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法》谈五大系统的补泻法
《辅行诀》曰: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经法图》是用中医辨证之五行(五脏)病症,以中药之五行药性来对症下药,是以五行生克制化之关系,来论述“针对病象,判断病症,处以方药”之用药法则总结。即《经法图》是将病理、医理、药理一起归总到五行之中,实行“统一规则与口径”进行辨证施治。
这个图中,每个用味作为相克的一方的体味。合味作为相克的一方的用味。刚好符合五脏能量的传变规律。
这个图中,每个用味作为相克的一方的体味。合味作为相克的一方的用味。刚好符合五脏能量的传变规律。
五大系统的补泻法
五大系统 |
解释 |
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
以脾土体味辛补肝木用味辛,以肝木体味酸泻肝木用味辛,急食肾水体甘以缓肝急。 补肝法:二辛一酸一化甘(4味+3味);泻肝法:二酸一辛。(3味+3味) |
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
以肺金体味咸补心火用味咸,以心火体味苦泻心火用味咸,急食肝木体味酸以收心缓。 补心法:二咸一苦一化酸(4味+3味);泻心法:二咸一苦。(3味+3味) |
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
以肾水体味甘补脾土用味甘,以脾土体味辛泻脾土用味甘,急食心火体味苦以燥脾湿。 补脾法:二甘一辛一化苦;泻脾法:二辛一甘。 |
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
以肝木体味酸补肺金用味酸,以肺金体味咸泻肺金用味酸,急食脾土体味辛以散肺气上逆。 补肺法:二酸一咸一化辛;泻肺法:二咸一酸。 |
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
以心火体味苦补肾水用味苦,以肾水体味甘泻肾水用味苦,急食肺金体味咸以润肾燥。 补肾法:二苦一甘一化咸;泻肾法:二甘一苦。 |
五除法
五除 |
解释 |
方剂举例 |
除烦 |
木用与火用旺(太过),肝木体味酸和心火体味苦共同泻之。 除烦法:酸苦;二酸二化咸一苦(5味) |
栀子豉汤 |
除痞 |
火用与土用旺(太过),心火体味苦和脾土体味辛共同泻之。 除痞法:苦辛;二苦二化甘一辛 |
泻心汤 |
除滞 |
金用与土用旺(太过),脾土体味辛和肺金体味咸共同泻之。 除滞法:辛咸;二辛二化酸一咸 |
大黄附子汤,《千金》温脾汤 |
除燥 |
水用与金用旺(太过),肺金体味咸和肾水体味甘共同泻之。 除燥法:咸甘;二咸二化苦一甘 |
调胃承气汤,胶艾汤 |
除痉(逆) |
木用与水用旺(太过),肾水体味甘和肝木体味酸共同泻之。 除逆法:甘酸;二甘二化辛一酸 |
乌梅丸、五味子甘草合用等方,韮白酒诸汤 |
五大系统运行五味结构
五味结构 |
||
肝木系统 |
用味辛—体味酸—化味甘 |
补肝法:二辛一酸一化甘(4味+3味); |
泻肝法:二酸一辛。(3味+3味) |
||
心火系统 |
用味咸—体味苦—化味酸 |
补心法:二咸一苦一化酸(4味+3味); |
泻心法:二咸一苦。(3味+3味) |
||
脾土系统 |
用味甘—体味辛—化味苦 |
补脾法:二甘一辛一化苦; |
泻脾法:二辛一甘。 |
||
肺金系统 |
用味酸—体味咸—化味辛 |
补肺法:二酸一咸一化辛; |
泻肺法:二咸一酸。 |
||
肾水系统 |
用味苦—体味甘—化味咸 |
补肾法:二苦一甘一化咸; |
泻肾法:二甘一苦。 |
||
除烦 |
体味酸—用味苦 |
|
除痞 |
体味苦—用味辛 |
|
除滞 |
体味辛—用味咸 |
除燥 |
体味咸—用味甘 |
|
除痉(逆) |
体味甘—用味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