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之地 | 吕大志:“牛年”话“牛”
【巴蜀之地】
专栏主编:夏祥林 梦梅若兮 杨霞
图:堆糖
文:吕大志
版式设计:玉丽
依照农历,今年是辛丑年;丑属牛,故曰“牛”年。“牛”在图腾時代是人们崇拜的对象,特别崇敬它的吃苦耐劳、苦干实干、任劳任怨的精神,故华夏姓牛的甚多。
在十二生肖中,丑牛排行第二,寅虎排行笫三,这是有点讲究的:虎为山中之王,但虎王得排在丑牛之后,以表古人对牛的崇敬,胜过对王的崇敬。
牛年又称“土牛年”,为应时令,“土牛”又曰“春牛”。民间年历首页,便画有春牛图、牛鞭、柳条等。牛长3尺6寸5,象征一年365天;牛尾长1尺2寸,象征一年12个月;四蹄象征一年的四季;牛鞭长2尺4寸,象征一年的24个节气;柳条象征春天。还把牛做成泥牛,牛肚内放入五谷杂粮;将泥牛瓜分,撒在地里,可使全年五谷丰登。
四川有“金牛道”, 成都有“金牛坝”, 故有“金牛” 之名。黄河多水患,人们铸“铜、铁牛”, 用以“镇水”, 防黄河水泛滥成灾。天上星辰有“牵牛星”。北方多旱地,善养黄牛;南方多水田,善养水牛。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 故有“木牛” 之名。《史记 - 田单列传》有“田单以‘火牛冲阵’破燕,故有‘火牛’之名”。魯迅《自嘲》诗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主席曾解释过“孺子牛”来历:春秋時齐景公,年七十,小儿 晏孺子七、八岁,一日戏游玩牵大牛,用一条绳子,小儿牵一端,公作大牛用口咬住另一端;小儿一跤跌倒,公便碰掉了门牙……这便是“孺子牛”的来历。在鲁迅诗中的“孺子牛” 是表其任劳任怨,甘做人民的一条“牛”。人们也把忠心耿耿为民服务的人称作“老黄牛”;把能干、力大的人称作“公牛”;把性格倔强而又不服输的人称作“犟牛”;把深入挑刺的人称为“钻牛角尖”;而“牛” 的这些美好东西,总称作“牛的精神”。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牛是忠厚、勤勉、朴实的形象;农民们家家户户祖祖辈辈都喜欢养牛,牠既可耕田犁地,又可高产肥料,牛是一家之宝。人们还把善讲故事或高谈阔论的人称为“吹牛”;把热气正旺的人称为“牛气冲天”或“气冲斗牛“;把股市上涨称为“牛市”。若逢牛年,商品、商标等都制作成强悍而艺朮的牛形象。总之,中国人是十分喜爱牛的,且崇尚牛的精神。
外国人也非常崇拜“ 牛”:美国人认为牛身具有彪悍不羁、直率冒险的精神,说牛是“斗志十足” 的形象,认为牛是无往而不胜的;所以在“NBA” 蓝球联赛中就有两支以牛命名的球队:达拉斯小牛队和芝加哥公牛队。在华尔街还铸有威风八面的铜牛,为的是渴望“牛市”, 避免金融危机。
俄罗斯人也效仿中国人,遇上牛年得送“牛礼”, 或把牛形做在商品、商标、广告上;甚至在钱罐、玩具、贺卡上都装饰着牛形象。俄国还有句谚语:“院中有奶牛,吃喝不用愁。”他们还认为“牛”象征着“增产” 和“增值”, 並对“牛” 充满着憧憬和期盼。
日本人民十分崇尚“牛文化”:各处的神社门口都雕塑有牛像;把“学问之神” 称作牛神;考生考前一定要拜牛神,认为牛神会给自己带来好运和学问;参拜牛神时要摸牛头,以沾些运气。中国人称好马为“千里马”;日 本人却说“牛行千里”( 是不怕走得慢,却走得踏实)。日本谚语“矫正歪角却杀牛”—— 即“矫枉过正” 将把好的全盘否定。
中国有些地区有“斗牛” 的风俗,日本人亦有,不过与西斑牙的“斗牛” 不同,中日是牛与牛斗,后者是牛与人斗;但西班牙人借“斗牛”而残酷地屠杀其牛,则被世人斥之为“恶俗”!
印度人十分崇拜牛,将牛称为“神”的使者。农民每天早起的笫一件事就是为牛梳洗,认为这样可交好运。他们还把牛奶当成母亲的奶汁;印度最大的奶牛公司叫做“母亲奶制品公司”。人们还把牛粪抹平,制成“牛饼”, 既可作燃料,亦可砌墙壁,称其屋为“牛饼屋”;也有把牛粪抹在壁上,以祛邪镇魔。人们还喜欢饮牛尿,认为它可以荡涤身心,延年益寿,使精神矍铄;印度前总理德赛八十岁访问美国時,身体强健、神采奕奕,问其原因?答曰:每天饮“牛尿” 而已!
解放初年牛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耕田犁地,推磨拉车,碾米造奶,无不靠它胜任,故农民们都说靠牛吃饭。我也有亲身体会:我刚考上初中时,家徒四壁,无力上学;亲哥从川北“革大”,向未婚妻借了20元钱寄回供我上学,可异母兄长却把这钱拿去买了头牛,一点也不顾及我读书。我痛哭着埋怨他太狠心;他却对我说:小弟,你真不懂得酸甜苦辣和办事之大小先后了,你想想一家子无牛,我给别人干三天苦力,才能换来半天耕牛,你说说是你读书重要,还是吃饭重要?就这样我只得哭着辍学一年。
“牛”在大多数场合该是褒义,但亦有其贬义:常被视为愚笨、土气的代名词;骂人时常说“其笨如牛”。我的家乡有个牛姓土财主,特别吝啬,爱财如命,家中金银满箱,五谷满仓,可斗大的字却难识一箩;过年时却叫秀才白白给他写春联,宣扬他牛姓家室。秀才知他刻薄愚笨,便将春联写成:“满门生无底;一家午出头。”财主不知其贬意,反而洋洋得意;可过往行人无不笑破肚皮。
说人知识浅薄,对其讲理白费囗舌,为“对牛弹琴”;说人误识对象孤陋寡闻,为“吴牛喘月”。有则笑话出自清朝大学士纪晓岚之手。他给同朝知府之子的新婚喜联是这样写的:“绣阁并肩同望月;香闺对坐共弹琴。”此联不但不离牛姓,其上下联还分别缀上“吴牛喘月” 与“对牛弹琴”, 这使世人看清了牛知府的才识浅薄,也使他吃了“哑巴亏”而哭笑不得。
明代有王、牛二富家共居一个“朝门”。王家土气,牛家笨拙;两家同找唐伯虎写“春联”。唐提笔写出:“王老者,一身土气;朱先生,半截牛形。”此联“合人合字,恰如其 分”;“ 王老者” 三字不离“土” 身;“朱先生” 三字符合“牛” 之半形,所以此联笑传千古。
不过自古以来,赞“牛”者多,嘲“牛”者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