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学校都不布置家庭作业,这届家长太难了

临近年关,各部委纷纷出台新规。我作为学生家长,再加上工作相关,对教育部门的信息尤为关心。

最近家长们之间,讨论得最多的,估计就是“小学作业不出校门”了。

当天晚上,几个朋友、亲友群里都在聊这个话题。说什么的都有:

有的家长说如果能统一减少作业,让孩子多睡下更好;

有的疑惑睡眠时间这种指标,教育部门怎么可能正确检测呢?

有的家长想得更远,开始担忧学校更加放手后,家长恐怕以后连作业也要自己操心安排,负担更重了。

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向走在鸡娃第一线的北京、特别是海淀鸡娃群都很淡定,临近年关,讨论吃喝玩乐的都有,唯一就是都没有太在意这个小学阶段作业减少的话题。

原因很简单:海淀的小学中低年级,一直都没有什么作业。

01

海淀低年级,早就“作业不出校门”了

壮壮在进小学前,我们如临大敌,给他练习写名字、写字,还提前给他培养和做思想工作:小学生要认真和及时做好作业、要自己记作业、清作业本...

大部分都准备都围绕在“做好作业”上,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小时候做好每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小学生最大的工作。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

一年级几乎没有作业,就算有,也是回家15分钟内解决的程度,难度更加谈不上,完全就是贴合校内,从没遇过传说中的“海淀超纲”标准。

到了二年级,终于开始要偶尔给他检查作业了。但是他的作业也95%在校内做完了,除了偶尔有听写的作业,几乎不会带回家。我问他什么时候做的,他很淡定地表示,课间反正不能出去,很快就做完了。

据我所知,这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1、2年级最明显,前几年就有规定,学校不允许留书面作业。所以很多孩子都能在校内完成作业;

到了3年级,虽然会有作业,但是量也不多;

一直到5、6年级的毕业班和初中,作业量才会明显上升。

但是,到了初中,很多孩子会一下子被大量作业整蒙,身边因为不适应初中一年级高压力、快进度学习内容的孩子,不在少数。

我周边的几个初中家长也因此经常回头提醒我,不能因为小学的节奏轻松,而思想上盲目“轻松”。

02

海淀牛娃家长的态度

说回到“小学作业不出校门”的话题,跟网络上很多持“不支持”态度的家长不同,海淀家长们、特别是牛娃家长们,真的普遍没有太放在心上。

我觉得核心原因还是:海淀拼的是家庭教育。

当时看新闻的时候,网络的评论质疑声其实是不小的。

至少我身边的家长,都反应很平淡。

比如我身边的最近的一个海淀妈-壮壮妈,听完之后继续看她的美剧去了。她觉得,反正小学几乎就没什么作业,这个新规不会影响到孩子太多,真正导致海淀娃们辛苦的,是校外的竞争。

在海淀,校内教育就是满足最基础的教育需求,但很多牛娃并不局限于此。

比如我同事中,最“牛”的两位高年级家长的态度,可能代表了更普遍的“海淀态度”。现在海淀小学在作业强度、培优拔尖上的差异化,已经非常不明显了。这次的新规,就算完全执行到位,从15分钟的作业量到0分钟的作业量,有本质差别吗?当然没有。

与其纠结这点作业量的变化,不如安心按自己的节奏走。

还有更加的“激进”的家长表示,挺好啊,校内作业都在学校完成了,回家所有时间都是家长的,反而更好安排了。

而这个所谓的安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

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孩子素质教育上的家庭;也有更多的家庭,把应试教育全部托给了教育培训机构。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教育部紧接着来的措施,就是大力整顿教育培训机构了。

不同于校内教育、师资的靠谱,家长们选择校外培训机构的时候,是没有那么多“靠谱”资源可以选择的。

03

当教育回归家庭,家庭该如何承接

壮壮不算典型的海淀娃。所以在他1、2年级的时候,周围朋友每次对于我们的课后日程,都表示不太相信,觉得这不够“海淀”。比如:

一直到现在,每个周末,都会有1个整天是户外纯玩;

每周3-4次体育训练,每次2小时以上;

每天30-60分钟自由阅读时间必须保证;

这一切成为可能,确实是因为“作业不出校门”。但是这个好处的背后,是家庭巨大的付出。没有作业,导致孩子3点放学后的所有时间,都要家长来操心,从计划到安排到实施和接送,几乎要举全家之力,这种长期的心神损耗,真的让很多家庭苦不堪言。

由家庭教育主导孩子教育,有好也有坏。

以我们为例,我们全家都对壮壮的教育投入极大,在双方老人全力支持下、夫妻两人的全力投入下,壮壮确实能有更多的个性化的选择,比如:

我们选择了一直没有报奥数班、语文班,只有线上英语班;

我们选择了把体育和阅读放在首位;

我们还有时间可以选择机器人作为第二兴趣选项;

也抽空学了花滑、滑板这些乱七八糟、他有兴趣的东西。

但是更多家庭面临的问题是:

家有二胎,双职工,老人身体和时间不允许长期帮忙接送。

当教育回归家庭,孩子所能面对的和选择的,即便不是“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也有很大可能是把家庭累垮。

04

我理想中的教育大环境

关于“小学作业不出校门”的解读,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而我看到的,可能是未来不可逆的一个趋势:教育的责任,将会更多地交给家庭,教育将更大程度上回归家庭。

其实,作为家长来说,责无旁贷,更没什么好抱怨的。

现在的教育,确实与我们小时候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70后、80后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资源、教育效果,都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普遍的不满足于仅仅给孩子“及格线”的教育,都在追求更高水平的教育。那么,同时也意味着,我们作为家长的付出,要比“及格线”更多。所以,我们这一代的家长们,把更多的在时间、精力、金钱,投入教育、投入家庭教育,已经是很普遍了。

但是,学校在为孩子“应试减负”的同时,如果能承担起更多素养教育的功能,相信能更好的达到教育的目的。

很简单的一个案例就是,相比壮壮每天3点以后都是家人带着他奔波在学校、球场、兴趣班教室不同,我姐姐的两个孩子在民办学校上学,每天孩子都是6点放学,但是3-6点这段时间,孩子都不是上学科课程,而是参加一些唱歌、背单词兴趣小组、数学兴趣小组、科学实验馆之类的活动。寒暑假也是,每个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学校2-3周的特色学习,包括了学科、体育、美育、竞赛等多方位的项目。

这可能是我理想中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强强联合吧。

(0)

相关推荐