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中庸》传世名句,终生受益!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这是北宋理学家程灏、程颐解释什么是“中庸”时说的话。意思是:“不偏不倚叫做中。一成不变叫做庸”。“易”,“改变”的意思。

二、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这个道理放开来可以遍满天地四方,归纳的时候可以收藏在隐密的方寸之间。 三、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中庸之道并不远离于人;假若有人修道而故弄玄虚,故作高深,以致道远离了人,那就不可以称为修中庸之道了。

四、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因此,执政的好坏关键是执政者,选择执政者的标准是看他自身的修养,自身的修养以道德为标准,这个道德标准就是“仁”。 五、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 书,其实就是讲述,用来承载道理,用来寄托感情,用来解答疑惑,用来开明心智。

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规则(达道)。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各得其所,生长发育。 七、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

八、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