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兴趣是唯一的考量因素

俗话说,“男人就怕选错了行,女人就怕嫁错了郎”。选专业和选男女朋友一样,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上大学选好的专业,比选好的大学重要;选最适合自己兴趣的专业,比选最赚钱的专业重要。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务必记住兴趣是唯一考量的因素,从小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特长,长大后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强烈的兴趣你才可能学好,有强烈的兴趣你才可能成才。

如果总是随大流赶时髦,或处处屈从父母安排,选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你学起来会十分痛苦,而且痛苦了还学不好,选这种专业就是存心和自己过不去。

有些大学所在城市非常好,大学自身的声誉也非常高,但你的分数只能进一些你不喜欢的专业,那优先考虑的应该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哪怕进一个稍次一点的大学也行。

大家都知道,我国目前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不少名牌大学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那些地方虽然经济不太好,但那里有些学校的专业很好,那里的学术水平和学习氛围也很好,如果上不了好城市里的好大学,即使上得了这样的好大学又选不了好专业,可以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好大学读书,大学毕业后你还可以去其他地方深造。

在选择专业上我们常犯的错误,一是选当下最时髦的专业,二是选当下最赚钱的专业。

由于社会发展异常迅速,现在的许多专业,进校时也许是抢手货,毕业时可能就成为“狗不理”。除了神仙长了后眼睛,能预知几年或十几年后的事情,否则,跟风很可能被风“刮倒”。

再说,所学的专业好赚钱,学它的人不一定能赚钱。计算机应该是很好赚钱的专业,可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失业。能不能靠自己的专业赚钱,关键还是要看你自己学得好不好。

要学好专业当然靠强烈的兴趣、过人的恒心和强大的毅力。靠爹靠娘不如靠自己,追风追潮不如追兴趣。

只要有强烈的兴趣,任何一个冷门的学问,你都能把它干成独家绝活;只要你把一种技艺干成了绝活,你本人就成了这个社会的大牛。

寿司是日本人再平常不过的食物,做寿司自然是日本再平常不过的工作,可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寿司,将做寿司这门厨艺变成了一种艺术,他本人也成了日本的国宝。

为了保护做寿司的十指,他天天夜晚都要戴手套睡觉。任何人要想吃到他做的寿司,都得提前一个月预订,即使政要也不例外。在日本做寿司,相当于在武汉做热干面,在郑州做羊肉烩面,在西安做羊肉泡馍,在我们眼里不过是糊口的职业,小野二郎却把它发展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小野二郎的故事有点像《庄子·养生主》中那位解牛的庖丁——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能让宰牛之“技”臻于“道”,这位庖丁就是我国古代的宰牛之神。

假如把 “技”变成了“道”,把“艺”变成了“神”,你的人生当然也就潇洒了,你还愁自己的专业找不到饭碗吗?

要把“艺”变成“神”,当然需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而专注和耐心又离不开兴趣。

一说到兴趣,很多同学马上就一脸茫然。

因为你们从幼儿园到大学,大多数人是在被动学习,进幼儿园前后是父母安排你学什么,上中小学后是老师指定你学什么,同学们没有机会主动选择去学什么。加上各种各样的考试和补习,你们许多人根本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兴趣。

同学们选专业同时存在两种情况:

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所以什么都喜欢;

或者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对什么都谈不上特别喜欢。

这样,高考后的志愿填报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可能错报了学习的专业。

进大学后要广泛尝试,看自己到底对哪些专业感兴趣,自己的能力适合哪些专业,还要了解一下未来的社会可能需要哪些专业。读一年半载后不妨再理性地重新选择专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转专业。

高考时填报专业有时是一时心血来潮,进校后才发现自己当初的荒唐。

譬如我今天走上古代文学研究的道路,完全是跛子划船——以歪就歪的结果。

我在高中虽然语文不错,但最好的还是数学。我们班有几个同学比我的语文好,可我的数学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

记得有个叫胡利畅的同学,年龄大概比我大二三岁,他的作文写得很漂亮。我们班里几十号同学,数学水平超过了我还真数不出几个。

湖北黄冈地区一向重视教育,高二时还举办过一次数学竞赛,我在一两千名同学中夺得第三名。高中时写墙报抄了三首诗,同学和老师都说我写得好,一发神经就寄到一家报社,没想到报社的编辑比我更神经,竟然发表了那三首抄来的诗歌,那时还没有互联网,检索抄袭不太容易。我一夜之间成了当地的“诗人”,不只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还着实让我一下就“名利双收”。

我尝到了当“诗人”的甜头,于是下定决心要当一名诗人。上大学之前写了不少叫“诗”的东西,也接着发表了很多首“诗歌”,高考填报志愿时我第一志愿就报了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也就是我现在供职的华中师范大学。

1977年高考时,湖北文理科考生数学和语文都是同一试卷。我报考文科就是为了当诗人,来华师后第一个学期就上当代文学,而且正好全是讲当代诗歌,一看到课程名称我就充满了期待。

哪知听了不到半个学期,我不只是讨厌这门课,而且讨厌了当代诗歌。不知是上课老师没有讲好,还是我们这些学生没学好,或者是双方都没有干好,总之,老师与学生都觉得对方不好,有的同学扬言要把他“炒掉”。

很快便意识到当“诗人”的念头纯属头脑发昏,我的兴趣既不在当诗人,我的才能也当不了诗人。我希望转到数学系去学习,可三四十年前国内各大学都不能转专业,想退学复读重考,又遭到母亲的坚决反对,自己也知道复读极不现实,这才硬着头皮读到毕业,并一直读成了我现在这个鬼样子。

自从那个老师讲了当代诗歌后,我基本上再不读当代新诗了。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我考上了研究生,攻读的方向就是唐宋文学。一个老师可以让学生讨厌某一科,也可以让学生喜爱某一科。

要是迟生四十年,我无疑会考理科,可能还是读数学,我这一生都是阴差阳错。我至今还爱问自己:当时要是能够转专业,我的数学能学成什么样子?现在会在从事什么工作?是否像弟弟那样出国留学移民?

可见,人生充满了极大的偶然性,兴趣也有极大的伸缩性。诗歌与数学,一重在想象,一重在逻辑,我一个普通人能同时喜欢二者,兴趣是缘于天赋还是后天养成?

这又扯到对专业的态度,首先当然是对专业要十分虔诚,要有学好它的决心和恒心,还要有为它豁出去的专业精神。

不过,同学们走上社会以后就会发现,有些人从事的工作,和他大学学的专业根本不搭界,人家虽说是学非所用,但照样还是干得风生水起。

没有谁会为你量身定制一份工作,刚好你一毕业时就等着你来干,有可能毕业时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岗位,你要么在家“等待戈多”,要么屈就其他工作挣钱糊口,我想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马上就业。

前面讲过,要是某一专业的大牛,再冷僻的专业也不愁饭碗,而一个刚出校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能成为专业大牛的十分罕见,没有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你不可能挑选岗位以适合自己的专业,而是去找哪个公司好让自己就业。

人总不会躺着等死。

为了使自己有更大的适应性,进大学尽量选择宽口径的专业,选择一些基础性的专业,如理科中的数学,它不仅本身适应面很广,也便于随时改换其他专业,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所以人们称它为“万金油”专业。

学习专业时除了学到专业知识外,更应学到分析问题的思路,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就同时得到了鱼和渔。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套用苏轼的话来说,读书只此书,定非好学生。专业学习尤其要触类旁通,这样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就不会有死胡同。

你在大学里学好本专业,使你在走向社会之前获得了自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会使你求职时抢得先机,会使整个人显得意气风发。

你读书时已学会触类旁通,以后遇上困难时便不至于一筹莫展,解决其他问题还可能“灵机一动”,你的人生就不会陷入绝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