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李瑜故居重建背后的故事

李凝芳(左)展示父亲诗词。露露 摄
正在重建中的宝耕堂,左侧为李瑜故居。徐小燕 摄
  
  “我带着父亲李瑜生前的书法、诗词、信札等资料回到故乡,想在重建的父亲的故居宝耕堂一楼布置展厅,把他的根留在北閤,也让更多人来古村落时能感受我们父辈昔日的风采。”近日,84岁的李凝芳教授带着她和88岁姐姐李佩瑶的共同心愿,以及两人多年搜集的资料,回到故乡——乐清仙溪镇北閤村,希望让父亲叶落归根。
  她俩的父亲李瑜(1908-1946),字子瑾,笔名石雪,雁荡山麓仙溪镇北閤村人。他自幼天资颖异,20岁出头就来到上海进入康有为创办的“天游学院”研习,学业大进,是康有为的门生,专攻书画,又学诗于朱疆村。抗日战争期间,李瑜避乱西南,结识了不少诗朋画友。1941年初,他到了遵义,与丰子恺交往密切。
  不曾消失的乡愁
  李凝芳在武汉理工大学工作了四十年,退休后定居在天津。她在《故乡的黉渠》一文中写道:“忆故乡,最忆北閤的宝耕堂和门前那条川流不息、清澈见底的大圳。父亲李子瑾,母亲盛雪轩。漫长的岁月,多少事渐渐忘却,只有美丽的故乡常常浮现在脑中,有时甚至好像还闻到家乡的青草味、油菜花的香味、片片红花草的芬芳。”
  宝耕堂俗称“周围里”,是诗人李瑜与名医李郁周的故居,是一座合院式大院,中间为天井,里圈为二层楼房,外圈为平房,整体结构像一个“回”字。2013年4月24日晚6时,宝耕堂突发大火,这座建于清道光年间,有着两百余年历史的古宅在不到半个钟头内化为灰烬。身在他乡的李凝芳和李佩瑶为老宅院的被毁痛心不已。
  “我们一直想重建这座老宅院,2016年,北閤村被批为古村落,村两委请我们回来重建李子瑾故居。2019年,老房子开始重建,我们委托表妹夫李林聪代建。”李凝芳说。
  今年上半年,李凝芳带着多年收集来的资料去杭州,与住在杭州的姐姐校对了一个月。5月8日,她带着资料回到北閤。看着重建的故居,她感慨万分:“我想父亲也肯定希望在北閤宝耕堂留下印记,这里背依北屏山,旁邻翠岚园,环境清幽,花香袭人,很适合展示父亲的诗词、书法。”
  从李瑜的诗词中,李凝芳感悟到了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深的乡愁,她知道:家乡是父亲念念不忘的地方。
  与丰子恺的诗画情缘
  李凝芳姐妹在整理父亲资料时,发现父亲与丰子恺有一段可贵的诗画情缘。“我又查阅了《丰子恺传》,里面有提到父亲的文字。文中写道:丰子恺在遵义时,34岁的李瑜,属于新相识的诗画朋友之一。”李凝芳说,丰子恺的儿子丰华瞻还告诉她们,李瑜在遵义时曾为个别学生教过诗。
  李凝芳拿出《子午山纪游册》 说:“这本册子出版于1941年冬天,因那时正值抗日战争,物资紧缺,册子是用厚毛边纸石印的。这本书凝聚着父亲和丰子恺的诗画情缘,每次捧读都很有感触。那是在1941年初春,李瑜和丰子恺等结伴游览遵义城东40公里处的子午山,一路上诗情画兴甚浓,创作了不少诗画,后结集命名为《子午山纪游册》,内收序、传、诗、文和跋共31篇(其中李瑜的占10篇)和漫画13幅,由李瑜作跋。”
  李凝芳说,父亲不仅诗写得好,文章和书法均好。
  “梅随客至香初透,柳待春回绿未生。”是《子午山纪游册》中李瑜的两句七律。丰子恺撷取其中宜于入画的“柳待春回绿未生”一句,作成漫画一幅。李凝芳说,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李瑜、丰子恺等人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并未丧失信心,坚信抗战必胜。
  1941年,平阳人宋慕法与丰子恺二女儿丰林先在遵义举办婚礼,丰子恺邀请李瑜赴宴。1942年,李瑜赴西楚工作前,赠丰子恺四首诗以作告别,可见两人友情已日渐深厚。
  丰子恺在遵义时,曾送一幅画《独立苍茫自咏诗》给李瑜,李瑜配诗:“抚图惊喜惟碧松,凌霜老干貌葱茏……”李凝芳指着展厅墙上的这幅诗画说,画中的人就是父亲。“2000年,丰子恺女儿丰一吟的朋友在香港展览上看到这幅画,打电话向丰一吟求证,后来经鉴定是真迹后,他们寄了一份复印件给我们。”李凝芳回忆道,2003年,她和姐姐还为此专门拜访了丰一吟,丰一吟还赠送了《丰子恺精品画集》给她们。
  让故居成为一个人文景点
  说到搜集过来的父亲李瑜的诗词书法资料,李凝芳说:那真是几经波折。
  1944年,李瑜坐轮船从遵义回上海时,在码头丢失了行李票,他的诗词作品和别人赠送的书画、行李都丢了。李凝芳说:“父亲很珍惜这些诗词书画,硬是靠记忆,用小楷把丢失的诗词重新记录下来,大概记了40多首诗,并装订成册。1946年,父亲在上海工作时不幸得病去世。这些资料,一直由舅舅整理保管。舅舅去世时转交给了他的儿子,之后才转到我这里。”
  作为工科生的她,整理收集资料让她颇为犯难。经过两年的努力,又向有关专家请教后,2001年,《李子瑾书法诗文集》出版。书中收入李瑜所作80首诗词、书法作品和相关文章,以及黄宾虹为《李子瑾文录》写的评论。
  李凝芳说,她对父亲的印象不深。因为她三岁时,父亲就去遵义做政府文秘工作了,她是在外婆家长大的。近年为父亲搜集资料,她认真品读了父亲的诗词文章,才慢慢了解到了父亲的为人:他是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不想做官,把大量时间都花在读书、写字、做诗上,还有为老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1937年到1940年,父亲在家乡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在北閤创办仙溪镇第一小学,父亲当校长,母亲盛雪轩当老师。父亲去了遵义后,母亲代替校长一职;另一件事:他见雁荡山水之秀丽未开发,发起成立雁荡山雁社,有40多人参与,父亲和外公都在其中。父亲还用雁社筹备处的信笺写过一首《踏青游》的诗。”李凝芳说。
  1998年,盛雪轩去世,姐妹俩将母亲所遗两万元,加上一万元作为奖学金捐给仙溪一小。
  李凝芳说,她和姐姐目前正在撰写李瑜故居展厅解说词。她俩希望,能继续充实故居的资料,让父亲的故居作为北閤的一个人文景点,让千年古村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