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入画 画夺造化——白雪石《漓江碧 桂山青》的处理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韩愈有名的两句山水诗,形容漓江好象弯弯曲曲的青色绸带,尖尖的山峰好象妇女发髻上的绿色玉簪。显然,诗人所描写的是一幅鸟瞰图,居高临下的遥望状态。诗文虽美,但那么老高,那么老远,怎能叫人看得真切?
观景总是以中景为宜。《漓江碧 桂山青》把我们引领到了一个观赏漓江风光的合适的位置,不远不近,不高不低,看得真切,看得舒服。你看,眼前群峰静峙,山浮水中,清江碧透,水面如镜,青山倒映,朝暾初升;浅汀翠扶绿绕,秀叶清露未晞,淡烟轻岚笼罩着远水遥岑。轻舟还在酣睡,鸟儿还未出窠,人们还未开始劳作……此刻,驻足江畔或泛舟江上,真令人陶然欲醉、流连忘返了。——这是著名山水画家白雪石所描绘的漓江春景图。
大家对白雪石的作品并不陌生,他的作品向以写景与抒情结合、秀丽中蕴含诗意、清隽中寓有真情著称。就这幅画而论,其艺术技巧和手法似反映在:善于取舍,巧于布置和笔墨精炼三个方面。
据说画家创作往往都是在大量写生素材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所描绘的山水,生活中是没有的,却又是那么具体;是意象中的,却又是那么真切可感。作画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精神加以提炼,达到“造化入画,画夺造化”的境界。在这幅画里,舍弃了无关紧要的枝节,紧紧把握住能体现漓江神韵和特点的东西,如青山、碧水、倒影、浅汀、树木、云岚和舟舍去谋篇布局,可谓善于取舍。
峰峦的形状及其组合,树木的造型及其安顿,水面留空的面积大小,浅汀的份量多少,舟舍位置的摆布,它们轮廓的凹凸,聚散离合的分寸,线段曲直长短和倾斜度的掌握,处处审度精心,设施恰当;同时,物体前后映衬,浓淡虚实的掂掇,空间深度的三维关系的处理,也极为周密。画面围绕中间部分的山水展开,右侧与近景为平衡构图而较浓重,亦能强调远近层次差别;
右侧断壁,整中求零,旁依一尖锥小山,以增对比之趣;左侧群峰,求层次,求丘壑;底下石块纵横结合,互为一体,以堵塞画边,江水不致外溢,又可稳定画面下脚;其上春树枝干线条错综,与山峰的块面相对照,有稳重中见活泼的意味,也弥补了大片水面的单调感,并给漓江平添了盎然春意;石绿色嫩叶点缀其间,不仅拉开前后深远的空间距离,亦增加山水间玲珑之趣;直立的山峰与平静的水面有浅汀过渡,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便利了艺术表达,汀渚、倒影和山峰互不混淆,倒反有相得益彰之妙。以上种种,显见画家深明定位分疆之理,组织严密,巧于布置。
黄宾虹说:“画中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全画以中锋线条为框架,笔墨无大跌宕,扎实而简练,运笔笔不离形,诚心实意地依形写神,色彩以青灰为主调,朴实单纯。树叶与汀渚虽同是石绿,一是碎点,一是成片平染,同一而不单调,用色经济但不乏味。山巅各处淡敷赭红,是艺术效果的需要。加强对比,又是作品意蕴之所在。画中没有丝毫哗众取宠的卖弄,袒露着大手笔的“至美素璞”的风采。
我们欣赏这画,陶然于优美的漓江山水画卷的同时,还能学到注重大色块的组织、色调单纯和层次分明的处理手法,亦能依稀感受到西画空间透视的契合之妙。我想,正是这些濯去旧见的新精神和新技巧,把传统山水画推向了符合现代人们审美情趣的新高度,也使画家的作品在画坛独树一帜,赢得了雅俗共赏的美誉。
1994年7月第1版
编著:吴国亭
吴国亭《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
目录
日本美术评论家吉村贞司先生对中国当前绘画状况发议论道我感到遗憾,中国绘画已经把曾经睥睨世界的伟大的地方丢掉了,每当我回首中国绘画光辉的过去时,就为今日的贫乏而叹息。”
又说,“我希望至少不要把过去的伟大作品全部都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好好地研究研究,好好地看一看,再在这个基础上发现美的道路,走上新的旅程。”(《宇宙的精神自然的生命》)好心的批评,偏颇的意见和恳切的期望,都搅在一起了,其本意是希望我们在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每当我翻到笔记本上的这段话时,真是百感交集,不知该从何说起是好。
是的,眼下有一批“美术家”,他们有的只学了十年八年画,有的甚至只学了两三年画,手头既未掌握笔墨功夫,胸中又无文墨积累,可极能经营、颇善公关,常常活跃于电视银屏上,应酬于豪华的酒宴上,作品刊印在自费的画集里,张挂在大宾馆的小卖部中,其至挂着“中国著名画家”的头衔奔走于海内外,把个画坛搞得有声有色,十分热闹,像卖假药的江湖郎中那样滥造又丑又怪的东西四处兜售。对此,许多正派的画家们是不屑一顾的,指出他们的怪画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是:
一些有点成就的画家在具象上创作不出新意来,画点怪画来掩盖他的窘迫相;而那些技术本不高明,出不起风头,画点怪画,可以吸引一部分人的注意,如果怪得新奇的话,还可一鸣惊人。
鲁迅曾说一怪即便胡来。”胡来正是藏拙的好办法。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当今尚有不少耐得寂寞,认真做学问的画家,他们人品端悫,谦虚谨慎,并且甘于淡泊'不随时俗浮沉,默默地探索着比前人更深更广的艺术道路,他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画界的精英,精神文明的中坚。我想,吉村先生可能看到的只是中国画界鱼目混珠、瓦釜雷鸣的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所发出的感喟吧!
有感于此,我一直就想编著一本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山水画水平的画集,顺便写点宣传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们真正摸到现今山水画创作的脉膊,于端正画风、于学术研究作点实事,在画界哪怕起点微小的作用也好。
然而古人说,“评画大难,苟非巨鉴,必不允当。”(清·范玑)我非巨鉴,怎能胜任?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又怎敢在人们面前老三老四指手划脚?但心中确实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涌动,加之全国各地广大习画者的普遍要求和出版社的一再催促,在主客观的迫使下,不避才疏学浅之短,以一名讲解员的身份和口气说话,不摆居高临下的架子对待作者和读者,总该是可以的吧!于是丢下画笔,干起这吃力的“爬格子”的营生来,时辍时写,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
书中入选的篇什自然反映了编著者的观点和对作品的理解,这些作品不能说张张都无懈可击,不过,总体上看都相当严肃,较为完整,多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反映生活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有特定的意趣,画面的组织和笔墨也经得起推敲,至少没有把民族传统“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
我在选画时主要把握艺术质量,而不计作者社会地位高低,知名度大小,润格多少,年龄长幼等画外因素。我尊重学术权威,但也不怠慢无名画家。这一点,在目录的编排上读者亦可看得出来,前后次序无轻重高下之分,主要考虑题材和风格的变化,使全书取得统盘平衡。
还要说清楚的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站得住的,无论从选材、立意、布局、笔墨、色彩或者从气韵、格调等各个角度去分析都有可取之处,但要对八十余幅作品泛泛而谈,定然象报流水账一样乏味,谁还有兴致逐幅细读下去呢?
“大观园”里的姑娘个个标致,但美得不一样,各有各的相貌,各有各的风韵,我力图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在这许多画幅上,象中求理,形中取法,通过逆向思维,依循画家足迹既寻觅它们共同的东西,更着重它们自身的特点予以解说。
关于作品的分析,歌德曾说过广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只有费过一番力的人可以寻到,而形式对大多数人则是个秘密。”绘画艺术美更多的则是形式美,解说的重点侧重于艺术形式规律的揭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囿于编著者的见识,除入选作品之外,各地定然有许多我不知道的高手和精作被遗漏,有些是约了稿而无条件提供幻灯片的,有些是约稿限于篇幅怕增加读者负担而精减了的。
书稿付梓时,遗珠之憾与割爱之痛交并于心,实出无奈,敬请有关同仁海涵;同时由于编著者学力不逮,对作品开掘得不深不透,或许难免还有谬误之处,也希作者和读者指教。
吴国亭 199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