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传奇:将军美名誉“大黄”
大黄
1
2
大黄是中国的特产药物,它的药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神农本草经》收载大黄,谓其“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是众所周知的泻下通便药;并有凉血清热、逐瘀通经等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极为广泛。
大黄处方用药时有生大黄(生用)、酒大黄(酒炒或酒蒸)、大黄炭(炒炭)之不同。
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大黄为清热通下之品,具有通腑泻浊、增进食欲、调理气血、畅达气机
的作用。以大黄为主药的名方众多,如:
温热病热结便秘、高热不退,可用大承气汤;
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可用温脾汤;
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用泻心汤;
治肠痈腹痛,用大黄牡丹皮汤;
妇女产后腹痛、恶露不尽,用下瘀血汤;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之瘀血证,用复元活血汤。
3
古今有不少名医善用大黄,医圣张仲景当为善用大黄之首者。
他领制了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以及大陷胸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等以大黄为主药的众多名方,含大黄复方多达365首。
华佗对大黄十分重视,从《中藏经》一书中可以看出,该书载方 62 首,其中用大黄者有 15 首,约占遗方的 24%。
药王孙思邈在继承仲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大黄的治病范围,他用大黄治疗不育症、月经紊乱、消渴(糖尿病)、乳痈、耳聋、齿痛、痔疮等,还创立了许多大黄外用方如洗汤方;
他还将大黄作为预防疾病的药物来应用,如用大黄、防风等配制的“屠苏酒”预防疫病(传染病)流行。
宋朝王怀隐《太平圣惠方》首次提出治疗黄疸不论阴黄阳黄都可用单味大黄治疗。
元朝朱丹溪善用大黄治眩晕,刨“一味大黄散”;仅以大黄一味,用酒炒三遍为末,用茶调服一二钱,颇有效验。
4
朱朝孔平仲《续世说》中所记姚僧坦用与不用大黄的故事很有典型意义。
姚僧坦为南北朝时梁代名医,医术高超。
梁武帝因病发热,服用了大黄。姚僧坦却说,“至尊年高,大黄快药,不宜轻用”,认为大黄的泻下作用能指伤梁武帝的元气。
梁武帝没有听从姚僧坦的劝告,继续服用大黄,结果使病情加重,以至“危笃”。
继位后的梁元帝有一次患心腹部疼痛(胃痛),所有的医生都主张用平和的药物治疗,姚僧坦却说,从脉象(脉洪而实)上看,应当用大黄(因其病为腹中有宿食,胃肠积滞所致)。
梁元帝听从了姚僧坦的,服药后果然便下宿食,病获痊愈,对姚僧坦“赐钱百万”。
姚僧坦如无对疾病的准确判断和对大黄药性的深入了解,怎能如此胸有成竹?
梁武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姚僧坦曰:“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可轻用。”
帝弗从,几至委顿。
梁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坦曰:“脉洪而实,此有宿妨,非用大黄无瘥理。”
帝从之遂愈。
以此言之,今医用一毒药而攻众病,其偶中便谓此方神奇,其差误则不言用药之失,可不戒哉。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本文节选自《中药传奇》
本文
—2021.07.23更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