击弱势群体,尤其是创新者和工人,不具有合法性。
所以,但凡将经济学的出发点拔高到国家层面、民族层面、集体层面,都难以建立良好的经济学素养,甚至会传播有害的经济理念。
除了凯恩斯主义、古典主义,推崇自由市场的新古典主义也经常犯“上帝视角”的错误而不自知。
新古典主义虽然支持自由交易,但是他们过度推崇均衡范式。他们将市场视为一个由无数原子式构成的完美机器。所以本质上,他们思考经济的视野也是宏观的,而不是个体的。
新古典主义最终与计划经济殊途同归,这令他们自己都感到奇怪。萨缪尔森当年支持兰格的计划经济主张,他认为只要有一台超大型计算机,便可高效地配置资源,进行有序地生产与分配。
你会发现,新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与计划主义最终都走向了一个超级控制中心,这三种理论看似水火不容,最后居然殊途同归。
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本质上都使用了“上帝的视角”。
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将这种傲慢自大的“上帝视角”概括为“致命的自负”。哈耶克认为市场是一个自发秩序,信息是分散的,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掌控。简而言之,市场是一个无数个体博弈的动态过程。
奥地利学派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米塞斯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人的行为》,强调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个体行为。这本书被认为是奥地利学派的镇店之作。
奥地利学派的思想渊源来自法国古典主义,对奥地利学派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法国古典主义虽然延承了英国古典主义,但是二者存在重要区别:
第一法国古典主义不强调均衡范式,第二法国古典主义使用效用价值论而不是劳动价值论;第三法国古典主义更多是从个体消费端出发思考经济问题。
巴斯夏推崇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但是也深受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影响。巴斯夏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叫“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判断一个经济学家经济学素养好不好,关键看他能否看到“看不见的”。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种说法,民族企业太弱小了,政府应该给予经济补贴支持其壮大。这种行为其实是不可取的。为什么?
因为你看得到的是经济补贴让这些企业获得了好处,规模变得更大了;但是你看不见的则是补贴的低效使用、被补贴企业的不思进取以及没有获得补贴的企业受到的伤害。
市场是不能采用民主制度、不能采用多数人投票原则做选择的。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伤害另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因为这样会形成“多数人的暴政”,最终的结果也无法达到大多数人获利的局面,反而人人自危、人人吃亏、国家经济衰退。
原因是,如果因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干预,相当于破坏了竞争规则。打个比方来说,四个人做交易,结果在一次交易中,一个人一次性赚走了90%的钱。结果另外三个人不干了,采用强制手段将他的钱均分了。
这样的后果只会让社会倒退到强权时代,而不是公平交易时代。人人都可以打着多数人的旗号,要求均分财产,如此就没有人愿意去创造、去交易了。
所以,大家要深刻的理解,从个体出发理解经济的重要性。市场是由一组组私人契约组成的,不是公共契约,不能用“上帝视角”,不能用民主手段,不能打着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旗号干预市场。
理解了以上内容,我们就能理解经济学家经常说不能干预市场,不能破坏市场规则,并不是经济学家太过冷血,无视国家利益和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是恰恰相反。因为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如果干预市场,定然会遭到规律的惩罚,不但有损国家利益,还有损每一个人的利益。
凯恩斯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因此政府应该关注短期利益、大多数人利益而干预经济。但事实上,干预会让国家经济更糟糕,死得更快,让不该遭遇惩罚的人受害,有损市场公平和社会公平。交易是有风险的,那种只赚钱不赔钱,只允许繁荣不允许萧条的制度,是最糟糕的制度。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已经明白了,但是依然心里难以接受。这是人性问题,正是我们第一个讲到的问题。我们要学会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依赖,理性客观地认识经济,冷静面对有些残酷的现实。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按你这么说,经济学对国家经济一点用都没有吗?政府面对经济衰退只能坐视不管,这不就是“放任自流”吗?
其实不是。我们说思考经济问题要从个体出发,但并不是不关注宏观经济、国家经济政策,这两者并不矛盾。我们强调的是,关注宏观经济,制定国家经济政策,也必须从微观个体出发,否则就容易违背经济规律。
所以,我们时刻需要告诫自己,要从个体出发思考经济问题,才能发现经济规律,培养较好的经济学素养。
第三点是领悟智慧,而不是熟记理论。
经济学素养是一种思维,也是一种智慧,绝不仅仅是经济学理论。如何才能获得智慧呢?
这涉及到方法论问题,经济学有历史归纳法和演绎法,如今演绎法是主流。演绎法是一个好工具,可以让很多人快速掌握并通过实证研究输出结论。但是,这个结论是知识而不是智慧。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获得智慧主要是通过当面听老师讲课。印刷术普及后,大量的印刷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了,但这时传播的更多的是知识,而不是智慧。
这里的区别在哪里呢?
如果要获得经济学理论知识,只需要学习教科书、经济学论文即可。但是,只是背诵理论无法获得智慧,我们只有知道老师是怎样思考问题的,才能获得智慧。
经济学家张五常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老师问他,斯蒂芬张(张五常),你听我的课有三年了,难道你还没有掌握我的知识吗?张五常回答说,你的知识我早已在印刷资料上学习过了,我来听课是想知道你是怎样思考问题的。老师听后很满意他的回答。
但如今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办法去大师跟前听课,怎么办呢?
还有一种办法,有助于我们获得智慧,那就是历史演绎法。我们从经济学家的生平、历史,回归到经济学家所处的时代,去思考他的理论,去体会他是怎样思考问题的。
经济学家汪丁丁在他的《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中强调,要从历史视角体悟经济学家的智慧。【2】
我们智本社的文章、课程大部分内容都会涉及到历史。为什么?我们就是希望能回到历史的背景中去思考经济问题,从中领悟智慧。
我们智本社读书会解读的作品基本都是经济学家的经典著作,为什么我们提倡读原著?了解著作的知识点或许用百度就够了,但是要理解经济学家的思想还得读原著。智本社读书会试图带着社友回到经济学家生活的时代去理解他们思考的问题,试图领悟其中的智慧。
经济学家熊彼特说:“人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去研究经济:分别是通过理论、统计和历史。”道格拉斯·诺斯将这三种方式融会贯通,开创了新经济史和新制度学派。我们智本社的研究方法与诺斯类似,将经济学理论、数据统计与经济历史、现实问题相结合。
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智本社的课程、读书会中保持这种研究方法。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触碰到经济学的智慧。
我来总结一下,学习经济学,提高经济学素养,需要掌握三点:第一点是凭借逻辑判断,而非道德情感,这是约束条件。第二点是从个体出发,而非整体,这是关键视角。第三点是领悟智慧,而不是熟记理论,这是训练方法。
最后,经济学素养是一种价值观。
一个接受过系统的经济学训练的人,更倾向于自由交易、公平竞争、保护私产、尊重他人、理性共存,更富有同情心及人文关怀。
这就是《智本社经济学讲义》希望带给社友们的价值。为了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让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之旅。
参考文献
【1】经济解释,张五常,中信出版社;
【2】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汪丁丁,上海人民出版社。
《智本社经济学讲义》目录
发刊词 | 如何学好经济学?
概要
01 | 经济学的使命:人类第三种生存方式
02 | 经济学的内涵:欲望、努力、满足
历史
03 | 经济学的历史(一):确定性的经济学
04 | 经济学的历史(二):确定性的经济学
05 | 经济学的历史(三):不确定性的经济学
06 | 经济学的历史(四):不确定性的经济学
市场
07 | 市场,人类生存的第三选项
08 | 市场,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
09 | 市场,自然国向法治国变迁
10 | 市场,自发秩序与人为秩序
人性
11 | 自利,市场的原动力(手段与目的)
12 | 博弈,市场的推动力(理性与感性)
13 | 自由,市场的价值观(自由与平等)
14 | 互助,市场的道德观(愿望与结果)
条件
15 | 市场前提一:思想市场
16 | 市场前提二:私人契约
17 | 市场前提三:自由竞争
18 | 市场前提三:公正制度
分工
19 | 禀赋与分工:天然禀赋催生分工?
20 | 市场与分工: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21 | 资本与分工:穷人为什么要储蓄?
22 | 协作与分工:如何整合社会分工?
供求
23 | 第一定律:谁也逃不出的规律
24 | 第二定律:原油价格为何暴跌
25 | 科斯定律:谁用得最好就归谁
价格
26 | 价高者得:唯一没有浪费的竞争准则
27 | 价格信号:通胀是如何破坏市场的?
28 | 价格奖惩:企业如何在风险中获利?
29 | 价格管制:价格管制最终为何失败?
竞争
30 | 代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31 | 竞争:唯竞争获取稀缺资源
32 | 垄断:垄断的标准与效率
33 | 歧视:歧视的代价与收益
边际
34 | 劳动价值论:从李嘉图到马克思
35 | 效用价值论:从萨伊到边际三杰
36 | 边际革命:人是在边际上做选择
增长
37 | 斯密式增长:增长是特殊现象吗?
38 | 萨伊式增长:为何供给决定需求?
39 | 诺斯式增长:制度如何促进经济?
40 | 罗默式增长:如何推动技术革新?
货币
41 | 历史:货币的演变及认知曲线
42 | 本质:货币是市场的共同契约
43 | 政策:信用货币的发行与调节
44 | 危机:货币沦为“公地悲剧”
制度
45 | 交易费用:如何理解市场行为?
46 | 产权制度:改革为何如此艰难?
47 | 政府组织:为何需要公共用品?
48 | 国家理论:国家为什么会存在?
市场失灵
49 | 误解(一):凯恩斯主义的三大定律
50 | 误解(二):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
51 | 误解(三):博弈论与“囚徒困境”
52 | 正解(一):制度性市场失灵
53 | 正解(一):人为性市场失灵
54 | 正解(二):刚需性市场失灵
经济危机
55 | 危机本质:人性规律与不确定性
56 | 过剩危机:技术革命与贫富差距
57 | 金融危机:货币刺激与资产泡沫
58 | 债务危机:货币刺激与财政赤字
59 | 新型危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全球化与新秩序
60 | 全球化:国家主权集体性让渡
61 | 旧制度:本轮全球化三大矛盾
62 | 贸易战:中美两国冲突与共识
63 | 新秩序:改革开放与秩序重构
点击小程序,成为智本社终身会员
100门音频课程 + 100本经典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