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老师说孤独|确诊=宣判?家长为何带孩子反复就诊?

作者 / 贾美香

编辑 / 嗨脑仁

家长为何多次进行诊断?

经常有家长询问我们:“孩子需要多次诊断吗?”也确实有很多家长已经进行很多次的诊断了。

这其实是很多孤独症家长的一大困惑,有些家长会多次到医院去找多位医生做诊断,因为他不大相信诊断的结果,或者是对诊断有疑惑。

如果医生没有给家长非常明确的诊断意见,这也会促使家长到处跑医院、到处找医生,我们看到过或者听说过很多这样的家长。家长们可能会觉得“我的孩子是孤独症吗?好像还不是。”他们还不能面对这个现实。

医生的诊断,有问题吗?

新的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其实把核心症状由原来的三大症状归为现在的两大症状了,我们把【社会交往】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要诊断一个孩子患有孤独症,一定要具备两点:第一点是交往障碍,大多数孤独症孩子会伴随有语言发育落后;第二点是刻板,包括刻板行为、刻板动作、兴趣单一。

如果一个孩子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孩子很有可能是在疑似孤独症的范畴之内了。当然也有一些家长不相信大夫,就会再去跑一家医院,有时候可能恰巧第二家医院给出来的并不是这个诊断,这样一来,家长就会更加困惑,他就会觉得前面的医生会不会诊断错了?

如果说两个医院给出来的诊断不一样,家长宁可听信比较轻的诊断结果而不相信重的诊断。

这样一来,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会越来越多,那么家长还会再去做诊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家长,在医院里来回跑。

确诊=宣判?

孩子们出现异常后,家长们经常会上网看很多资料、帖子等等,紧接着就会觉得“如果一旦诊断为孤独症,那么孩子这一辈子就没希望了”,其实这都是家长的片面想法——我们看到过很多个案,经过早期、不断的努力之后,最终孩子回归到了主流社会。

也就是说,早期干预要正确,需要家长的坚持,也要跟机构有好的配合,另外当然也取决于孩子的能力和水平,如果孩子的能力水平比较高,认知功能比较好,当然他融入社会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这些都需要取决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单一的哪方面的问题。

所以,在通过诊断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孩子的哪些功能需要提升,不要一味地纠结“被确诊”,而是更多的看到孩子可以提升的地方,并及早开始专业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贾老师叮嘱】

有些孤独症症状表现不典型的孩子,我们医生并不是看一遍就能够马上诊断的,可能需要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来观察这个孩子的发展,要进行不断的跟踪。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告诉家长:“我们看了以后,觉得孩子似乎是有一些症状的,但都不够典型。因此,希望三个月以后再过来看,到时候会再依据孩子的表现来进行诊断。”有的孩子可能要看两三遍,医生才能给出来一个明确的答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