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山和尚,清代著名诗人,在枫桥化城寺住了一年

(借用九华山化城寺,遥想枫桥化城寺)

读陈遹声七十岁那年所作的诗——《题东化城寺壁》,他在“屋角杏花诗格好,出人头地借山僧”一句后加注曰:“僧元璟,号借山,为木陈和尚再传弟子,游京师,归住东化城寺一年,舍去有《过铁崖故居》绝句三首,其末首曰:'瘦策冲泥访铁崖,桐坑小吃雨前茶。无端搅乱春愁客,屋角一枝山杏花。’”

这是一个颇有价值的信息。它表明,枫桥化城寺里曾经住过一个外来和尚,他的名字叫元璟,所以也叫僧元璟或释元璟,他的字(号)叫借山,所以也称借山和尚。借山和尚在枫桥化城寺借住一年,那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事。陈遹声的小注为我们寻找借山和尚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线索。

元璟,清代僧人。浙江平湖人,字借山,号晚香老人,初名通圆,字以中。早年出家。工诗,平生游历南北,诗体屡变,而以清雅为宗。居杭州时,曾结西溪吟社,与诸名流唱和。有《完玉堂诗集》,入四库全书。

《清稗类钞·方外类》也有他的介绍:“字借山,号红椒,又号晚香,平湖人,栖心寺僧。”他是农家子弟,年少时生得愚钝,记忆力极差,所以总是稽首上苍,祈求给予他智慧。一天,他坐在蒲团上睡着了,梦见一位高人用柳枝蘸水,洒在他的头顶,于是他有了感悟,从此一览成诵,过目不忘。康熙癸未(1703),皇帝南巡,借山和尚前往吴门(苏州)拜见皇帝,跪在地上向皇帝进献了《迎銮诗》十章,此后便有圣旨传他入京供奉。他进京后诗名大噪,公卿士大夫均与他结为朋友。但他性格孤傲,被一个实权人物干扰,结果在萧寺滞留整整一年,才得以被皇帝召见。康熙皇帝赐他“栖心寺”匾额一块、砥石砚一方。

据《国朝诗别裁集》载:“借山以诗受圣祖知,居京师久,后放归。”再据陈遹声“游京师,归住东化城寺”的记载,由此可知借山和尚是从京城回来后才慕名到枫桥的,因为枫桥是诗坛泰斗杨维桢的故乡。借山和尚在化城寺住了一年,从此便与枫桥扯上了关系。清代陆栱斗有一首写借山和尚的诗(收录在《当湖竹枝词》):“栖心赐额法王宫,近代诗僧重借公。篇什琢磨完玉好,椒花吟遍几株红。”诗末介绍借山:“化城庵诗僧元璟,号借山,又号红椒上人。康熙癸未赐栖心寺额,著有《完玉堂集》,入四库全书。”这里的化城庵,正是枫桥的化城寺。

借山和尚在化城寺期间,还特意拜访了杨维桢故里,且不顾道路泥泞,爬上桐坑山,考察佛子庵,在那里喝了雨前茶。返程后写下《过杨铁崖故里》(三首):

玉削群峰抱一村,甘泉如乳出云根。

负薪伐木扶犁叟,多是杨家十叶孙。

卜筑精蓝似净名,爱他三绝擅平生;

桑条绿满门前径,客到幽禽啼数声。

瘦策冲泥访铁崖,铜坑小吃雨前茶;

无端搅乱春愁客,屋角一枝山杏花。

长期以来,借山和尚的三首诗被支解分离在各处。如今网上只能查到第一首,因为它收录于《清诗别裁集》(卷三十二),又被王士祯收入《诗话》。而第二、三两首则被合并成一首,在诸暨某本书籍中出现过,被我收录在拟出版的《诗画枫桥》中。现在三首诗终于以完整的面目亮相了。

《国朝诗别裁集》评价元璟的诗,称其诗以清雅为宗,时有秀句,如“水绕西施浣纱石,云藏子敬读书山”。这里写到了浣纱石,说明元璟在化城寺居住期间,还游历了诸暨的其他胜境。但他到底给枫桥给诸暨留下了多少诗篇,则仍是一个谜,好在现在终于可以买到《完玉堂诗集》的复印本了,这个谜底我将在阅读借山和尚的诗集后再向读者诸君详细汇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