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的上海故事|电视台对面的西班牙风情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建筑是历史的脚印,是一个时代的智慧、情趣、财富,是审美品位的结晶和象征。

建筑,可以供历史学家考证历史的细节,可以让建筑学家研究建筑的发展,可以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回望过去的岁月,可以让经过这里的人们寻访先人留下的曲折脚印。

故人已去,建筑仍在。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先人们,已经成为历史人物,但那些留下了他们的脚印、记录了他们的音容笑貌的老房子,却依然安安静静地待在原地,一如当初的模样,让人感叹岁月竟在不经意间流逝得如此迅速。

《老建筑的上海故事》

邀您倾听这些用上海话诉说的、

有关老建筑的故事……

今天

要给大家讲述的是

南京西路702号

一幢三层西班牙风格的老洋房

上海电视台斜对面,现在的南京西路702号,是一幢典型的三层西班牙风格建筑,上了年纪的上海人应该还记得,这里曾经是黄河皮鞋厂,其东侧相邻的则是南京西路国营旧货店。在物资供应匮乏的年代,跑旧货店是一个欲望,也是一种享受,人们可以在这里买到廉价的、亟需的生活用品,也可以看到一些稍有年份的“老古董”。

但是,人们弄不明白,这个皮鞋厂为什么会开设在商业市口极佳的南京西路的老洋房里?这幢老洋房以前是谁家的住宅?

好在能找到一张这幢老洋房的老照片,拍摄时间不详,老房子的雨棚门头有“飞星公司 电话:西区197号”,显然,这家所谓的“飞星公司”应该是一家汽车销售公司。

上海有电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1年,但是,电话的推广使用则在1898年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成立以后。早期的电话以通话者报号,接线员转接的方式拨号,公共租界的电话局把通话区划分为东区、中区、西区,电话总量不多,电话号码三位数。

在商务印书馆1920年出版的《上海商业名录》中赫然印着:“飞星公司 新租界静安寺路一二五号 电话 西一九七。”与照片上的公司名称、电话号码完全一致,还多了个地址,那就是“静安寺路一二五号”。在介绍上海万国商团中华队和万国体育会的文章里提到,现在的南京西路722号,最初是“静安寺路一二六号”,显然,这个“静安寺路一二五号”与现在的“南京西路722号”是相邻的(上海早期的门牌号,大多数不以单双号分别排列),那就更能够证明,这张历史照片就是现在的南京西路702号老洋房的照片。

现在可以知道,这幢老洋房至少在1920年前就耸立在这里。于是人们会产生新的疑问:上海早期西班牙人的数量不多,怎么会在这么早就出现一幢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建筑?

中国古代把位于南洋的菲律宾称之为“吕宋”,至迟在明朝初,中国人就漂洋过海移民吕宋。

1521年(相当于中国明朝正德十六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西班牙远征队到达吕宋,并以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命名为“菲律宾”,菲律宾成为西班牙的,西班牙文化对菲律宾产生重大的影响。

1898年,美国为争夺海外权利,宣布对西班牙作战,就是所谓的“西美战争”,美国取得胜利,1898年12月10日,美国与西班牙签订了《巴黎和约》,西班牙承认美国对菲律宾拥有主权,实际上就是西班牙人放弃了菲律宾。

菲律宾独立后,新政府不承认美国对菲律宾拥有主权,于是又爆发了“美菲战争”,一直到1901年7月,菲律宾建立民主政权,战争才告一段落。

由于“西美战争”和“美菲战争”,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日子不好过,一部分西班牙人离开菲律宾回国,一部分西班牙人则选择到了其他国家或城市,如在上海最早开创电影放映业的西班牙人雷玛斯就是从菲律宾移居上海的西班牙人。

雷玛斯约1903年进入上海,1907年,在虹口建立了上海第一家“影戏院”(早期的电影叫做“电光影戏”或“影戏”,后来根据“电光影戏”简称为“电影”)。在以后的几年里,雷玛斯相继在虹口创办了维多利亚影戏院、万国大戏院,在霞飞路创办恩派亚大戏院,在卡德路(石门二路)创办卡德大戏院,他不仅是上海电影放映业的开创者,也成为上海电影放映业的“托拉斯”。

1914年,雷玛斯在静安寺路创办“夏令配克大戏院”(“夏令配克”是“奥林匹克”早期的译名,1937年,改名为“大华电影院”,1951年改名为“新华电影院”,1994年拆除,建设为“汇银大厦”,今址为南京西路742号),在大戏院建设的同时,雷玛斯又购进了与大戏院相邻的地块,在这里建造自己的住宅,这就是现在的南京西路702号老洋房。

约1903年,一位叫赉隆的西班牙建筑师离开菲律宾抵达上海,他原来在菲律宾有自己的建筑事务所,还在菲律宾留下了不少作品,1907年,在上海与另一位西班牙人合作创办了“赉隆洋行”(也被译为“赉丰洋行”),承担了静安寺路“夏令配克”大戏院和雷玛斯住宅的设计。

雷玛斯住宅于1916年前完工,三层砖木石混合结构,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建筑,坐北朝南,正立面面临静安寺路,底层有八根爱奥尼亚柱平均分布,整齐排列,将正立面底层划分成七个开间;二层设计为变形的“帕拉奥第式窗”,窗框外另设计有圆形或橄榄形窗套,窗套的边缘则是最具西班牙建筑风格的锯齿状装饰;三层的两侧略收缩,以四根较大的爱奥尼亚柱支撑,中间又以多根最具拉丁风格的小柱为装饰;每层均有腰线,以锯齿形图案勾勒,立体效果特别明显。当时,静安寺路沿线的大型建筑物不多,使雷玛斯住宅有鹤立鸡群的感觉。从现有的资料知道,这幢建筑是上海出现的第一幢,也是留存至今的,颇具一定规模的西班牙风格建筑。

据记载,早在1901年,就有一位叫李恩斯的匈牙利人经香港把两辆汽车运进了上海。在上海的租界里,所有在马路上行驶的车辆必须向工部局登记注册,当时,在上海的外国人也弄不清汽车是怎么一回事,也不知道应该把汽车归为哪一类交通工具,就暂时归为“马车类”登记。不过,仅过了几年,进口的汽车越来越多,还出现了不少汽车销售公司和汽车出租公司。1914年,美国人弗里德曼在上海创办中国汽车公司,向美国政府注册为有限公司,不久,又在上海设立“飞星公司”“东方汽车公司”,作为中国汽车公司的子公司,经销英国、美国制造的卧车、卡车以及经营各种汽车配件,后来又成为美国“道济”等多家汽车制造厂商在华代理。在静安寺路雷玛斯住宅刚建成时,“飞星公司”有意租赁或收买该住宅,作为公司的汽车陈列室和销售点,从那张老照片上也能看到,这幢房子底层中间的两根柱子被拆除,改建为大门,这是因为“飞星公司”的汽车必须从前面进出,原来为住宅设计的大门不够大,而改建后的房子,一根柱子就竖立在中轴线上,显然是不符常规的。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商中国汽车公司及其下属的子公司迁往重庆,在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援华的军用汽车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该公司代理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这幢房子成了美国海军俱乐部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为黄河皮鞋厂,如今成了一家餐饮店,因为坐落在繁华的南京西路,又在上海电视台的对面,生意不错,我曾经在那里吃过几次饭,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还是看房子里的老味道。

来源:东方网

编辑:夏小夏、章丛雨

审稿:鲁刚

转自:“东方网”公众号

我知道你在看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