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读诗之李白的“吾爱”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按:昨天是阳历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因为读田成明的《假日厨事》,也因为今年的西方情人节实在冷清,或为其他琐事劳神。没有想起来要写关于古诗词中爱的表达,直至深夜才找到感觉。古诗词中,运用“吾爱”为首句的起句诗,所产生的独特魅力。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读李白《赠孟浩然》
李白写过两首直接用吾爱开篇表白爱意的诗,这两首“吾爱”诗却有着不同的爱。李白爱孟浩然的是潇洒散漫闲适,也就是,有钱花、有饭吃、云游天下、忘情山水、高卧云端、不醉不归。这就是李白眼中的神仙境界。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比李白大十二岁。在孟浩然面前李白就是小小弟,小跟班,且李白心目中最理想的生活,孟浩然全部拥有,孟浩然当时的名气也是如日中天。所以孟浩然是李白理所当然的偶像,这点在《赠孟浩然》诗中李白对孟浩然的崇拜爱慕之情毫无掩饰。首句:“吾爱孟夫子,”那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说出来的,那是喊出来的呀。第二句开始表述为什么吾爱。“风流天下闻”你闻名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呀。“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你年轻时就可以不受俗累,一直逍遥到终老南山。“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你是在醉生梦死中修道,在风花雪月里悟禅。不用为稻粱而谋。“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你就是高山呀,令我望不到峰顶,我只能在山下作揖,仅仅为了能粘些你的灵气。喔!读到这里我自己都读傻了。这个李白对孟浩然的爱慕,用一首诗,几句话就可以表达到这样酣畅淋漓,这样富有激情和韵味。
《赠崔秋浦三首》
其一
李白
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
门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
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
怀君未忍去,惆怅意无穷。
“吾爱崔秋浦,”我爱你呀崔秋浦。“宛然陶令风。”你具备陶令的风范,“门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门前栽着五棵杨柳,水井边种着两棵梧桐树。“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山上的鸟儿在门厅里叽叽喳喳,春花秋雨在酒杯中旋来飘去。你有着多么闲适而逍遥的生活呀。“怀君未忍去,惆怅意无穷。”我会想念你的呀,那一种失落感盘绕在心头,我不想离开你呀,我怎么能够离开你嘛。
这首诗其创作手法与《赠孟浩然》几乎没有区别,起句,一呼。二句,复叹。中二联铺垫,尾联转结。但因内容的改变,用不同的词汇所构建的诗的氛围有差异,而产生巨大的不同。第一首那种爱慕之情,喷薄而出,像山呼海啸一般,势不可挡。第二首,起调即降半拍,为什么呢?不看后面的内容,只读“孟夫子”与“崔秋浦”两个称为既有区别。夫子是一种尊称,是级别很高的导师级别的尊称,秋浦是秋浦县县令的带有官衔味道的简称。这两个称呼,感觉上秋浦亲密一些,夫子威严一些。两个不同称为在读的时候会自然调节音调的,不信你试一试。
继这首之后还有两首写给崔秋浦的缅怀诗,三首诗的分别表达的是:送别,想念和等你。因为两首与第一首是一个系列,所以为了更好地诠释李白的“吾爱”不能不读这两首。
其二
崔令学陶令,北窗常昼眠。
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
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
东皋春事起,种黍早归田.
其三
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
地逐名贤好,风随惠化春。
水从天汉落,山逼画屏新。
应念金门客,投沙吊楚臣。
其二、其三读过,我们暂且不说创作手法,只说“爱”,因为今天说好的主题就是爱。但是读过三首后,问题来了。李白爱的不仅仅是孟浩然,崔秋浦,还有一位陶县令。崔秋浦和李白之间,陶县令一直与崔秋浦如影随形。某是读傻了,杜甫写给两个人的表白诗,其实是写给三个人的表白诗。到底是因为崔秋浦的境况像陶令而被李白钟爱,还是因为爱崔秋浦,而崔秋浦又很像陶令就附带着爱陶令呢?就李白对崔秋浦的表白诗所造的句子看“宛然陶令风。”“崔令学陶令,”以及诗里面“五杨柳,二梧桐”、“北窗常昼眠。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都是与陶令相关的词和诗句。李白太奇妙了,李白诗也太奇幻了。三首赠崔秋浦,实则只有第三首是写给崔县令的。读第三首收结联“应念金门客,投沙吊楚臣。”尾联表明,李白对崔秋浦的爱,分明是一种生离死别的,断肠之爱。诗人呀,太煽情了!
《赠崔秋浦》这三首,只第一首首句用了“吾爱”起句。后面两首并没有用这个词起句,这是李白作为一个了不起的诗人,手法的高妙所在。他其实是把这三首,当做一个有着故事情节的有着音乐的电视片来组合的。起调略高,点明主题。场景,人物,到生离死别。不合适后面两首再用“吾爱”起句,那样起拍就没有这种婉转回环绵缠的韵味,而是单纯的三首诗了。这个后面还要提到的。哦呜!这也太梦幻了。瞌睡死了不写了。这个主题有续集哦,感谢期待。
胡宁辛丑正月初四于京南芳尊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中华诗词在线网:https://www.zhsczxlt.cn/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