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立贵|横刀立马亦文人——访话剧艺术家万一杨征夫妇
往期回顾
▲万一近影
我在古城西安市话剧院的宿舍里见到原话剧院的老院长万一和他的夫人杨征。他们都是1938年抗战爆发离开孝义家乡的老革命。几十年过去了,还是一口不改的乡音,是悠悠岁月无尽的往事打开了他们的话闸子。
万老开门见山地说:“我叫温万镒,过去24两黄金是一镒,穷了一辈子。我家是柱濮牛郎岭的,祖父温天渠,父亲温志然弟兄五人,排行最小,在兑镇给‘千和恒’,‘协和魁’的字号当卖货郎走村窜户。我8岁那年,父亲赶会回来,被土匪盯上,半夜逮他,吓死了我母亲,第二年我祖父也去世。我在姑姑家上了三年学,因父亲种不了地,自己回家干活,伺侯继母。15岁那年我因为和下柱濮的人打架,一扁担打在人家的头上,祖母让我跑,父亲给人家看病,在石像村参加了牺盟会的工作队,每天唱歌,演小戏,散传单,贴标语。1938年5月,送到八路军一一五师的剧社,和我在一起的有牺盟会特派员梁占祥,工作队长冯全英,有冯松,阎治华。工作队归县政府领导后,成立“战斗剧社”,社长是孙惠娥,国共合作改为“民革剧社”。1939年“晋西事变”前,我由冯光晋(石像村人)介绍入党,宣传队编入“七月剧社”并于1940年的初冬,随剧社过黄河行走半月,去了延安。我记得当时“七月剧社”的孝义人有高羽,郭沐林,丁里(女),李顺玉,韩明达,郭贵俊,卫士英(女),卫朝兴,马烽,王坚,冯海如,王慎言,田舒野,李冰,李忠,李克,师富喜,韦波,有好几十个人。我们先进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桥儿沟住了一年多。第二年部队成立艺术学校,后来也叫部艺。我和胡正,西戎都分在了戏剧班。实际上部艺二年多的学习生活,基本都奠定了后来个人的前程。解放后大都是文艺界的领导”。
万老的老伴杨征也情不自禁地谈起自己的革命经历:“我家是下栅镇上的大户。我的爷爷杨尚虎,也叫杨宝堂,做过山西省的议员,民国初年在孝义很有名气,与当时汾阳晋裕公司汾酒厂的经理杨得龄是堂兄弟。我的父亲叫杨行三,年龄长于我的叔叔杨汉三。抗战爆发,父亲在孝义游击队任大夫。当时我的姑姑杨来英是个教师,因受革命的影响去了延安抗大。我的姐姐杨焰,抗战前毕业于民族革命大学,在孝义最初加入牺盟会宣传抗日,将姑姑杨来英,和石像村的冯涛,冯良珍姐妹,全吸引在身边。当时我才13岁,也是由姐姐带着去了延安,进入“七月剧社”。姐姐后来嫁的是晋绥分区宣传部长范铭,他是大宁人。解放后任三机部航空局长,姐姐在三机部四院工作,今年84岁。我俩结婚是1949年的春天,当时俩人都在山西兴县的晋绥分区,他27岁,我24岁,规定是团以上干部,10年军龄才能结婚,是组织上同意,贺龙批准的。结婚以后,我姐在晋绥六分区交城,才第一次回家看了我奶奶。解放后,我们到了西安,在西北文教委工作,后到西北大学搞党政工作。现在我们的战友北京,四川,太原都有,还经常联系。”
万老回忆解放初期他来西安,西安市成立西北艺术学院,组建时的人员,按照贺龙同志的建议,多数是“七月剧社”和“战斗剧社”时的人员,延安时期的诗人柯仲平任西北艺术学院院长,副院长是文联主任亚马,他任亚马的秘书,艺术处处长。1953年西安市话剧团成立,他任副团长,编剧,总导演,后任话剧院副院长,院长,书记,数十年来没离开过西安话剧院。五六十年代,西安话剧院作品全国驰名,北京演出,中央首长观看,他们也经常接待文化部与陕西省委的领导,因此文化革命一开始,他就被称作话剧院的“万家班子”、“万霸天”,被抄家批斗。1971年复职后任话剧院副书记,院长。正是因为他积累了数十年的艺术经验,于1990年离休前,终于以编排导演大型话剧《于无声处》,《西安事变》,《彭德怀》,《巍巍昆仑》,《毛泽东的故事》闻名于世。荣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剧协副主席,西安戏剧家协会主席,好些作品与演出获得了国家级一等奖荣誉。
万老杨征夫妇平易近人,他们和党和国家的许多领导,如贺龙、陆定一、张稼夫、潘正武、周扬,及文化界的名家裴世昌,贾克,张庚,史新有过交往,但绝不自恃。他谈到,《彭德怀》的剧本演出后录了相,但文化部与陕西省委起初都不答应外发。《巍巍昆仑》,《西安事变》最初在话剧院排练,都是依据了他对战争年代的亲身体验来编排,作品才得以问世,可见他的魄力与胆量,力求艺术真善美的追求。
临别,万老夫妇表示,自己不写传,不留回忆资料,几十年间的话剧舞台上,他亲自排导的作品,超过了数百上千,西安话剧院享誉全国的名声,就足以使他陶醉、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